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2.2.隐性感染——临床最常见。

3.3.显性感染——恢复期携带者。

4.4.病原携带状态——携带病毒但能排除病原。

5.5.潜伏性感染——不能排除病原,如:水痘,带状疱疹。

6.6.一般隐性感染者最多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者比率最低。

7.7.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8.8.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9.9.病原携带者无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

10.10.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相对固定的,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

11.11.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12.12.有些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此为再燃。

13.13.稽留热:指体温升高达39℃以上,24小时变化不超过1℃,如伤寒和斑疹伤寒症状明显期。

14.14.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2℃,但最低温度未达正常水平,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15.15.间歇热:24小时之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间,如疟疾和败血症。

16.16.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数日,后又再次出现,如回归热包柔螺旋体所致回归热。

登革热也可以见到类似发热。

17.17.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至低热或正常,此后又多次重复,可持续数月,如布鲁菌病。

18.18.不规则热:指发热患者体温曲线没有规律,可见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等。

19.19.斑疹局部皮肤发红,与皮肤表面相平,见于麻疹初起、斑疹伤寒等。

20.20.丘疹略高于皮肤,可以孤立存在或相互融合,见于麻疹、猩红热等。

21.21.斑丘疹为在丘疹周围合并皮肤发红的皮疹,见于风疹、猩红热等。

22.22.出血疹:亦称瘀点,为散在或相互融合成片(瘀斑)的皮下出血。

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斑疹伤寒等。

23.23.疱疹:指表面隆起,内含浆液或脓液的皮疹。

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立克次体痘等在病程中可见疱疹。

疱疹并发细菌感染可成为脓疱疹,已被消灭的天花可见脓疱疹。

24.24.荨麻疹:为不规则的片块状丘疹。

见于血吸虫病、蠕虫移行症、丝虫病和血清病。

25.25.麻疹先见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直到手足心。

水痘集中于躯干,呈向心性分布。

伤寒玫瑰疹数量少,主要见于胸腹部。

26.26.水痘、风疹多在病程的第1日出疹,猩红热于第2日,天花于第3日,麻疹于第4日,斑疹伤寒于第5日,伤寒于第6日出疹。

27.27.毒血症:由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如伤寒杆菌释放内毒素入血。

28.28.菌(病毒、螺旋体)血症:由不在血液中繁殖的病原体进人血液引起,许多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以出现。

29.29.败血症:由病原体进入血液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所致,如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0.30.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败血症后病原体到达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迁徙性化脓病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副伤寒丙等感染。

31.31.传染病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传染病。

典型相当于中型或普通型,是传染病中最常见的一型。

32.32.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

33.33.传染病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暴发型传染病。

34.3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蠕虫感染,如血吸虫病、钩虫病、并殖吸虫病等,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则见于伤寒等。

35.35.尿常规检查有助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大便常规检查有助于蠕虫感染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

36.36.病原体的直接检出或分离培养出病原体是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的“金指标”。

37.37.传染病病原学诊断发展的方向是分子生物学检测。

38.38.特异性抗体检测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

39.39.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常用于诊断消化系统传染病,如伤寒、阿米巴痢疾等。

40.40.怀疑甲肝一般会查IgM抗体,IgM阳性为现症感染;如果IgM阴性,IgG 阳性说明以前感染过甲肝,所以只有IgM阳性才能诊断甲肝。

41.41.丁肝病毒只有在乙肝病毒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完成复制和装备,即只有有乙肝的病人才能合并有丁肝。

42.是HDV的结构蛋白和抗原成分,是HDV感染特异性诊断的基础。

43.43.各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为4~24周(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为2~26周(平均周),丁型肝炎为4~20周,戊型肝炎为2-9周(平均6周)。

44.44.急性肝炎总病程一般为2~4个月。

45.45.黄疸前期持续数日至2周,平均l周。

46.46.黄疸期持续2—6周。

47.47.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为50%~70%,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更高,可达80%以上。

在我国以HBV或HBV合并HDV感染引起的多见。

48.48.弓形虫脑病首选乙胺嘧啶+磺胺嘧啶。

49.49.因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可使用镇静剂,首选地西泮。

50.50.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呼吸表浅、节律不整或紫绀时,可用呼吸兴奋剂,首选山梗菜碱。

