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葫芦科经济植物的分类及种质资源

葫芦科经济植物的分类及种质资源

葫芦科经济植物的分类及种质资源作者:林德佩来源:《中国瓜菜》2010年第05期摘要:介绍了全球已经栽培利用和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葫芦科经济植物55种,其中食用植物35种,药用植物14种。

观赏植物4种,纤维植物和砧木植物各1种,并按英国植物专家杰弗里现代分类予以划分。

关键词:葫芦科;分类;种质资源2008年宏篇巨作之一《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出版了,总主编董玉琛院士在导论中指出:作物具有很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如果只考虑到食用作物,禾本科有30种左右,豆科有40种左右,茄科有20种左右,十字花科有15种左右,葫芦科有15种,蔷薇科有10余种,百合科有10余种,伞形科有10种左右,天南星科有10种。

实际上,全世界的葫芦科植物中,还存在着大量具有潜力供人们利用的经济作物,或称资源植物。

本文主要依据美国康奈尔大学葫芦科专家罗宾逊博士等和《中国植物志》的资料,整理出葫芦科经济植物55种,其中可供人类食用的经济植物35种,药用经济植物14种,观赏经济植物4种,纤维经济植物1种,砧木经济植物1种,并按英国植物专家杰弗里的分类列出,供从事瓜类工作的同行参考。

1翅子瓜亚科1,1翅子瓜族Zanonieae)1,1,1藏瓜亚族解毒藤,英文名Antidotevine,稀少,产于拉丁美洲热带,药用。

1,1,2椎形果亚族1,1,2,1绞股蓝Makl草质攀缘植物,产于南亚、东南亚至东亚。

我国产于陕西南部及长江以南各省,入药,有消炎解毒、止咳祛痰之功效。

1,1,2,2曲莲多年生攀缘草本,生于1800-2400m林下或灌木丛中,产于云南中部嵩明、昆明,滇西宾川、大理等地。

块根提取雪胆素原料或生药入药。

1,1,3盒子草亚族1,1,3,1盒子草柔弱草本,产于东亚的朝鲜、日本,印度、中南半岛亦产。

我国产于东北(辽宁)、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广大地域。

种子及全草药用,有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祛湿之效。

种子含油,可制肥皂、饲料等。

1,1,3,2假贝母Franq草质攀缘植物,鲜茎肥厚,产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南等地阴山坡,已栽培。

鳞茎入药,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效,用于淋巴结核、骨结核、乳腺炎、疮疡肿毒等症。

