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废混凝土再生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废混凝土再生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废混凝土再生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及性质
按照《商务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13年流通行业标准项目的通知》(商办流通函[2013]102号)的要求,由北京交通大学牵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单位参加成立了国内贸易行业标准《废混凝土再生技术规范》标准起草工作组,负责标准的申报、编写工作。

本标准是废混凝土回收、分类、再加工、循环利用的基础性标准。

二、行业发展及现行标准概述
在固体建筑废弃材料再生混凝土资源化综合利用方面,废弃混凝土的再利用开始于1976年欧洲以当时的西德、比利时和荷兰为主成立了“混凝土解体与再利用委员会”,随后日本也相继开始了对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研究。

1977年制订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1991年制订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废弃物,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

东京都在1988年对于建筑废弃物的重新利用率就已达到了56%。

美国再生利用的建筑废弃物约占70%,其余30%的建筑废弃物“填埋”(利用)在需要的地方。

新加坡2006年98%的建筑废弃物都得到了处理,其中50%~60%的建筑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利用。

我国每年施工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达1亿吨以上,绝大部分都未经任何处理,有的对方在露天,有的填埋在地势低洼的地方,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目前,再生混凝土可用于民用房屋建筑的承重构件,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与工作性能。

1992年6月,北京城建集团一公司先后在9万m2不同结构类型的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回收利用各种建筑废渣840多吨,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细石混凝土楼地面和混凝土垫层,使用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节约资金3.5万余元。

虽然目前如北京的大城市大部分建筑工地在建筑垃圾管理方面都比较规范,不会在路边或工地周围随意堆放。

但是建筑垃圾处理方面问题仍然很多。

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部门也表示,现在的垃圾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建筑垃圾的综合处理利用处于初探阶段,所以大多数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不便。

废弃混凝土再生可利用每年排放的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及废弃建筑材料进行加工,解决了天然矿物原料价格高昂的问题,以较低的价格购进原料,通过技术深加工,生产出市场需求产品,即节约土地、节约矿产资源、又可为当前蓬勃发展的建筑业提供材料。

综上所述,废弃混凝土再生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但是国外先进国家相比,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严重偏少。

经检索,现行涉及废混凝土再生技术的标准只有GB/T 25176-2010《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和GB/T 25177-2010《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

上述标准基本只是规范了再生混凝土的原材料,而废混凝土的回收、分类、再加工等流通环节涉及很少,而这恰恰是废混凝土再生技术的关键。

目前,废混凝土再生涵盖从回收、生产、流通环节的标准尚是空白,标准的滞后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亟需出台相关技术标准以规范市场流通秩序。

三、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1、废混凝土的回收
规定了废混凝土回收尺寸规格、途径。

2、废混凝土的分类及应用范围
规定了废混凝土分类的标准、方法。

3、废混凝土的再加工
规定了废混凝土再加工使用的水泥、外加剂、混凝土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再生细骨料、矿物掺合料等原材料的性能要求及检验方法。

4、再生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规定了不同使用条件下的再生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包括坍落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渗等级、抗冻等级、抗碳化、抗碱集料反应等。

5、检验规则
规定了再生混凝土的检验项目、取样与检验频率、合格判定、试样的留存和仲裁及运输等。

四、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废混凝土再生技术规范》的发布实施能够填补现行相关国家标准中针对废混凝土回收利用在流通领域的空白,是对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利补充和完善,对废混凝土的回收、分类、再加工、循环利用提出具体要求,可操作强。

规范实施后,能够显著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工程造价,具有明显的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对规范废混凝土的回收、循环利用市场流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五、标准起草组工作基础及人员简介
1、潘雨:工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教学、科研工作。

主持商务部2012年度标准《循环再生建筑材料流通技术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