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简介大全

2019年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简介大全

2019年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简介大全1***,49岁,故县镇尚家湾村二组人。

自结婚后,她就一直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

公公婆婆行动不便,她就用心学习剪发理发技术,常年为二老剪发理发。

二十多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公公婆婆。

2016年的一天,婆婆不慎摔了一跤,导致腿骨骨折。

住院治疗期间,姜军霞在婆婆的病榻前守候了整整四天四夜,喂饭、端屎、擦澡、按摩、守夜,成了婆婆的特护。

出院后,她每天早晚用轮椅推着婆婆在外边散心。

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她就支了一个小床睡在外屋,只要听到一点动静,就赶紧起来,有时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

她和四个妯娌的关系更像是姐妹,有喜共乐,有难互帮,从没有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

十年前大妯娌因病去世,家里还有个儿子未成家,姜军霞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大哥一家的重担,为了侄子的婚事费心张罗,跑前跑后,直到侄子结婚成家、大哥再婚她才放下心来。

姜军霞用自己的善良贤惠、宽容勤劳守护着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谐。

2***,32岁,阳平镇王埝村三组人。

作为军人的妻子,她在怀孕期间,买菜、做饭、洗衣服,帮婆婆料理家务,帮公公到地里干活。

快要临产时,丈夫接到玉树地震救灾任务,心急如焚,她了解他更理解他,于是就在电话里一遍一遍对他说,“抗震救灾是部队的大事,你回来也没啥用,说不定还添乱呢。

”等到丈夫完成任务回来时,孩子已经满月了。

那天,丈夫一放下行李就在床头抱着孩子哭,嘴里一直说着“对不起”。

这是她第一次见丈夫哭成那样。

2013年,儿子确诊为手足口病,躺在重症监护室里,一躺就是九天,她的心都要碎了,又害怕公公婆婆受到打击,她就一边安慰老人,一边安慰自己,让生活的担子都压在了自己肩膀上,没有打扰丈夫丝毫。

夫妻俩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同心共建和谐家园。

3***,苏村乡董家沟人,现年68岁,家有9口人,上有94岁的婆婆,下有儿子、孙子,四世同堂。

几十年如一日,康月玲用自己“尊老、敬老、爱幼、助幼”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这个幸福大家庭。

婆婆刘改莲2017年10月突然中风,生活不能自理。

康月玲忍着病痛,担起了照顾婆婆的重任,晚上与老人同睡一张床上,只要听到婆婆有动静,立马起身察看;老人吃饭手不能动,她就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吃;老人行动不便常年卧床,她就在天气晴朗的时侯,肩扛手推带婆婆到院子里晒太阳、洗头发、剪指甲;老人大小便失禁,弄脏衣服被褥,她从不嫌脏嫌臭,总是小心细致地帮老人换好被褥、衣服,然后擦身洗脸,把老人整理得清清爽爽。

4**,48岁,中共党员,实验小学教师,1990年师范毕业,1993年12月底结婚成家。

从结婚到现在,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二十几年如一日对待公公婆婆,和姑姐的关系都特别好,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关系融洽。

与婆婆公公更是从没有吵过架、翻过脸,一大家人其乐融融。

公公有腿疼的老毛病,骑车时腿脚远不如以前利索,她就把自己的女士弯梁自行车给了公公,并到药店买了艾条、艾灸盒,经常给他艾灸。

去年公公过生日,她定了一个生日蛋糕,又做了一件上衣,公公穿着不肯脱下,下棋、遛弯的邻居老大爷们赞不绝口:“你家这儿媳还真是孝顺!你有福呀!”二十多年来,逢年过节,她都会给公婆添置新衣物,周末也会抽空去陪他们包饺子、蒸包子,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5***,51岁,家住弘农路弘光家园1号楼6单元四楼。

2012年11月,丈夫不慎脑出血,全身瘫痪,行动不便,她毅然辞职,全身心在家照顾。

丈夫在家康复期间,由于病情的折磨,心情时常烦躁。

面对丈夫的无理责骂,她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康复按摩、学会了家居无障碍改造,同时,带着丈夫四处求医,咸阳康复医院、三门峡市医院、灵宝市一院、市三院……奔波在求医的路上,虽身心疲惫,但看到丈夫从能进流食,到自己会独立吃饭,到手臂力量增强,能取杯子自己喝水,那一刻,她心中所有的疲惫都化为乌有。