2葫芦亚科2,1马瓞儿族2,1,1葫芦亚族2,1,1,1白籽瓜(拟)产于亚洲局部地区,食用。

2,1,1,2西印度黄瓜英文名Bur gherkin,本种是黄瓜属唯一产在西半球的种,据考证,它是随着奴隶贸易从非洲引进西印度群岛和巴西的。

本种花、卷须、叶裂均小于黄瓜,果实长5cm,浅绿至黄白色,覆有短肉刺。

但果梗长于黄瓜,达20cm。

极丰产,整个生长季大量结果,嫩果可生食、凉拌或炒食,也可盐渍加工。

2,1,1,3迪普沙瓜英文名Teasel gourd,本种偶尔也被当作观赏果实植物栽培。

果实小,3~7cm长,覆有浓密、长约5 mm的刺。

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现在墨西哥等国已逸散至自然界野生。

2,1,1,4甜瓜英文名Muskmelon,Melon。

全球十大水果之一,广泛栽培。

初生起源中心在非洲,次生起源中心在土耳其、印度、伊朗和中国,是1个十分多样化种。

果实可鲜食或加工汁、脯、酱等。

2,1,1,5非洲角瓜英文名Africa horned aucumber。

果实椭圆形,长10-15cm,果面长有1cm长粗硬刺。

坐瓜后1个月果实质量达到最大,但再过2周后才转甜,并由绿色转为橙黄。

本种因果实橙黄皮、深绿肉和怪异的刺而增色,有人认为该果具有香蕉、柠檬和西番莲的混合味道,也有人认为只具有本土植物的苦涩和气味。

近年,新西兰种植者开发出来上市,叫Kiwi果,极耐贮运。

2,1,1,6黄瓜英文名Cucumber。

全球分布广泛的蔬菜作物之一,遍及宅旁菜园、大型商品农场,及温室群。

原产印度,中国是黄瓜的次生多样性中心。

果实可作凉拌、生菜沙拉或炒食,大量用来淹渍加工。

2,2苦瓜族2,2,1赤瓞亚族2,2,1,1巴尔沙米果(拟)容易与苦瓜混淆。

但本种果实红色,常呈钩状,果面无瘤:此外,与苦瓜不同之处还有:种子光滑,茎细短,叶裂更浅,雄花梗更短。

果实有时用来做菜,但更多时间用来配药。

广泛分布于热带。

2,2,1,2苦瓜以嫩果作蔬菜和入药(中国南方和印度)或叶、果、花供观赏(欧、美温室)。

本种首先是在印度东部及中国华南被驯化。

现已分布在东南亚一澳洲、非洲、亚洲中东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群岛等热带地区。

苦瓜果实富含铁、钙、磷及维生素,故食者日众。

2,2,1,3木鳖子粗壮藤本,长15cm,具块状根。

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和我国长江流域。

西南部的云、贵、川及西藏。

种子、根、叶均可入药,具有消肿、解毒止痛之效。

在印度嫩果可炒食或制咖哩,幼叶、花、种子亦可食,种子油可照明,块根含有皂角素,可制肥皂。

2,2,1,4纤丝瓜(拟)英文名Sponge plant。

产于非洲,在加纳偶尔见有栽培。

粗大的茎捣碎后可加工成白色、吸水的浣洗巾。

2,2,1,5辛巴拉瓜(拟)分布从非洲东北部到印度,在印度偶尔栽培,果实可作食物或人药。

2,2,1,6云南木鳖英文名Kaksa,生长于南亚热带,野生于印度一中国云南。

雌雄异株,黄色花器单生,果小(长3-8cm),味甜无苦味,软刺,种子黄白色。

本种在印度叫卡克沙(Kaksa),栽培用来制作咖哩,嫩卷须、叶均可食,其多汁根(雌株更大)亦可食。

本种在性型、染色体数和组型上均与苦瓜不同,而且也不能自然杂交,但印度学者近来却将两者杂交,并开始选育理想的后代。

2,2,1,7罗汉果攀缘草本植物,根多年生,肥大。

产于广西、贵州、湖南(南部)、广东及江西(南部)海拔400~1400m的林下或湿地。

集中产区广西永福和临桂已建园栽培。

果实甘甜,甜度比蔗糖高150倍,有润肺、祛痰、消渴之效,叶晒干后也可治疗慢性咽炎、支气管炎。

2,2,1,8赤英文名Redhail stone,攀缘草质藤本,根块状。

分布较北,产于东北、华北和西北(除新疆、青海外)海拔3001800m的山坡、河谷及林边湿地。

朝鲜、日本及欧洲亦有。

果实、根入药,有活血、解毒、祛湿之效。

2,2,2特尔法果亚族2,2,2,1凹槽瓜(拟)英文名Fluted pumpkin。

原产西非,现在尼日利亚、加纳、塞拉利昂等热带非洲国家栽培。

果长近1m,淡绿色,椭圆形,果面有10个突出的瘤,成熟时被有蜡粉。

多年生,雌雄异株,幼嫩茎尖和幼叶可做菜炒食。

种子榨油,有杏仁香味。

2,2,2,2牡蛎果英文名Oyster nut。

另1种原产非洲,现已被栽培的多年生雌雄异株植物。

蔓长35m,有5~7片小叶;花紫红色;果绿色,有皱,长可达1m,质量13kg,熟时果易开裂;种子近200粒,大型褐色籽,形状如牡蛎。

虽然也可食茎尖和幼叶,但主要有用的是种子,可生食(去掉苦种皮)、烤制或盐渍,也可做汤或甜食,种子榨出的油亦可食。

2,3栝楼族2,3,1油渣果亚族油渣果,木质藤本,多年生,雌雄异株。

果实大型,扁球形,横径20 cm,淡红褐色,有6粒大型种子。

产于西藏东部、云南南部及广西,海拔300~1500m灌丛山坡上亦有栽培。

种子富含油脂,可食用。

2,3,2栝楼亚族2,3,2,1金瓜Merr草质藤本,根近木质。

雌雄同株。

果实长卵圆形,长3-4cm,橙红色。

产于我国云南、广东、广西及海南海拔430-900m的山坡上,越南、马来西亚及印度也有分布,可食用。

2,3,2,2蛇瓜原产印度,现在潮湿的亚热带和热带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和非洲栽培。

