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闲与人生相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过程,涉及到工作、学习、恋爱、家庭、事业、友谊等广泛的生活领域,包含着欢乐与痛苦、幸福与悲伤、光明与黑暗、顺利与曲折等丰富而具体的内容。
什么是休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
美国著名休闲研究专家杰弗瑞戈比说:从根本上说,休闲是对生命意义的快乐的探索。
世界休闲组织原秘书长杰拉德凯尼恩说:休闲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良好状态,是21世纪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
几千年前的中国圣贤们对“休闲”二字也有了精辟的阐释。
“休”: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
我认为,“休闲”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闲暇时间,即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二是对应方式,即怎么“闲”,就是在闲暇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
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休闲时间,社会进步则创造了更多的休闲方式。
(一)休闲,是人类古老的梦想。
古往今来,过自由自在、轻松休闲的生活,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
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对天宇、太空有着不凡的憧憬。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的传说,以及敦煌壁画中高飞入云的神女等,都记录了古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美好梦想。
老子主张人要活得自然,心性尤其要悠然散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唐朝大诗人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宋朝词人苏东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1600年前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大唐孟浩然“万事不如杯在手”、李白“斗酒诗百篇”等,都反映了古人对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二)休闲,是人的存在方式。
春来秋往,寒暑更迭,昼夜交替。
从自然界的时间分划看,人的一生无非在做两件事,一是劳动,一是休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研究后认为:大约一万年前,当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人类只有10%的时间用于休闲;当工匠和手工业者们出现时,则省下了17%的时间用于休闲;到了蒸汽机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将休闲时间增加到23%;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提高了每一件工作的速度,因而使得人们能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乐休闲。
根据国外学者的预测,到2015年前后,随着知识经济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有50%的时间用于休闲。
从我国的假日制度看:目前全年45个为期2天的小周末、5个为期3天的大周末、2个为期7天的黄金周,这些休闲时间加起来大约占到全年时间的三分之一;每周2天的周末,也是三分之一的休闲时间;每天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工作时间,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睡眠时间,三分之一的时间则可以用来休闲。
从人的一生看:少年和退休时代的生活大约有25—30年的时间,主要以休闲为主,约占人生历程的三分之一。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终生时间中,学习时间占了7%,工作时间占了10%,而休闲时间则占了29%。
因此,休闲与工作、学习、劳动一样,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
(三)工作是我们必须做的,休闲是我们喜欢做的。
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劳动只是谋生的手段,快乐才是人生的目的。
而休闲对于快乐的生活具有劳动无法替代的价值。
因为对于劳动而言,休闲本身就是快乐的。
人们在休闲中缓解压力,消除紧张,获得快乐畅爽的心理体验,这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事情。
实事上,休闲是人的天性。
一个人无论身居何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社会地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休闲方式,比如旅游、度假、文化、体育活动,看电影、吃饭聊天、逛街等。
以最受大众欢迎的休闲方式旅游为例:1999年国庆节,国家首次实行长假制度,当时既没有宣传,也没有发动,却自发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十一”黄金周的旅游“井喷”。
全国各地的公路、铁路、民航、景区、餐馆、饭店等全面告急,人满为患,摩肩接踵。
为此,之后国家专门建立了由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交通部、文物局、旅游局等18个部委参加的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在黄金周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加强交通疏导和旅游安全管理。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国家旅游局做过一次市场调查:我国居民仍然有高达92%的受访者表示有意安排旅游活动。
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1亿人次,人均出游率达到1.5次。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国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届时将形成30亿人次的旅游市场规模。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生的本能需求无法阻挡!(四)“玩”即休闲。
“玩”是传统文化对休闲的一种概括。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是国内最早提出休闲理论的学者,他把休闲概括为“玩”,推崇“人之初、性本玩”、“活到老、玩到老”、“玩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玩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处于放松和自由的一种状态”。
从我们身边看,“玩”的领域非常广泛:童年时代玩玩具、“过家家”,成年人工作之余打打牌、下下棋、看看电视,老年人退休以后养花种草、读书看报、运动旅游等,都是“玩”。
几乎所有的休闲活动都可以用“玩”来概括。
