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24.(2018·全国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分析】本题意在引导考生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尧、舜、禹、汤传统上被尊为“圣王”,各有其功业与政治特色。
试题引用《史记·殷本纪》中关于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正确选项设定为A,既是史书记录的主旨,也考查了考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联系夏商为农业社会的史实,若考生具备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不难排除干扰项。
25.(2018·全国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B)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分析】本题的情境为西汉文景时期的农、商矛盾,考查的是主干知识“重农抑商”的相关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为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受阻,所以正确答案选 B。
当时虽然有士地兼并等现象的发生,但是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国家还是实行重朿抑商政策的,故 A 选项错误。
粮价低一定程度上确实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但这只是题干中的部分信息,并非本题的主旨,不能将题的多数信息摈弃不用,对农、商矛盾视而不见,故 C 项亦不选。
税收是国家行为,商人是无法操纵的,故 D 选项也错误。
26.(2018·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C)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及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试题以考试大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考点,提供了武则天时期中央宰相制度的变化过程这一新情境,具体考查考生对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的关系的认识。
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宰相权,但任职宰相却有品级限制,一般是三品以上。
武则天时期,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的方式,让低于三品的官员都可以担任宰相,其实质是限制了传统的高品级官员的权力,有利于实现君权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 C 项正确。
武则天的这一作法仅是增加了低品级官员获得担任宰相的机会,并没有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 A 项错误。
朝廷通过设立“同风阁鸾台平章事”的方式,虽然让部分低品级的官员能够担任宰相,但并没有“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故B 项错误。
宰相数量人数增加,没有强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故 D 项错误。
27.(2018·全国Ⅱ卷˙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D)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分析】本题主干知识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持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
A 项与题干无必然联系,故排除;B 项历史时序颠倒,故排除;C 项从题干来看,并未反映出社会等级观念弱化,故排除;D 项无论是从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还是在清代宫廷重要活动演出,以及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等现象来看,反映的都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 D 项正确,本题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命题思想的体现。
28.(2018·全国Ⅱ卷˙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D)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史实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
琉球与明朝就建立了明确的藩属关系,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清代。
19 世纪70 年代,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进贡,企图吞并琉球国。
针对这一事件,一些中国地方督抚向清廷建议,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照国际法与日本交涉,解决琉球事件。
这说明他们受到了西方外交观念和国际公法的影响,逐渐抛弃了传统的“夷夏”观念,所以正确答案为 D 项。
考生结合所学中日甲午战争的知识,可知 19 世纪 90 年代清府与朝鲜还存在朝贡关系,故可排除 B 项。
当时的地方督抚无权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C 项与史实不符,故可排除。
材料中并未说明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可排除 A 项。
29.(2018·全国Ⅱ卷˙28)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C)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分析】本题重在考查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此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题干的内容看,孙中山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检讨革命尚未成功的原因是“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
而以俄为师,按题干中孙中山的原意是要学习俄国党的“组织之方法”。
四个选项中只有 C 项“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与“组织之方法”相关,故 C 为正确项。
二是从时间信息入手,孙中山说这段话的时间是 1923 年底,是 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的前夕,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是改组国民党,这也与“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一致,可以帮助选择。
孙中山主张三民主义,并没有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和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所以 A、B、D 为错误项。
30.(2018·全国Ⅱ卷˙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学生作答本题,需要准确地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说明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从题干材料料可以提取的历史信息有抗日根据地、基层民主建设、减租减息,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的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为了适应抗战需要,采取了推行基层民主、减租减息等政策,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坚济负担减轻,革命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抗日热情得以充分激发。
故本题正确答案是 A。
另外三个选项,均与抗日根据地的事实不符合,不难排除。
作答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必备主干知识和关键能力,有助于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理解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创造性作用。
31.(2018·全国Ⅱ卷˙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B)图5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并运用辩证唯物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题干以考试大纲“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考点,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1956 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和社会财产的享有者,主人翁自豪感和责任感十分强烈,整个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处处焕发出建设新国家和新生活的高度责任感和积极性。
题中漫画正是创作于这个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漫画家激发出创作灵感,他们以画笔生动反映着新人、新事、新成就和新气象。
《两把尺》通过“奶奶的尺”和“阿姨的尺”的对比描绘,讴歌了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女性。
B 选项正是反映了这一点。
32.(2018·全国Ⅱ卷˙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