6***,现年49岁,家住朱阳镇秦池村牛旺岔组。

她们夫妻二人和两个孩子,还有公婆二人及公公的哥哥(大伯)和弟弟(叔叔)共四个老人,大伯和叔叔均因故终生未婚,一直同她们生活在一起。

2000年9月,丈夫突遇自然灾害离世。

几位老人受到情感打击,公公和婆婆先后病倒,大伯和叔叔身体也是越来越不好。

彭层香除了照顾一双年幼的子女和下地干活外,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照顾老人,一个一个喂他们吃饭、喝药,给他们洗洗涮涮,辛苦劳累至极,但她却从无怨言,坚强地说:“看到老人就会想起丈夫,既然丈夫不在了,作为妻子,就应该责无旁贷的替丈夫来照顾他们。

”四位老人在她十余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顾下,相继安详离世,她为老人一一送终。

再婚后,和现任丈夫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

对现在的婆婆更是照顾有加,做饭洗衣,洗脸洗脚等,一家人生活的非常幸福。

7***,现年56岁,苏村乡固水村后槽组人。

1982年,20岁的任玉苹与张勤学结为夫妻。

婚后尽管家境贫寒,但两人勤俭持家,相敬如宾,其乐融融。

丈夫工作在外,操持家务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她既要侍奉公婆,又要养育三个孩子,还要伺弄地里的农活。

先后操持三个小姑相继出嫁。

走进张家30多年来,她孝敬老人,婆媳关系和睦,两人从未红过一次脸。

1993年11月,婆婆突患脑梗,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任玉苹日夜陪伴在婆婆身边,细心护理,直到病情好转出院。

2013年10月,婆婆患心脏动脉硬化,在心脏安放了三个支架,才得以转危为安。

从此之后,任玉苹更是精心的侍奉老人,帮助老人按时服药,护理的无微不至,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细心侍侯,从不厌烦。

后来,任玉苹一家在市区买了新房,把婆婆接到新家共同生活,她总是把婆婆的衣服、床单洗得干干净净,让婆婆的生活舒舒服服。

8***,48岁,西阎乡祝家营村二组人。

28年来她尽职尽责的做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

2010年,公公突然说话不利索,头晕、手脚不听使唤,爱人又不在家,她及时打了120,把公公送到医院,检查、拿药、输液、安置好公公,悬着的心才放下,所幸的是抢救及时,公公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度过了危险期。

出院后,医生叮嘱每到换季的时候都要给公公输液。

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是她独自一人骑车带公公去看病输液,一直坚持了5年。

公公过世后,怕婆婆觉得孤单,她就和婆婆同吃同睡。

每天嘘寒问暖、检查老人的身体状况,赶集的时候给老人买衣服和吃的。

丈夫长年在外跑运输,她照顾两个儿子和老人,没有一句怨言,面对别人的称赞,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职责。

”9***,42岁,豫灵镇豫灵村下古组人。

1996年嫁到豫灵村,一直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

二老体弱多病,姚学英像照料自己的父母一样伺候着公公、婆婆。

婆婆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饮食起居都得靠人照料。

丈夫工作忙,伺候婆婆的重担就落在了她的头上。

她热心侍奉老人,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

公公手术后坐上了轮椅,一坐就是八年,姚学英坚持无微不至地照料。

公公去世后,婆婆的思想一时转不过来,姚学英就买吃的,买衣服,像哄小孩似的哄着她。

2018年,婆婆被撞摔了一跤,导致腿部骨折。

在住院治疗期间,姚学英一个人在婆婆的病榻前守候了整整四天四夜,喂饭、端屎、擦澡、按摩、守夜,成了婆婆的特护。

每当左邻右舍遇到急事,她都会及时赶到,跑前忙后。

每当邻里乡亲身患重疾,她都会及时探望,伸出援助之手,镇、村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她都积极参加。

