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外盘豆粕现货价格背离原因分析

内外盘豆粕现货价格背离原因分析

自身供求关系是要紧矛盾———内外盘豆粕现货价格背离缘故分析
春节以来,国内豆粕价格一直跟随CBOT豆价波动。

春节期间CBOT大豆要紧合约反弹了14美分,春节过后,2月底3月初国内华东地区豆粕现货市场随即较节前大涨200—250元/吨,达到2600—2650元/吨。

3月份,国内华东地区豆粕现货上下振荡,月底滑落到2500元/吨左右,但这期间CBOT大豆价格在20美分区间内振荡。

4月10日,CBOT5月大豆较月初下跌了约50美分,国内豆粕货价格即下滑100元/吨到2400元/吨(由于种种缘故,现货商没有做主动调整)。

4月13日在CBOT大豆接着下跌的情况下,国内豆粕现货压力大量积聚,价格快速下滑
到2280元/吨,至4月18日更是下跌到了本次行情的最低点2180元/吨。

随后从5月初到5月21日,CBOT7月大豆大幅反弹上涨50美分,豆粕现货也展开反弹走势。

到5月中旬,价格反弹到2380—2400元/吨,但成交始终不甚理想,2400元/吨那个价格持续了近10天没能被突破。

但在随后的6月份,在CBOT大豆始终振荡上行的过程中,华东地区豆粕,包括国内其他地区豆粕却走出了下跌行情。

在目前CBOT大豆上涨了100美分的情况下,国内豆粕现货却下跌了160元/吨之多,目前华东地区豆粕差不多跌到了2240—2260元/吨。

什么缘故6月份以后国内豆粕现货未能跟随CBOT大豆同步上涨,却走出能够讲是完全相反的行情呢?
目前的市场供求关系确实是供给大幅大于需求。

且在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格局的情况下,各个油厂为了自己的利益,或选择低价抢占市场或选择提高给经销商的销售返利以提高经销商的销售积极性。

因此在目前的豆粕市场价格,不太可能会反映出豆粕成本对其的支撑作用。

缘故如下:
1.首先,一个特不简单的道理,假如讲成本对价格有绝对的支撑作用,那各行各业、各油厂都没有必要去在采购等环节中去降低成本,反过来,成本越高越好,因为价格能够卖得更高。

这与市场规律相违背。

2.各家的豆粕成本不一,没有统一标准。

长三角等地区的油厂尽管都使用进口大豆加工豆粕,但大伙儿的大豆成本不可能是完全一样(暂且不考虑豆油的销售价格是否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出来的豆粕成本确信是不一样的。

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要是讲豆粕成本对市场价格有支撑作用的话,各家油厂的成本都不一样,究竟以哪一家的为准呢?在某家油厂认为其销售价已低于成本价,开始亏损的时候,其他的油厂的成本低,接着降价销售豆粕,使进入亏损状态的油厂限产或停产,这种方法能够实现供求的重新平衡。

事实上在目前各方市场格局尚未形成稳定状态之前,油厂即使进入亏损状态也未必就会限产或停产。

因为油厂自己最清晰,假如因为临时的亏损或没有利润就选择过分的限产或停产,失去的会是自己原先的市场份额,即今后有可能的利润。

3.豆粕价格跌破成本意味着油厂亏损。

许多朋友认为价格跌到油厂的成本价,就不应该往下跌了,因为油厂亏损了。

笔者认为,各行各业都会有企业在亏损,榨油行业也不例外,有谁规定榨油企业是不能够亏损的呢?一般行业都会发生亏损,况且榨油行业如此与国内外相关期货、外汇市场有着高度相关联的
高风险行业?况且在目前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如长三角地区,环渤海湾及珠三角地区,豆粕市场的竞争能够用白热化来形容。

因此豆粕价格跌破豆粕成本专门正常,我们不必大惊小怪。

三、豆粕价格与豆油关系
在市场上,我们经常会听到有投资者在讲,粕跌油涨、油跌粕涨。

这话本身并没有错,特不有道理,但这是有条件的,也确实是讲在成本不变且成本对豆粕价格有支撑的情况上。

假如我们认为如以上第二大点所讲,豆粕成本对豆粕价格没有支撑,粕跌油涨、油跌粕涨也就失去了基础。

另外,油跌,短时刻内并没有改变粕的供求关系。

假如讲油跌使油厂发生了亏损而限产或停产,也依旧首先通过改变粕的供给来支撑粕价的,这在时刻上有滞后性,与笔者的观点没有矛盾。

四、豆粕价格与量价关系
在华东地区豆粕现货从4月18日的2180元/吨相对低点反弹到5月中旬的2380—2400元/吨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进行如下分析,能够看出来什么缘故价格没能站稳2400元/吨反而下跌。

