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诊PCI冠脉内血栓的处理策略

急诊PCI冠脉内血栓的处理策略

研究显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比伐卢定与糖蛋白Ⅱb /Ⅲa 抑制 剂加肝素相比作为重要抗血栓策略会导致更少的出血风险。比 伐卢定半衰期短,对凝血酶抑制是可逆而短暂的,故出血风险 较低。但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讨论
IIb/IIIa受体拮抗剂在急诊PCI术中的应 用
血小板膜蛋白Ⅱb /Ⅲa受体拮抗剂是目前唯一能在术中使用即 刻起效的对抗无复流的药物,疗效显著。
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均为前体药物,须在肝细胞色素 P450酶(CYP)作用下代谢为活性代谢产物方可发挥 抑制血小板效应。(氯吡格雷需经两步代谢,普拉格雷 一步代谢。研究显示:普拉格雷30 min 内起效,而氯吡格 雷需2~4 h 起效;普拉格雷比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能力 更为迅速、强大)
替格瑞洛为非前体药物,无须经肝脏代谢激活,药物本 身及代谢产物均有活性,直接作用于P2Y12受体。因 此,它不但可快速强效的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 而且其有效性不受肝脏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替 格瑞洛除了阻断ADP的激活发挥抗血小板效应外,还可 能具有额外抗血小板作用机制,其较之前的P2Y12受 体拮抗剂具有更强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3)依诺肝素(伴或不伴常规应用GPI)可能优于普通肝 素。应监测血小板计数,及时发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4)磺达肝癸钠增加导管内血栓形成风险,不推荐作为PC I时唯一的抗凝剂。
比伐卢定的讨论
在抗凝治疗方面,强调静脉推注比伐芦定并维持至PCI后3~4 h,
可减少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出血风险高的STEMI患者,单独使
远端保护装置
血栓抽吸与远端保护装置
美敦力Export导管
远端保护装置应用简介
1.使用至少大于靶血管直径1mm的滤网装置; 2.有些病变可能需要先预扩张,然后送过器械,但
应尽量避免; 3.确信滤网位置正确,同时保护主支和边支血管,
并在滤网近端留有足够的空间置入支架; 4.如果远端没有放置滤网的空间,可能需要使用近
血栓抽吸装置
机械抽吸
过程
血栓抽吸问题现状
2008年TAPAS研究及2009的ATTEMPT研究致使ACC/AHA 指南推荐级别为IIa,B级。
但2013年TASTE试验提示相对于单纯PCI,STEMI患者行血 栓抽吸并未在降低术后30天死亡率方面有所获益。
体拮抗剂(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
几种抗血小板药物浅谈
阿司匹林:无禁忌症的患者应即刻口服或嚼服阿司匹林300mg (I,B),继以75~100mg/d长期维持(I,A)。
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为前体药物,需肝脏细胞色素 P450酶代谢形成活性物质,与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替格 瑞洛和普拉格雷具有更强和快速抑制血小板的作用,且前者不 受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局部浓度提高 快速降低血栓负荷 改善TIMI血流 无复流 梗死面积 预后
若行急诊PCI关键问题在于
1.早期、持续、完全开通罪犯血管 2.血管远端栓塞、无复流、慢血流现象是制
约急诊PCI效果的主要问题。 3.恢复血流最关键。 4.急诊PCI术中,最大难题是血栓。 5.尽量取出来(血栓),而不是急于放进去
中国新版STEMI指南中优先推荐替格瑞洛,其次是氯吡格雷。 普拉格雷未入指南。建议接受PCI尤其(DES)置入治疗、或 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选用P2Y12受体抑制剂氯吡 格雷(Ⅰ,A)或替格瑞洛(Ⅰ,B);对于静脉溶栓STEMI 患者,则根据年龄范围选择不同剂量的氯吡格雷(Ⅰ,A)治 疗;此外,对STEMI合并房颤需抗凝治疗的直接PCI患者,建 议选用氯吡格雷(Ⅱa,B)。
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比较
DISPERSE (1、2)试验研究替格瑞洛在给药后2~ 4h表现出最大的血小板聚集率抑制(抑制率90%~95 %),而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的作用较弱(抑制率60%), 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功能更强。
RESPOND 研究:在冠心病治疗中对氯吡格雷无反应或低 反应患者,替格瑞洛是最佳的替代品。替格瑞洛组无论是负荷 剂量还是维持剂量都有更强的抑制血小板的作用,能够减少心 血管死亡、心梗及卒中的复合终点,而在主要出血方面两者相 似。
在PCI 术中发生急性血栓形成的ACS 患者,术后易出现无复流 或慢复流现象。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是致使急性血栓形成的关键 因素之一,因此术前术中的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替罗非班 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环节,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半 衰期短、剂量依赖性、副作用小等特点。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可明显改善靶血管前向TIMI 血流 及预后,且冠脉内应用疗效强于经静脉应用,亦强调早期应用、 负荷剂量使用。主要是由于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可以迅速使靶 血管局部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从而使替罗非班充分扩散到血栓 内部,使聚集的血小板失去稳定性而发挥抗栓作用,改善冠脉 微循环再灌注。
