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杭大运河调查报告汇总报告

京杭大运河调查报告汇总报告

京杭大运河调查报告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

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处世界遗产。

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推动作用。

然而河流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只是客观的经济效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头疼环境问题,近年来,运河河水污染严重,水体乌黑发臭,致使鱼类无法生存,大量死鱼漂浮水面,河岸两侧了无生机。

除此之外河滩水位下降,垃圾堆弃成山,严重的影响到了河岸附近居民的日常用水和生活起居。

对此,我院特派出七个实践小队,前往家乡运河流经处,一探究竟。

第一小队吴桥京杭大运河吴桥段属南运河,南运河南起山东临清,流经德州,再经河北吴桥、东光、泊头、沧县、青县入天津市静海,又经西青区杨柳青入红桥区,流经红桥区南部,至三岔河口与北运河汇合。

京杭大运河吴桥段南起宋门乡第六屯,北至梁集镇董庄北,全段长34.8公里,河底宽40米,河口宽100——500米,河底高程12.88——11米,堤顶高程22.8——21.25米,流经宋门、桑园、安陵、梁集四个乡镇,是吴桥县与衡水市景县的界河。

据吴桥县文保所长杨双印介绍,这一段河道南北地势相差较大,所以弯道就设置得比较多。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了影响古运河风貌的四点问题第一,河岸途径村镇两旁的生活垃圾肆意倾倒,形成断续的固体废物污染带,风吹雨淋,极易将污物带入河道形成二次污染,同时生活垃圾的堆放,容易招致蛇鼠一类穴居动物繁衍,易对运河河堤造成透洞和溃坝危险。

第二,河水的污染问题,一是上游企业多年的排污行为,使河道底土变为酱紫色,河道水流污浊不堪,臭味较大,每年引黄济津和引黄济沧需要先期冲污才能实施;二是由于河滩地较宽,农民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也对河道形成了隐形污染。

第三,由于历史原因,为保护京沪铁路,遇到大洪水需要泄洪时,往往要对景县方的河堤决堤蓄洪,同时沿岸百姓对河堤盗土滥挖,使得景县方的河堤大部分与地面平高。

第四,村民对于运河滩的肆意开荒,甚至侵占河道,使得运河破坏了原有的风貌。

第二站故城衡水段京杭大运河属于七段中鲁运河的鲁南运河。

鲁南运河,北起黄河,南至韩庄,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

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

南旺至济宁段长27.1公里,底宽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仅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

济宁至二级坝段长78.1公里,航道顺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宽50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照片中显示,本次调查时正处于大运河清淤时段。

清淤工程是从2014年年底开始的,但结束时间还不确定。

第三站景县京杭运河起点北京,之后流经天津、沧州、接着就是景县华家口的夯土坝。

夯土坝“长255米、堤面为8米,宽度8米,堤面到河道约12至13米高。

2012年8月20日景县对华家口夯土险工进行修缮保护。

近几年,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重新加固维修的京杭大运河华家口“糯米大坝”,京杭大运河河北景县华家口“糯米大坝”进行了历时3个月加固维修。

2013年,华家口“糯米大坝”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

由于年代久远,华家口“糯米大坝”整体下沉,裸露部分多处开裂,局部风化。

此次重新加固维修采用了与1911年相同的夯筑工艺。

走访华家口时,当地老人感叹道他年轻时运河的水还很多:“每天河里都有木船南来北往,往北的去天津,南下的去苏州杭州。

晚上经常有船在华家口靠岸,不少南方口音的人到村里买吃的买烟抽。

那时村里还有很多人以拉纤为生。

”而现如今该段大运河受多年来河水、雨水、风力侵蚀,冻融风化及坝顶过往载重车辆震轧,乃至地震等多种因素影响,坝体失去内聚力,造成剥落、疏松、不均匀沉降,内坡下滑等现象,坝体本身损伤十分严重。

与此同时,生活垃圾被弃河道的现象比比皆是,环境问题令人担忧。

第四站泊头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泊头的发展与大运河息息相关。

泊头始建于东汉,因运河槽运兴起而得名,由运河码头发展而成,其商业特色鲜明,商贸经济繁荣。

《南皮县志》云:“运河开通后,运输便利,尤易发达商业,就泊头镇一处而言,两岸商贾云集,为数百里所未有。

”清后期,泊头已称运河巨镇,民国初期,则东西两岸殷实、商号不下千余家,轮舶辐辏,阑阉填盈,实为津南一大商埠。

据附近居住的村民描述,近两三年运河水质污染严重,沿河的居民、工厂排放了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导致夏天时恶臭熏天,死鱼成片。

本次调研,我们不仅看到了运河沿岸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对运河环境的情况也有了更为确切地了解,针对以上所发现的问题,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

1、对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在村落建立垃圾回收站,或是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点。

2、上游的污水排放是最大的污染源,应使上游工厂加强污水处理强度,同时另辟河道排放,严禁再生水进入运河。

3、充分发挥运河管理部门和文物部门的职能,加强运河巡防管理,加快运河两岸植绿护岸建设,将运河两岸一定范围内建成绿色长廊,恢复古运河的自然风光。

第五站东光假期期间我组人员对运河附近村庄进行了随机采访,得知京杭大运河现在是将黄河水引入县城的通道,东光县居民所引用的自来水即为黄河水经由京杭大运河引入东光县自来水厂。

