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毛概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毛概

潍坊学院《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报告姓名:院系:专业:学号:任课教师:2012年5月一、社会实践选题与方案设计1、选题: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2、选题目的与意义: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就业状况,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找到合适的工作。

3、方案设计:(1)研究思路通过对近几年的大学就业情况数据的调查,查找相关的资料,再对所得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和趋势,并分析合理的解决办法。

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2)研究方法1).在网上搜索资料。

2).到就业指导中心收集资料。

3).问卷调查(3)时间安排2012年5月3日----2012年5月24日。

二、社会实践报告内容(1)毕业生近年的就业率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分析:中国社会调查所最新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一千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应届生整体就业率为35.6%,之前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力争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七成。

距离目标完成尚有一段距离.学历高就业率相对来说高一些,如果本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的话,就业挺好,并且理科就业状况要好于文科。

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分析:2010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去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0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

其中,2010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10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

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分析:据调查,2009年已有415万大学毕业生落实去向,与2008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达68%,同比基本持平。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

“在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能达到68%实属不易。

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通过对近三年的就业率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就业率每年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又是为什么呢?(2)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2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

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2012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2)》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

预计到2012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

预计到2012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

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

预计到2012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呢?(3)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国家需要、个人意向、有限的供职岗位和多样的工作环境,许多青年大学生会感到就业的压力。

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了解一些影响就业的因素对我们的择业和就业大有裨益。

总的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

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期望值。

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选择,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

大学生自己必须意识到,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再像从前的毕业生那样,把自己当作社会的精英了。

2003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80万,2004年突破了420万,而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只有108万,二十几年前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全国每年仅招收20多万大学生。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15%即属于大众化高等教育,而我国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已达到17%。

这表明,中国今天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

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妨讲些策略,来个“先就业,后择业”。

2.自身素质欠缺,不明确相关的就业知识。

不少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途径、应聘技巧、劳动用工制度、本专业的择岗定位优势等等都不甚了解,难以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

3.高校部分专业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向脱节。

社会急需的专业毕业生少,而有的行业毕业生又供过于求,造成部分岗位欠缺。

4.等级证书的限制。

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四)六级证,也成了某些毕业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在就业中有一些学习成绩很好而且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只因缺少一个英语六级证书,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5.考研与就业的矛盾。

随着报考研究生人数的日益增加,不少毕业生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陷入考研与就业相互矛盾的两难境地。

部分学生在考研和就业之间犹豫不决,既怕不考研找工作难,又怕考研耽误找工作。

而两者兼顾也给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带来不便:年底是考研复习最紧张的时候,但各种双选会也接连不断,“一心二用”往往两边都做不好。

6.性别歧视。

对此,社会各界虽已呼吁多年,但“只限男生”、“不招女生”这样的字眼在各类招聘会上仍屡见不鲜。

一位从事过多年就业工作的专职辅导员曾深有感触的讲过这样一个事实:曾有一所中专学校招人,虽然来的校长、副校长、人事科长都是女同志,但却一口咬定“不要女的”。

虽说现在的大学女生观念更新,更多的注重自身素质的锻炼与提高,但在择业中的性别歧视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4)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在日前举行的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就业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健指出,为与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政策相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已经出台7条措施,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这7条措施是:一、是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在高职院校以及部分本科高校毕业生中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工作。

毕业时未能落实工作单位的学生,在毕业后一段时间内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就业能力,以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二、是做好信息收集工作,专门收集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信息,并组织召开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供需见面会。

三、是协助高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选派优秀的职业指导师,配合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将职业资格分析和工资价位信息等提供给学校。

四、是做好为毕业生服务的“窗口”工作,在大中城市的劳动市场开辟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服务窗口,提供职业介绍、求职指导等系列服务。

五、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其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为建立远程培训站点的学校提供远程创业培训服务,为未建立远程培训站点的学校提供教学光盘和教材资料。

六、是开展青年职业见习试点工作,为没有就业的毕业生获得就业经验提供机会。

七、是为进行失业登记的毕业生提供免费服务。

同时大学生自己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需要我们做到: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的理想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

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要求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

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是能力。

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

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同意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

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

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