既往指南解读IIb/IIIa受体拮抗剂
既往指南显示GPI用于STEMI行直接PCI患者有益, 但不应常规应用,更不应常规上游应用 (2012ESC指南,IIb,B), 。
GPI可与肝素或比伐卢定联合应用于有选择的患者 (比如血栓或冠脉慢血流,2012ESC指南,II、 a),可上游用于STEMI高危转运患(2012ESC 指南,II、b)。
推荐STEMI患者造影前常规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
抗剂(IIb,B)。
高危患者或造影提示血栓负荷重、未给予适当
负荷量P2Y12受体拮抗剂的患者可静脉使用替罗非
班或依替巴肽(IIa,B)。
直接PCI时,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有助于
减少无复流、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IIb,B)。
临床荟萃分析替罗非班冠脉内给药优势
急诊PCI冠脉内血栓的处理策略
病历
男性,52岁,持续胸痛5小时急诊入院。
既往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长 期吸烟20余年,约1包/日,间断少量饮酒。
心肌酶:TNI:0.052ng/ml
CK-MB:0.250ng/ml
MYO:55.230ng/ml
BNP: 8.940pg/ml
急诊ECG
通过PLATO等著名研究,国内外多个指南将替格瑞洛列于一线 推荐,欧洲指南在近两年将其的推荐级别列于氯吡格雷之前, 在替格瑞洛不能使用的患者中才能使用氯吡格雷。
指南解析
美国指南在强调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作用的同时,亦肯定了氯 吡格雷的作用,三种药物是同一级别的推荐。
欧洲指南则强调在急诊PCI患者中,与氯吡格雷比较,替格瑞 洛能够快速起效,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强,对STEMI患者应用, 有显著的临床优势。因此,欧洲指南将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排在 首位,即按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及氯吡格雷的先后顺序排列。
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指南
重点强调STEMI再灌注治疗策略,特别 是直接PCI。
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
介入治疗
外科搭桥
若行急诊手术,抗凝治疗策略
直接PCI 患者抗凝治疗: (1)比伐卢定0.75 mg/kg,继而1.75 mg/
(kg·h)静脉滴注,合用或不合用普通肝素。PCI后持续 静脉滴注比伐卢定3~4 h,有利于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 (2)普通肝素50~70 U/kg,并适当维持活化凝血 时间(ACT)200~300 s,必要时使用GPI。出 血风险高的患者单独使用比伐卢定优于联合使用普通肝素和G PI。
之地。
比伐卢定
合成二价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特异性抑制: 液态的凝血酶 血栓结合的凝血酶 凝血酶介导的血小板聚集
有可逆性 半衰期25min
比伐卢定在PCI中应用的循证依据
HORIZONS—AMI研究(与替罗非班+ 肝素相比较)
结论:术中优先选择比伐卢定
随着急诊PCI 开展及抗血栓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缺血事件相 对减少,但相应增加出血并发症,严重出血并发症患者与临床 预后不良密切正相关,心血管恶性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 因此, 在急诊PCI 时抗栓治疗效果提高的同时,怎样规避出血风险, 使临床净获益增加显得十分重要。
入院ECG
CCU处理
阿司匹林 0.3g 氯吡格雷 600mg 阿托伐他汀 80mg
即刻嚼服 急诊冠脉造影
急诊PCI术前用药
抗血小板药物(基石) 抗凝药物 稳定斑块药物
抗栓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1.阿司匹林 2.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普拉
格雷、替格瑞洛) 3.血小板糖蛋白受体拮抗剂IIb/IIIa受
欧洲STEMI指南,优先推荐了比伐芦定,其次是依诺肝素,并未
提及普通肝素。
新版中国指南中,优先推荐比伐芦定的原因在于HORIZONS-
AMI、ACUITY以及BRIGHT等研究均证明其有较好的抗凝作用,综
合考虑,比伐芦定不仅拥有欧美的相关研究证据,亦有我国自己的临
床研究数据,相对而言其证据比较充分,应该在新版指南中占有一席
冠脉内应用和静脉内应用GPI同样有效,既往小样 本研究及荟萃分析显示冠脉内应用GPI疗效优于静 脉应用。
新版中国指南
对于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推荐,虽然与
其相关的证据力度呈现了下降趋势,但新版指南中,
有关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推荐内容并没有显著
变化。
在有效的双联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情况下,不
STEMI直接PCI(特别是置入DES)患者,应给予负荷量替格 瑞洛180mg,以后90mg/次,bid,至少12个月(I,B); 或氯吡格雷600mg负荷量,以后75mg/次,qd,至少12个月 (I、A)。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患者无 需调整P2Y12受体拮抗剂用量。
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较
较大血栓负荷时,导管血栓抽吸确能即刻改善冠脉
血流。不推荐常规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泵
(IABP)(ⅢA)及血管远端保护装置(Ⅲ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