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日本是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处于世界物流实践的前沿。
本文从物流基础理论的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物流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几个方面,论述日本物流业发展的特色、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日本物流业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物流现代化和生产现代化,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
日本的物流概念于20世纪中期从美国引进,但无论在物流的发展速度、政府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企业对物流的管理方面,还是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物流发展水平方面,其水平均不亚于欧美,在配送中心、物流产业、物流企业管理和服务、物流信息化等方面还独具特色,50年来对日本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以下将从物流基础理论的确定、发展沿革、物流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几个方面,分析日本物流业的历史沿革、特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日本物流的发展沿革日本的物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传入的,随后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
日本物流业在各个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十分重视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
1956年日本派出“流通技术考察团”到美国各地考察。
在考察报告中,首次引用了“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科学概念,译为“物的流通”,后被日本产业界普遍采用。
“物流”的概念在导入日本的过程中,被理论界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
即物流活动整合了运输、配送、搬运、保管、包装、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
(注:野尻亘新版日本の物流——流通近代化と空間構造、古今書院、2005年、23頁。
)因此,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改变了以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进入到“保证运输与保管”的时代,着手发展陆路运输,加强保管、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工作。
(二)物流现近代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此时期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同时也是物流概念的迅速普及和物流活动频繁时期。
)货物运输量的增加,使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
这些企业建立了相应的物流部门,积极推进物流设施建设,增大了物流量和物流处理能力。
随着日本经济进入到现近代化的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代,交通运输业、集装箱发展很快,东海道新干线以及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并且开始推广货台、铲车等装卸设备,导入自动仓库,建立大型物流中心等管理系统。
在物流管理方面,企业用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来适应市场环境的激烈变化以确保收益。
(三)物流合理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节约能源和资源。
为了与工业标准化相适应,建立了物流标准化体系,整合了配送中心,并开发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使物流工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物流管理方面,为了全面地降低物流成本,日本开始推进物流合理化措施,主要包括缩短物流路径、减少输送次数、实施计划输送、实行共同配送、加强库存管理、简化包装、扩大站台和运用省力化机器等。
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联网也蓬勃发展,专业物流部门和其子公司广泛设立,推动了物流的合理化进程。
此外,1983年还成立“日本物流学会”,对物流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
(四)需求差异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以后,物流合理化面临挑战。
日本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变革,消费需求差异化的发展,尤其是泡沫经济的崩溃,使以前那种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出现问题。
这时,多品种化和少量化成为生产经营主流,导致整个流通体系的物流管理发生变化。
物流服务方面,表现在日本积极倡导的高附加价值物流、及时生产及时销售(JIT)等方面。
这一时期,日本物流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如何克服物流成本上升提高物流效率。
在法规方面,1990年颁布《物流法》,推动了各种运输的发展,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行政方面,1992年成立了“日本物流系统协会”,着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建立综合物流网络体系。
(五)“物流战略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90年代末以来,物流与经济同步进入国际化时代。
这一时期物流的特点是“多品种、多频度、数量少、时间快”,被称为“物流战略化”的时代。
在政策方面,日本政府于1997年拟定了《综合物流管理》,2001年内阁会议又颁布了《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目标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物流系统。
2003年以后,日本开始完善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物流的全面质量管理,实现物流的高效率化。
同时进一步整合了物流资源,加强了相关部门的合作。
此外,还完善了海、陆、空运输条件,发展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
随着技术进步和研究的深化,政府管制的放松和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实施将推动日本物流业进一步持续稳定地发展。
