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寓意【篇一:二月二龙抬头活动】二月二拥抱绿地,好运从“头”开始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让老天保佑丰收,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之说。
从此,二月二这个日子被赋予了特别的吉祥寓意,甚至还有了四大开运习俗。
其中之一就是送孩子入学,让孩子学业有成。
以前,家长们往往选在二月二送孩子入学读书,一方面,正月过后,年算是过完了,一切要步入正常的轨道,孩子们也应该正常读书了;另一方面,因为阴历二月初三是文昌神的诞辰,二月二入学,正好赶上第二天敬奉文昌神的仪式,让文昌神保佑孩子学业有成,科举高中;再一方面,二月二的很多习俗与龙相关,这天入学也有“望子成龙”之意,寓意好彩头可以让孩子更容易出人头地。
以丰富优质教育资源著称的长沙绿地新都会,为感恩业主和客户,特地选择了在“二月二”举办新春祈福活动,邀请高僧现场诵福经、燃福香、开福光,祈福来宾一年里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活动现场,高僧将为来宾随身物品开光,并免费赠送开光檀木梳,好运从头开始。
绿地新都会还准备了四大天王佛像、流水喷泉摆件、玉净瓶等开光奖品,为来宾进行抽奖活动。
按照传统习俗,二月二这天理发称之为“剃龙头”,说在二月二理发,人就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生龙活虎,龙马精神。
每到二月二这天,理发的人络绎不绝,都要讨个吉利,让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情舒畅。
在这方面,绿地新都会也有准备,邀请了专业理发师,为来宾的小孩剃头。
据说,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
【篇二:为什么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
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
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
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
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我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
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
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
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民俗专家细解“二月二”为何“龙抬头”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为什么二月初二便“龙抬头”呢?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据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这种民俗与节令有关。
二月初一前后为“惊蛰”。
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
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
王来华表示,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祖先在蛇、蚯蚓等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因而民间又将蛇叫“小龙”。
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
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民俗专家解释说,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
民俗专家表示,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天文专家解析“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那么,“龙”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
“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
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
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
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
“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
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二月二剃龙头”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
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
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的民间习俗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
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篇三:民间传说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
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今天二月二快去“剃龙头”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一说,表示春季万物复苏,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其实?龙抬头?这个说法源于神话传说,原本为古人用来反映季节变化的,与?惊蛰?节气有关。
”著名学者、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介绍,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各种动物都在惊蛰时分出动,其中,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袁庭栋说,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也是人们常说的“龙抬头”,寓意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
在我国民间,这一天最大的习俗就是“剃龙头”,普遍认为这一天要剃头,尤其是男子,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
历二月初二,又称“春龙节”,这一天,除了“剃龙头”外,我国民间还有很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
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
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二”该吃啥?除了有剃头这个老礼儿以外,您还得准备一个好胃口——因为今天要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什么龙胆(炸油糕)、龙耳(饺子)、龙鳞(春饼),甚至包子都是今天该吃的,因为包子叫“龙蛋”,“二月二,吃龙蛋,吃了龙蛋不犯贱”。
看来什么都是适可而止比较好,民谚多了谁也受不了。
护国寺小吃连锁店就给市民准备了一万个“龙胆”,甚至还有低糖的红豆沙、白豆沙两种新口味。
以纯手工水饺闻名的惠丰饺子楼,推出了多款时令水饺。
厚德福推出了经典名菜豫东肘子搭配春饼的“龙鳞套餐”。
要说吃“龙蛋”也就是吃包子,这习俗似乎连包子店自己都不清楚了,即使是著名的包子铺,也没有借今天“搭车”张罗买卖,所谓民谣里“吃了龙蛋不犯贱”,寓意是这天吃点“龙蛋”,表明自己跟龙有关系,而非虫蚁之辈。
实际上,这些跟龙沾边的美食,老辈年间都是祭祀给龙王的,希望它能够广洒甘霖,这叫“二月二,龙抬头,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
除了吃以外,记者查阅资料看到,过去还有些习俗本来挺有传统气息的,可惜现在都不讲究了:起床后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小孩子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二月二,龙抬头,人抬脚”,意思是今天适合出门远行,在“龙兴黄道”之日实现理想与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