京杭大运河的水还为附近村庄的灌溉带来了福音,运河两岸的树木,庄稼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调研期间还有即为村名正在冰凉的河水中捕鱼。

另外,县政府还将大运河沿河流域建设成了生态氧吧,契合了“环保,健康”的主题,也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茶余饭后的游乐之所。

总体来说,京杭大运河虽历经千年之久,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沿岸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另注:谢家坝大运河东光县连镇段河东岸有一条200多米长的堤坝,这就是我市首批四个申遗点之一的东光谢家坝。

与普通大坝不同,谢家坝的坝体由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

历经多年的冲刷,仍然坚固异常,保障了运河岸边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这座‘糯米大坝’修建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逾两百年的历史。

然而用锤子使劲往坝体砸尖钉仍然砸不进去,只能是用电钻打眼。

”河北沧州东光县连镇谢家坝加固工程技术员柴茂山说。

京杭大运河河北段因其原真性好,可有力展示北方运河特色,从而是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河段。

当前,该河段的沧州市东光县谢家坝、衡水市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南运河沧州至德州段河道3处入选《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此3处遗址目前已修缮完工。

衡水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与沧州东光县连镇谢家坝采用同样的工艺,百年来直接迎击河水却从未溃堤,是南运河仅存的两处人工夯土大坝。

而这种“糯米大坝”仅存在于大运河河北段,所以是其独特之处。

谢家坝位于东光县连镇运河五街、六街交界,南运河东岸拐弯处,这是大运河河北段遗产区的最北端。

该坝坝体长235米,厚3.6米,高5米,总面积1175平方米。

南运河河北段多弯道,致使险工险段众多,连镇谢家坝为险段之一,历史上洪水在此处曾多次决口。

清朝末年,连镇一谢姓乡绅捐资,从南方购进万余斤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粥,然后把糯米过滤出去,剩余的糯米浆粘性很大,再用糯米浆与白灰、黄土按相应比例混合筑堤,故名谢家坝。

虽然此坝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但现存坝体稳定性好,只是局部被风化,是南运河结构保存最好的大坝。

谢家坝坝体的中下部呈灰白色,与坝顶部偏黄的色彩区分明显。

对此,柴茂山解释说,“2012年6至9月份完成了谢家坝主体的修缮加固工程,坝体上半部分保存较好,所修部分多为中下部分,因此上下颜色不同。

”目前,大坝环境整治、绿化及展陈设施的设计已经完成,准备迎接七八月份联合国“申遗专家组”的检查。

2006年6月获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站青县我们先是上网查阅资料对运河的发展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实地走访了县区内京杭运河水利工程,并采访了周围村子里的居民,了解到运河的发展带给他们生活上的变化。

我们还有幸采访到青县文体局局长王庆安先生,他给我们讲述了很多有关运河的历史和故事,好多是我们在网上查不到的。

最后我们来到了县政府查阅到县志,里面记载了关于京杭运河的史料。

这次调研使我们明白,京杭大运河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青县境内共有运河约45公里,“别小看这段运河,据考证,这是中国北方运河的鼻祖。

”王庆安先生说,公园206年,汉献帝修造平虏渠,后来曹操借此运兵和给养。

平虏渠便是我国北方最早开凿的运河。

400多年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在平虏渠的基础上加深加宽。

京杭大运河周围的文化遗存丰富。

子牙新河船运枢纽工程,建于1967年,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防洪为主,兼有输水,航运,灌溉等综合功效。

曾有效抵挡了1996年的特大洪水,有效地保卫了京津地区、华北油田等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马厂兵营及中央炮台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建于同治1871年,共25个营,21000人。

运河上常设军事渡船,随时可搭成浮桥。

两个营区均有土围子。

围墙上有巡城马道,城角设有岗楼,日夜守望。

东营区围墙高8米,厚12米,周长7.5公里,设有4门,内修炮台9座。

西营区围墙的周长不足5公里,设3门,炮台五座,驻军7个营。

东西营区夹河而建,保卫运河,因运河保卫北平和天津的海防。

现存炮台仅一座,共3层,通高11米,直径120米,里面有砖顶的洞室,外面有城墙围护。

古往今来,运河所发挥的功能也是不容小觑的,在古代,沟通了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紫禁城就是运河拉来的”,王庆安先生这么说道,同时也蕴育了青县的红木文化。

据资料记载,靠着大运河的优质水源,到1975年是,青县96平方公里的耕地中又10万亩稻田,产量可观。

但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该段运河缺水,也便失去了功能。

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个鼓舞人心的消息不仅让运河到了他应有的位置,更向世人述说着他的情怀。

第七站沧县沧县也是运河的流经地之一。

南运河自隋代开凿至明清,始终是国家的交通命脉,明、清两代每年都有约400万粮经沧州运河至北京。

此外,还有大量瓷器盐、煤等货物靠运河水运输。

这些给沧县两岸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以及文化的发展。

另外京杭大运河的成功申遗对家乡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国内、国际关注运河的人会更多的来到沧州,这对沧州的政治、文化、包括旅游都将是一个更大的促进。

通过此次对京杭大运河的考察,让我们更加了解沧县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