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院提供了10大现代公众休闲方式。
包括:上网、看电视、看电影、阅读、观光游览、逛街购物、社交聚会、度假休闲、打游戏、球类运动等。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休闲方式。
要努力“玩”得有层次、有文化、有水平。
建议大家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一至两项适合自己、可以作为终生兴趣爱好的休闲方式,使休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人生就会更充实、更有意义。
二、会休闲才会成功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幸福的生活和成功的人生,并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努力。
但是,大多数人只习惯于从对物质的占有中获得快乐,却遗忘和忽视了从自然中获取快乐,其结果只能是一辈子陷入无休止的、繁忙的谋生劳动,叹息“人生就是一场苦役”。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在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看来:会“玩”才会成功;只会埋头工作的人成不了大人物;下班以后的生活决定你的竞争力。
从实际情况看,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正在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工作休闲化、休闲工作化。
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休闲,快乐工作会提高工作效益。
(一)休闲促进健康,健康和心情比金钱更重要。
一般人会认为,幸福与金钱成正比。
其实不然,收入和幸福感并没有多大关系。
英国有一个统计数字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感到自己的生活非常幸福,50年后这一数字下降到了36%。
而这期间,英国的国民收入平均增长了3倍。
首先,休闲有益于健康。
对于任何人来讲,健康才是幸福的。
英国时间研究专家格斯勒说:现代人类正处在一个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
过度劳动造成的紧张压力破坏着人类的健康,使人的生理和心理疾病急剧增加。
有关专家研究,人类疾病中有50%—80%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
在我国,也开始面临过度劳动的困扰,“过劳死”、“亚健康”等,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现实威胁。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83.3%的知识分子有工作压力,53.4%的普通人群有工作压力。
德国健康杂志报道,人类60%—70%的疾病可以借助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休闲方式得以自愈。
因此,开发积极的休闲方式,是缓解心理压力,实现身心协调,有效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
第二,休闲使人快乐。
现代社会,物质固然可以给人带来幸福,但不是唯一的幸福源泉。
近年来,中国历次幸福指数测评得分最高的不是上海、北京、深圳这些经济最富裕的城市,而是杭州、成都这些以休闲生活见长的城市。
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过去以最快化的速度追求最大化物质利益的生活方式,并没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幸福。
相反,却使人沦为了物质和时间的奴隶,使人的生活陷入了焦虑和被操纵的尴尬境地。
作为对这种结果的反思,西方各主要国家先后兴起了“缓慢革命”。
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兴起“慢生活”。
“慢生活”的实质就是倡导休闲,从制度上归还人们的休闲时间,从社会管理上归还人们的快乐心情。
第三,休闲可以养生。
休闲对于愉悦心情的作用不必多讲。
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
人们在休闲中缓解压力,消除紧张,可以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获得快乐畅爽的心理体验。
(二)休闲增长知识,休闲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
增长知识和积累经验,是提高智慧、获得成功的两个重要方面。
首先,从增长知识的角度看:西方思想家认为,开发休闲实际就是积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本,是对人的教育与教养的投资。
这种资本的投资越早越好,回报率越高。
早在100多年前,西方就已经将休闲教育视为人生的必修课,而且几乎是终生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叫“见多识广”,还有一句话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人的一生所学到的知识大部分是在社会实践中学到的。
有人提出了提升人生境界、增强人生智慧的三种途径。
一是读万卷书,即读“有字书”。
读哲学书培养大气,读专业书培养才气,读休闲书培养灵气。
二是走万里路,即读“无字书”。
行旅游之路扩大眼界,行探索之路扩大世界,行助人之路扩大胸界。
三是听万人言,即读“人书”。
听苦难之言磨砺意志,听幽默之言磨砺情志,听褒贬之言磨砺心志。
上述“三本书”大部分是在人生三分之一的休闲时间,通过读书、旅行、交友等途径学到的。
明朝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从28岁到54岁,分两个阶段用了24年的时间,游遍了祖国的大江大河,足迹遍布现在的19个省、市、区,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旅游不仅使他成为地理学大家,还成为文学大家。
今年,国务院决定,将《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在谈到自己如何写出优美的文案时,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多读书,多看电影,多旅行。
她30几岁就去过30多个国家。
旅游使她获得了大学时代不能获取的知识,休闲旅游也成就了一位文案策划天才。
其次,从增长经验的角度看,儒家讲究“吾日三省吾身”。
在工作劳动之外,“闭门思过”,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是提升智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休闲”使人走出规律性的工作状态,经历各种各样的环境和事情,这本身也是增长阅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第三,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最宝贵的,也是最公平的。
马克思说:闲暇时间是财富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闲能读书,闲能游名胜,闲能交益友,闲甚至能著书、成就一番大事业。
能否科学利用休闲时间是对人生智慧的重大考验。
根据自己的需求把休闲时间转化成为人生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这是大智慧。
有的人利用休闲时间恢复劳动的疲劳,有的人利用休闲时间增补劳动收入的不足,有的人利用休闲时间在游山赏水中增添见识,也有的人利用休闲时间自由地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