(注:汝宜红:《物流学》,中国铁路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二日本现代物流的特点日本物流业是在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不断改进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在世界上居领先水平。
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健全的政策保障首先,日本政府在物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
在法律法规方面,《商法》及《民法》中规定了物流的相关条款。
20世纪60年代起,通产省和运输省对物流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
70—80年代先后制定了《仓库业法》、《日本国有铁路法》、《道路运输法》等,90年代颁布了《物流法》、《物流综合效率化法》。
在物流发展政策方面,日本内阁于1997年通过了《物流政策总体纲要》,拟订了物流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01年物流发展的三项措施(社会资本配置、规制缓和、物流系统的完善升级);2001年制定了《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旨在21世纪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准的物流市场,完善减轻环境负荷的物流系统;2005年又颁布了《综合物流实施大纲》,进一步提出加强国际竞争力,完善绿色物流系统,为循环型社会做贡献等观点。
其次,日本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方面的改革,目的是进一步放宽对物流业的规制,使其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更加富有活力。
这些政策放宽了对新增项目的限制,如新建项目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可以容易地获准、对安全规定进行调整等。
此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逐步对物流系统技术进行升级,包括:(1)物流系统信息化,即进出口和港口手续无纸化、一条龙服务的推进等;(2)物流系统标准化,即对集装箱、托盘采用的日本工业标准(JIS)进行国际整合、全程托盘化运输的推进;(3)其他技术开发和商业惯例的改善等。
为了确保综合物流政策顺利实施,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了一套政策推进体制,确保中央部门、地方政府、物流企业、货主等各方面积极合作,推动区域物流的发展。
(注:国土交通省と産業省物流政策懇談会の報告書(第四回)、2006年8月。
)日本政府为了大力扶持物流产业的发展所采取的上述宏观政策,为各个发展时期的物流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是物流业的强大支柱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物流业界认为,交通运输、物流是未来经济社会的大动脉,交通运输和物流将形成一个全球性、综合性的立体全方位网络。
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日本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实现了以原材料、重厚长大型为主的产业向附加价值型、轻薄短小型产业的转变,以多频度和短距离为特点的物流业带动了货物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促进货物运输在地域间流动,提高货运量和运输效率,成为日本物流发展的主要特色。
日本从国土和人口等国情出发,把物流基础设施的重点放在高速公路网和沿海港口设施、海运网络上,发挥公路运输快捷和灵活机动的优势,同时兼顾空运与海上集装箱运输,避免了在狭小国土上发展铁路运输的不便。
表1所示的是1995—2006年间货运总量的变化以及各种运输工具的分担情况。
可以看出,公路运输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铁路运输量则逐年减少。
作为传统的海运国家,日本政府把航运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但近年来内航海运一直发展平平。
海运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工业地带,输送量多、距离长的货物,如煤、石油、水泥、钢铁等。
为了发展国际物流业,日本开始重振造船业和海洋运输。
到目前为止,以石川岛播磨船厂为核心的日本四大造船企业联合体框架已经形成,它们在国际造船市场上推出的竞争战略目标,不再是以中标的造船订单总吨数为标准,而是高附加值船舶的承造订单,如液化气运输船(LNG)、特殊油类和化工产品运输船、海洋油气勘探船等项目。
此外,作为亚洲重要的空运中心,日本的空运也一直在发展。
新关西国际机场、成田机场货运吞吐量均排在世界机场前列。
近年来,政府着重建设机场设施,如改建和扩建关西国际机场、羽田机场等。
(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物流基础设施日本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物流业的兴起基本同步。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日本交通运输业发展很快,高速公路纷纷投建,仓储条件大为改观,汽车迅速普及和集装箱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
多年来,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包括高速公路网、新干线铁路运输网、沿海港湾设施、航空枢纽港、流通聚集地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构造新型的物流运输体系和仓储系统。
这些基础设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为扩大物流市场和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001年以来,为了与现代化物流业发展相适应,日本又将建设的重点转向国际海港等国际物流基地、海上高速网络、干线公路网络和连接港口、机场与高速公路的出入口交通设施,同时通过修建市内环状公路、改进道口等扩大交通容量。
这样既解决了城市内物流的瓶颈问题,又强化了国际物流基地的机能。
目前政府和业界还从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能源、运力的角度,建设适应复合联运的交通体系,以解决对环境的压力。
在物流发展整体规划方面,积极组建物流园区,鼓励配送中心发展。
日本是建设物流园区最早的国家,考虑到其国土面积小、国内资源和市场有限、商品进出口量大等因素,在大中城市、港口、主要公路枢纽都建立了物流园区,目前已经建成20多个、平均每个占地74公顷的物流园区。
今后日本注重的是加强交通设施与物流园区之间的配套建设,提高经营的规模效益。
(注:国土交通省国際物流水準の物流ネットワークの構築、2006年。
) (四)高效的企业管理和多样化的服务内容长期以来,日本的物流业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即“采集计划化、配送共同化、运输直达化、物流大量化、管理系统化”。
这些原则综合表现在采集、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各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
以下分别从物流服务、专业化和物流企业管理方面说明其特色。
1. 适应多品种、少批量化的物流服务。
80年代中期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看板管理”的出现,掀起了“零库存”管理、JIT的高潮,使得新的物流管理方式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