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建设
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省残联办公室陈永红
一、“两个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 ]7号,简称中央7号文件),全面部署了残疾人工作任务,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其核心内容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即“两个体系建设”。

要搞清“两个体系建设”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两个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做好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从广义上讲,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经过立法和政策规定对有残疾的公民的生存权、文化权、发展权给予保障的社会制度。

如《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无障碍环境等六个方面保障内容。

从狭义上讲,就是国家和社会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福利给予帮助。

如《残疾人保障法》第六章提出的动员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予救助、对“三无”残疾人给予供养、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生活中的特殊需求给予帮助,等等。

残疾人服务体系以康复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托养服务、综合设施服务、无障碍服务、建立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为首要目标和核心内容。

残疾人服务体系是指以残疾人生活、生存与发展的直接需求为目的的服务,是社会服务中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部分,其领域广泛、内容丰富。

它涉及到为残疾人服务的主体建设(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服务设施建设)和载体建设(服务活动),等等。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国家社会保障和服务制度的建立完善,对促进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对保障残疾人的权利、维护残疾人的尊严、发挥残疾人的潜能,激励和调动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残联为加强对“两个体系建设”的领导,组建了中国残联“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在全国确定了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重点联系省(直辖市、自治区)、3个专项试点城市和3个试验区,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两个体系建设”。

我省被中国残联确定为重点联系省,作为重点联系省,省残联也相应成立了“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同时,我们按照边试点边推进的原则,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工作基础等因素,确定合肥、滁州、安庆、铜陵、马鞍山、黄山、淮北、蚌埠等8个市为重点联系市,进行重点推进;同
时,对未被纳入重点联系的市,按照每个市确定一个县(区)作为重点联系县(区)的要求,确定9个县(区),作为重点联系县(区),在省残联“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督促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

那么,残联在“两个体系建设”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7号文件和省委13号文件精神,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共建共享的和谐安徽?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是各级残联组织和每一位残疾人工作者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二、我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高度重视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国残联五代会精神,以及中央7号文件和省政府202号令为主线,在制定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政策建设,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扶残、助残政策,努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其主要标志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对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采取低保加优保、普惠加特惠的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实施办法》。

在这里,我想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我省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如何提出、如何引起领导关注、如何纳入民生工
程的问题,因为这对于残联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何争取残疾人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如何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都很有借鉴价值。

在保障需求方面,残疾人具有特殊性。

比如,对部分残疾人单独列户施以最低生活保障,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是完全合情、合理、合法的,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社会责任。

然而,我们现行的低保政策是按户来计算人均收入的,并给予差额补助到低保线,这对残疾人来说有失公平。

有部分残疾人不可能成立家庭,要一辈子依附父母或兄弟姐妹家庭生活,按家庭户来计算人均收入,可能因高于最低生活标准,导致不能享受低保;或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而只能享受少量的差额补助。

这部分残疾人因为没有收入,或极少收入,在父母或兄弟姐妹家庭中没有地位,活得很没有尊严。

中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父母有扶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这是“有限责任”。

可是,事实上,对于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重度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其父母承担了从孩子出生到死亡的“无限责任”。

残疾不是残疾人本人或其家庭应当承受的问题,而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是社会问题。

残疾人及其家庭原来已经承受了残疾带来的巨大痛苦,再让她们承担无限责任是很不公平的。

残联有责任帮助这些家庭由“无限责任”转变到“有限责任”。

又比如,我省正在实施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聋儿语训、重度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以及新农合、新农保等对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