雌雄同株,带流苏的花冠夜晚开放。

果实细长,达150cm,嫩果绿色带白色条纹,成熟后转橙红色,种子褐色。

仅嫩果供食,煮食或制咖哩;茎尖和叶片亦可食:根和种子入药。

2,3,2,3尖头瓜与蛇瓜不同的是,雌雄异株,果实短。

长仅12cm,多年生藤本。

在印度栽培,通常用茎或根的切条繁殖,大多为雌株,用生长素调节单性结实。

嫩果可煮食、盐渍和制咖哩,卷须和叶亦可食。

2,3,2,4栝楼攀缘藤本,长达10m,块根圆柱状,黄褐色,富含淀粉。

雌雄异株。

花冠白色,裂片两侧具丝状流苏:果实圆至椭圆形,长7-10.5cm,成熟时黄褐至红褐色:种子卵状扁圆形。

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地区及陕西、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海拔200-1800m的林下、灌丛、草地及村庄旁。

本种产品为传统中草药的天花粉、栝楼、栝楼皮及栝楼籽(瓜蒌仁)。

根有清热、生津、解毒、消肿功效,根中蛋白称天花粉蛋白,有引产和避孕功效,果实、果皮及种子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滑肠之功效。

2,3,2,5马干铃栝楼草质藤本,茎粗壮,多分枝。

雌雄异株。

花冠白色,具条状流苏;果实卵球形,横径9cm,熟时红色;种子阔卵形,暗红色。

产于云南及西藏东南部海拔700-2100m的阔叶林下及灌丛中。

还分布于印度、锡金。

人药用。

2,3,2,6全缘栝楼茎细弱,叶纸质,雌雄异株。

花冠白色,具10-15mm的丝状流苏;果实卵圆至椭圆形,长5-7cm,熟时橙红色;种子三角形,黄褐色。

产于云南、贵州、广东及广西,国外分布于东喜玛拉雅山、东南亚直至印度尼西亚,日本也有分布。

供食用。

2,3,2,7密毛栝楼攀缘藤本,茎粗壮,多分枝,叶片纸质。

雌雄异株。

花冠白色,5裂,具流苏;果实近球形,8-13cm,红棕色:种子椭圆形,灰褐色。

产于云南、广西海拔350-950m丛林中,国外分布于东南亚。

供食用。

2,4冬瓜族2,4,1冬瓜亚族2,4,1,1伊拉娜瓜产于非洲局部地区,可供食用。

2,4,1,2冬瓜原产中国华南,小果型种野生在云南以及南太平洋上的小岛。

果实大到极大,个别单瓜质量达40kg,果面有硬毛及白霜。

栽培变种节瓜(var.chieh-qua)成熟时无蜡粉包被。

在中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广泛栽培,果实可作蔬菜炒食或作汤,亦作糖渍加工。

瓜皮、种子供药用,具消炎、利尿、消肿功效。

2,4,1,3白泻根全球零星分布,药用。

2,4,1,4克里特泻根欧洲大陆局部地区分布,药用。

2,4,1,5代伊卡泻根全球零星分布,药用。

2,4,1,6药西瓜多年生植物,野生于北非和西南亚。

以留存在植株上成熟的“干”果作泻药而得名。

果有苦味,种子无苦味,可利用作食用油。

2,4,1,7西瓜原产非洲干旱沙漠及半沙漠地区。

现已遍及全球,成为葫芦科栽培面积及产量最大的作物,果实供鲜食或作饲料(饲料瓜Citron)。

部分大粒种子供炒瓜籽食用(打瓜)。

2,4,1,8阿比西尼亚红瓜非洲局部地区分布,可供食用。

2,4,1,9红瓜英文名Ivy gourd。

野生种和栽培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到东南亚的广大热带地区,并散逸到拉丁美洲及澳大利亚,多年生,雌雄异株。

花冠白色,果实纺锤形,深红色,可生食、煮食或糖渍。

叶、嫩尖和嫩果亦可做菜,也可当作树篱观赏。

采用切条扦插繁殖,可10倍地提高雌株比例,某些单系可开发单性结实,1个生长季可结300个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