10***,37岁,尹庄镇娄下村三组人。

生活中的张晓丹和婆婆更像是母女一样,从没有红过脸,吵过嘴。

她经常为公婆购买衣物,外出学习回来时总少不了带点东西。

她常对公婆说,年纪大了,身体健康要摆在第一位,所以她会定期带公婆去医院检查身体,节假日陪老人聊天。

有一次,婆婆病了,家务活就落到了晓丹的肩上。

作为市三院的一名护士长,在单位既操心着全科室的病人护理、护士姐妹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

回到家里,又要给婆婆做饭,扎针输液,整整一个月,她瘦了6斤。

但是,她没有叫一声苦,没有喊一声累,总是满脸含笑地安慰着婆婆:“妈,你的病是小病,输输液就好了,我跟孩子还需要您招呼呢。

”11***,54岁,涧西区西华村九组人。

2008年,母亲脑出血导致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晚上离不开人。

他白天工作养家糊口,晚上在母亲跟前照顾。

2014年,父亲不幸患了肺气肿,在市区医院住院,他每天都细心照料,洗脸、洗脚、修剪指甲。

治病期间,父亲气色一天不如一天,不想吃饭,他想方设法改善饮食,把青菜剁碎和大米熬成粥,给父亲慢慢喂。

他白天黑夜守护在父亲病房,一直到父亲去世。

父亲病逝后,他平时不管多忙都要抽空和母亲唠唠家常,陪她说说话。

母亲身体不方便,每次洗澡离不开两个人,他和妻子一块给母亲洗澡搓背。

母亲便秘,药物只能缓解一部分,他就戴着手套用手帮母亲解决,从来没说过什么怨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12***,56岁,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

为使母亲安度晚年,他利用并不宽裕的周末时间带母亲爬华山。

母亲因为膝关节疼痛,走路费劲。

他就立即买了副拐杖,时而扶着、时而搀着,时而背着母亲。

虽然很累,但母亲开心的笑容让他明白,孝敬父母不仅是物质享受,更是精神愉快。

几个子女为母亲置换了最好、最贵的关节,母亲的双腿不再疼痛了,但她的冠心病合并心衰仍然时而发生。

每天下午下班他都会去看望母亲。

有一年准备职称晋升,年迈的母亲因为感冒演变成肺炎哮喘,他白天上班,晚上陪护,利用其它时间看书学习,成功的晋升了高级职称。

母亲酷爱看戏,他不管刮风下雨,接送如一。

他还不时组织家庭聚会,利用休息时间,开车陪父母旅游,带他们到天安门看升国旗,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换父母晚年的安康快乐。

13***,46岁,西阎乡常闫村三组村民。

他不仅是干农活的好手,而且还很有经济头脑,和妻子赶集做起了卖服装的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每次赶集回家,都不忘给爷爷奶奶母亲孩子买爱吃的零食。

2003年,奶奶去世,对爷爷打击非常大,身体大不如从前,经常感冒发烧。

爷爷住院时,白天由母亲照顾,晚上他就陪护在床边,照顾得无微不至。

后来,爷爷骨盆摔裂,因年纪大不宜做手术,只能在家静养。

在爷爷卧床不起的一年里,他对爷爷的伺侯更上心,夏天怕爷爷热,给爷爷房间装上空调,和母亲妻子轮流给爷爷端饭,给爷爷洗手、洗脚、剪指甲,及时给爷爷换衣服、翻身,直到爷爷2010年10月去世,他都形影不离。

2013年,母亲又患了急性白内障,视力急剧下降,他把母亲送到福寿堂做了手术。

近年来,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他夫妇二人带母亲到西安、南京、上海等地旅游,母亲的心情好了,也大开了眼界。

14***,48岁,是阳平镇程村管理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

5年前,母亲闫菊玲因股骨头受伤,失去行动能力,他决定每天带着母亲上班。

86岁的母亲牙口不好,他给她蒸鸡蛋、熬粥,然后喂母亲吃早饭。

等一切收拾好后,带着母亲去远在40公里外的单位上班。

他给母亲戴上毛线帽,系上丝巾,拿着便携坐便器,推着母亲下楼到车前,把母亲抱上车,再系好安全带,盖上小毛毯,把轮椅收进后备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