这一波200元/吨的上涨过程,我们能够分为如下两个时期:以2300元/吨为界,分为2180—2300元/吨时期与2300—2400元/吨时期。

依照对现货市场价格的观看能够得出,前一时期的成交量占了本上涨过程(从2180—2400元/吨的过程)的60%—70%。

对2300元/吨到2400元/吨的上涨过程,我们再分为如下两个时期:
以2350元/吨为界,分为2300—2350元/吨时期与2350—2400元/吨时期。

通过同样的观看能够发觉,前一时期的成交量占了本上涨过程(从2300—2400元/吨的过程)的60%—70%。

也确实是讲随着价格的上涨,成交量在逐步减少。

因为在养殖需求还没在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更多的豆粕成了饲料厂及养殖用户的原料库存,他们通过一个安全库存来衡量自己的库存量,备足了就退市观望。

这确实是现货豆粕的量价关系。

最后,笔者提醒大伙儿(也是笔者始终坚持认为的),分析任何产品的价格,我们都要首先考虑其自身的供求关系,然后才是其他的相关性因素。

养殖户与饲料用户在做采购决策时,应该抓住阻碍价格的要紧因素,把供求关系研究透,同时在采购活动中应该通过一套整体的采购方案并适时调整。

市场变化如此之迅速,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
豆粕市场的量价博弈(摘自陈特光)
众所周知,一个商品的市场价格总是受到供需这两个差不多因素的阻碍,豆粕也不例外,否则,抛开市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销售或采购操作,必将付出代价。

分析阻碍豆粕价格的供需这两个因素,我认为最终决定豆粕价格的,需求将起决定性作用。

需求量的统计方法在强弱市场中也不一样:在行情看涨时,我们能够将饲料企业库存调为1到1个半月的用量,甚至是2个月;而在行情看跌时,我们只能用10~15d的用量来统计。

1 分析工具:量价双三角形(TVP:Twin-trian-gle for Volume and Price)
假设条件:榨油企业的生产量均匀。

笔者认为:用豆粕的量价来推断现货市场上的价格走势有一定的科学性。

我之因此把“量”放在“价”之前,是因为先有“量”上的变化,才会引起“价”变。

在行情上涨过程中,特不是在中后期,用户大多采购较为慎重,市场上的成交量逐步萎缩,而榨油厂的生产照旧,因此榨油厂的豆粕库存逐步增加。

到行情顶端,市场上的成交量萎缩到极限,而榨油企业的库存量达到最高限。

现在大型榨油企业差不多上大资金运作,大量的库存对他们的资金压力特不大,加上豆粕因季节不一样,库存时刻长短也不一。

因此他们就要出
货,从而出现了市场上的价格顶部(或时期性顶部)。

随着价格的逐步回落,饲料厂及养殖用户由于价格高位时采购量少,库存已所剩无几,因此又会出现慎重购买,这时榨油厂商的库存依旧大,因此价格进一步下滑。

到了一定时候,饲料厂及养殖用户可能价格可不能再进一步下跌,开始放量采购预备库存。

市场上的成交特不大,而榨油厂商的库存也迅速减少到了极限,从而形成市场上价格的底部(或时期性底部)。

用图1来表示,也许会更明白。

以上量价关系是属于比较理论性的,实际市场当中,在价格底部,榨油厂商也许可不能放量销售,而且会采取限量销售等各种政策;反之,在价格顶部榨油厂商想放量销售,但饲料厂及养殖用户可不能大量采购。

因此,成交量最大区域可不能出现在价格的绝对低位,而是离底部不远处,如1/3处比较普遍。

另外在不同的市场时期,该双三角形的相对位置会发生一定距离的移位现象。

如目前的市场情况,如图2所示。

目前市场价格相关于前期高价位已有所下降,然而市场成交量依旧专门小,而各榨油厂商的豆粕(包括榨油厂商所库存大豆折算的等量豆粕)库存量压力照旧专门大。

2 回忆历史:2004年3月份,豆粕价格到达
3 700~3 750元/t高位后滑落的国内成因分析
假如讲豆粕的供给能决定价格走势的话,2004年3月中旬,豆粕出厂报价3 700~3 750元/t,就不应该是最高价,而是象当初大部分榨油厂商依照豆粕成本所进行的预测,应该冲到4 000元/t的大关!但实际上,全国的油厂,在3 700~3 750元/t那个价格成交的数量特不有限,从而价格就开始一路下滑。

其背后真正的缘故是:养殖户与饲料厂用户的需求在成本大幅提高后没有跟上。

其最高能到3 800元/t就不错了,而价格到顶后,滑落的速度将会专门快。

只有一个理由:饲料厂的采购量已减少,他们在慎重操作或观望。

从当时对饲料厂的调查来看,在报3 700~3 750元/t的出厂价时,饲料厂所用的豆粕成本普遍在3 350~3 450元/t,且饲料生产与销售量已有所萎缩。

因此,假如让饲料厂拿3 600元/t以上的豆粕来进行生产,他们大部分会选择临时停产或大幅度缩减产量,以等待饲料涨价。

而饲料产品的价格走势大不同于原料豆粕,大幅度调价或上涨所需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