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教案-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
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
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
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
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
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
仙境”誉之。

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

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

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
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二)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略
板书设计: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附录资料:【篇目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