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 最终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 最终
1.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含义及意义。 2.了解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如何发现新闻。 4.了解新闻媒采访的基本知识。 5.了解新闻写作的原则与要求。 6.了解各种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
3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有效手段进行采访前的资料准备、查询等工作。 2.能够对人物进行采访活动。 3.能够写出新闻稿件。
访对象,要求学生进行采 案例教学法、教学做
1. 运用各种手段搜集资料; 访准备。
一体
2. 培养记者的耐心和细心素养。 学习内容:
教学手段:
1. 准备的重要性;
多媒体教学、学生讨
2. 如何准备。
论、教师评价
1. 能够对人物进行采访。 2. 培养记者的应变能力。
教学载体:新闻案例;多 媒体教室; 实训内容:对采访对象进 行实际采访。 学习内容:各种提问和技 巧的运用。
7
学时合计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20
16
36 学时
2.写一些关于学校的新闻 论、教师评价 稿件。 学习内容:各种新闻文体 的基本知识。
8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四、实施建议
根据高职高专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本课程在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外, 学生必须在业余时间完成实训项目才能真正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知识。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理论与实训训练交替进行。本课程建议在教学中采用任务 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项目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以开放讨论式、分析讲 评式、启发引导式等多种策略灵活运用。学、练同步,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2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代码:0531029
学分:2
学时:2
授课时间:第 2 学期
授课对象:三年制高职
先修课程:《优秀新闻作品评析》、《新 后续课程:《电视新闻节目制作》
闻报道与写作》 课程性质:
一体
2
2
闻判断;
2. 培养记者的职业敏锐性
1.新闻线索的定义; 2.如何发现新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实训室 演练、学生讨论、教
师评价
6
3
采访前的准备
4
新闻采访
5
新闻稿件写作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4
2
6
2
6
8
教学载体:多媒体教室;
实训内容:给学生一个采 教学方法:
1.《新闻采访与写作》 许颖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 年出版 2.《新闻写作》 张骏德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年出版
5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表一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序号 1
2
项目 关于新闻的基本知识
新闻线索的寻求
学时 理论 实践
3.考核方法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重视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采用平时成 绩(20%)+实训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 综合评定,从而充分体现知识、素质、能力并重,完成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4.教学环境
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具有正规的多媒体教室,设备先进的实训教室,具 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完全能满足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保障了学生基本技能的 训练。
执笔人: 张瑒 修订日期:2012 年 3 月 31 日
审核人:
9
6.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本课程教材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前,相关专业教 师和行业专业正在积极筹备从职业技能需求出发,并紧密结合后续专业课程需要 的教材的编写工作,注重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 主教材 《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 蒋怡杰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出版 参考书
3.素质目标
1.具备灵活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 2.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 3.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倡导项目教学法,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方 式,提高学生个人采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过程中关注学生解决实训项目等 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其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应对能力。
表一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6 四、实施建议................................................................................................................9
1. 教学设计.............................................................................................................. 4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5 3.考核方法.............................................................................................................. 5 4.教学环境.............................................................................................................. 5 5.师资队伍.............................................................................................................. 5 6.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5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教学做 一体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学生讨 论、教师评价
教学载体:新闻案例;多 教学方法:
1. 掌握消息、调查报告和人 媒体教室;
案例教学法、教学做
物专访的写作。
实训内容:
一体
2. 培养记者的写作素养。 1. 写 一 篇 人 物 采 访 的 文 教学手段:
章,
多媒体教学、学生讨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专业领域: 新闻采编与制作
课程代码:
0531029
课程名称: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性质:
专业课
所属系部: 新闻传播系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务处 2012 年 03 月 30 日
1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2
2
培养记者的基本新闻素养。
教学方法: 教学载体:多媒体教室;
教学做一体 参观新闻单位
教学手段: 学习内容:
多媒体教学、学生讨 新闻的概念、本质、价值。
论、教师评价
教学载体: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
参观新闻单位
案例教学法、教学做
1. 能够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新 学习内容:
我系从 2009 年起开设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这个专业把《广播电视新闻采 访与写作》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学完 本课程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般性的简单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本课程的 先修课程是《新闻报道与写作》等写作类基础课。
二、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理论知识,熟悉新闻文体写作的基 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新闻采访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新闻现象 的能力,进行简单的新闻题材的写作。
实训项目设计以若干具体活动为线索进行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通过校 内、校外基地等多种途径,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教学效 果评价重点在学生的采写能力方面。
4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该课程总学时 36 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如表一所示。
该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通过上网,预习、复习 相关知识,并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做好准备。
5.师资队伍
课程主讲教师具备“双师”资格,并有一线实践经验。目前,该课程主讲教 师共有 4 位,具有正高职称 1 位,副高职称 1 位,并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行 业一线专家兼职教师多位,“双师”资格达到 100%,完全能满足理论知识讲授、 专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
目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3 二、课程目标................................................................................................................3 三、课程设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