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音乐课中“欣赏教学”重要性

初中音乐课中“欣赏教学”重要性

浅谈初中音乐课中“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就在于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来是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为此,我对音乐欣赏教学作了一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

一、通过音乐欣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日趋成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体验感受与探索能力增强。

而音乐又是一门非语言艺术,学生要体验其中的丰富情感,就必须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来获得种种的审美享受。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

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

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欣赏《海港之夜》《海滨音诗》《白帆》等歌曲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再加上诗与画的组合,使学生从中联想到大海变化万千的姿态,波澜壮阔的气势和坦荡宽广的胸怀,感受人们热爱大海、热爱自然的情感,既而获得“人生就像大海”的感悟。

二、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
族意识。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
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国民族音乐的欣赏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特征外,还有着更深远、更广泛的意义。

首先,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其次,用民族音乐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

但是,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决非是空洞的政治说教,更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

应更新过去唱一首歌就等于上好一堂政治课的错误观念,因此,音乐课的思想教育要体现在与音乐艺术的美感为一体来进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方面选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能培养学生美感的优秀作品。

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才能使以音乐之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得以实现。

例如:学生在欣赏戏曲《唱脸谱》时,可以很明显地体会到传统艺术与新时代特征相结合这一点,这不仅让学生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戏曲音乐的独特魅力,而且使他们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能从戏曲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汲取精神营养,体会时代感的特征
三、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拓宽审美视野。

音乐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整合体,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
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来感知音乐中各国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拓宽其审美视野。

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一些欢快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作品,充分体现出欧美人民那种豁达开朗、自信风趣的性格特征。

学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可以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例如:学生通过欣赏歌曲《扬基歌》《孤独的牧羊人》,不仅可以体验到歌曲中轻松愉快的欢乐气氛,而且还可以领略到音乐剧的艺术魅力,进而增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态度。

通过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并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剧烈地震撼,从而激发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通过音乐欣赏,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
高尚情操的陶冶。

因此,在倡导学生完整而充分聆听音乐作品的同时还需要指导学生对作品中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做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情绪美、表现美,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感知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