51.51.普通型流脑青霉素为首选药。

52.52.普通型流脑氯霉素因有骨髓抑制作用,故不作首选。

53.53.暴发性流脑病原治疗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或青霉素。

54.54.氟喹诺酮类是治疗伤寒的首选药。

55.55.急性菌痢氟喹诺酮类为首选。

56.56.中毒型菌痢儿童首选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菌素。

57.57.消毒效果是评价消毒方法是否合理、可靠的最重要指标。

58.58.对易感人群按免疫程序实施计划免疫及必要时强化免疫接种,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重要的措施。

59.59.病原学检查是传染病的确诊依据。

60.60.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相对固定的传染期,是确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

61.61.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相对固定的,是检疫工作者和传染病医师诊断、追溯传染源、确定检疫期、选择免疫方式的重要依据。

62.62.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

63. RNA的出现较抗-HCV早,阳性表示体内有HCV复制,有传染性,可用于HCV 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

64.阳性是急性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65.65.持续性高滴度抗-HD或抗-HD IgG是慢性HDV感染的证据。

66.66.流行性感冒潜伏期通常为l—3日。

发热通常持续3~4日。

67.6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3日,通常在7日以内。

68.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69.的潜伏期通常限于2周之内,一般2~10天。

70.70.流行性出血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71.71.流行性出血热潜伏期为4~46日,一般为7—14日。

72.72.流行性出血热热型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一般持续3~7日。

73.73.流行性出血热包括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症。

74.74.狂犬病毒不耐热,40℃ 4小时或60℃ 30分钟可灭活。

在冰冻干燥条件下可保存数年。

75.75.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70%乙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灭活。

76.76.我国由病犬传播的狂犬病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

77.77.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78.78.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5日,最长可达10年以上,一般1-3个月。

79.79.狂犬病是所有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疾病。

80.80.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81.81.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82.82.东南亚和两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

83.83.乙脑发病人群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为高。

84.84.乙脑潜伏期为4~21日,一般为l0~14日。

85.85.呼吸衰竭为本病最严重的表现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占70%-80%),多见于深度昏迷的患者。

86.86.乙脑:白细胞总数增高,多为(10-20)×109/L,中性粒细胞80%以上,嗜酸粒细胞常减少。

87.87.乙脑有严格的季节性(7—9月),10岁以下儿童多见。

88.88.中毒型菌痢起病较乙脑更急。

89.89.以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预防乙脑的关键。

90.90.流脑潜伏期1~10日,一般为2~3日。

91.91.乙脑有严格季节性,在7~9月间流行。

无皮肤黏膜瘀点。

92.92.普通型流脑首选青霉素。

93.93.暴发型流脑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或青霉素。

94.94.伤寒发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强。

95.95.伤寒潜伏期2~30日,平均l—2周。

96.96.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

97.97.氟喹诺酮类是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

98.98.痢疾志贺菌感染病情较重,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感染病情轻,多不典型。

99.99.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福氏志贺菌次之,痢疾志贺菌最弱。

100.100.菌痢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高发,一般从5月开始上升,8~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下降。

101.101.菌痢的主要病变部位是乙状结肠和直肠,严重者可以波及整个结肠甚至回肠末端。

102.102.菌痢潜伏期一般为l~3日,短者可为数小时,长者可达7日。

103.103.霍乱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104.104.霍乱潜伏期1~3日,短者数小时,长者7日。

105.105.肾衰竭是霍乱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常见的死因。

106.106.及时足量补液是治疗霍乱的关键。

107.107.灭菌法可以杀灭包括细菌芽孢的一切微生物。

108.108.高效消毒法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并对细菌芽孢有显著杀灭作用。

109.109.中效消毒法能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110.110.低效消毒法只能消灭细菌繁殖体、部分真菌和亲脂性病毒。

111.111.鼠疫(肺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霍乱等需采用严密隔离。

112.112.破伤风、气性坏疽、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A群链球菌肺炎、狂犬病等需采用接触隔离。

八种传染病的横向比较【致病菌】1.肝炎:肝炎病毒。

甲乙丙丁戊。

甲:微小RNA;乙:DNA;丙:黄病毒;丁:缺陷病毒;戊:杯状。

(乙肝是DNA病毒,其他是RNA病毒。

)甲戊无慢性。

2.出血热:汉坦病毒。

共13型。

我国:1型汉坦病毒(野鼠型),2型汉城病毒(家鼠型)。

传染源:鼠类,黑线姬鼠。

艾滋病:艾滋病病毒。

2型,1和2型。

2型主要在西非。

单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

(单链逆转录,单干性怪癖;慢病毒科,病程长慢折磨)4.非典: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科。

有包膜的RNA病毒。

(冠状有包膜,邪恶又坚固)5.流脑:脑膜炎球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