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
流行病学
•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气候寒冷的 季节多发。 • 偶蹄动物对本病敏感,单蹄动物不发病。 • 病原可通过与带病猪直接接触传播,或通 过病猪污染物间接传播。野生动物和宠物 也可机械性地传播该病毒。 • 病毒可随风飘落到50-100公里以外的地 方。
临床症状
• 体温上升至40-41°C,食欲减少,精神不振 • 口腔内外,蹄部和乳房等部位出现一个或数个 米粒大小的水泡,可融合呈豆粒大小的水泡。 水泡内初期为淡黄透明液体,以后变成浑浊的 粉红色。 • 水泡破裂后体温下降,破裂的水泡如无继发感 染,可在1周内结痂愈合。继发感染后可发展 成化脓性或腐烂性炎症,严重的表现为蹄壳脱 落。
–其它
• 发绀:双耳、外阴、尾部、腹部、口鼻--蓝耳病 • 眼周围水肿、结膜炎、眼睑水肿
病理变化
–胎儿
• 间质性肺炎 • 心肌炎、脑炎
–脐带:坏死性动脉炎、周边出血 –子宫内膜炎、胎盘炎 –继发感染
诊断
–临床症状:母猪生产力下降,仔猪高死 亡率,呼吸系统疾病症状
14天内,满足下列条件中的两个,则判PRRS 阳性 • 流产、早产超过8% • 死胎超过20% • 1周龄内仔猪死亡率超过25% –病毒分离 –血清学监测:ELISA、IFA、IPMA、SN –组织病理学:间质性肺炎
白色稀便
仔猪白痢临床症状
• 忽然发生腹泻,排出以糊状白色或黄白 色、具有腥臭味的粪便为特征 • 体温与食欲无明显变化,病猪表现逐渐 消瘦,生长迟缓,被毛粗乱 • 病程3-7天,多数自行康复,死亡率低
仔猪白痢的临床诊断
• • • • • 发病时间:10-30日龄仔猪为主 典型的灰白色稀粪 一般体温无明显变化 具有传染性 死亡率低
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
1. 没有按规定妥善保存和运输疫苗,使其免 疫原性降低
2. 注射时操作不正规,剂量不足
3. 生产实践中免疫程序不合理
4. 母源性中和抗体对猪瘟弱毒活疫苗的干扰
二、猪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 一种偶蹄兽急性发热性接触性传染 病。主要表现口腔粘膜、蹄部和乳 房发生特征性水泡和溃疡。
–传播
• 引入感染猪--主要 • 空气:3-20Km • 野生动物:候鸟 • 精液:AI
–保护力:
• 对同一PRRSV株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临床症状
–母猪
• 发热、厌食 • 流产、早产:2-7天 • 死胎增加:1/3-1/2;大木乃伊胎,>17CM • 发情延迟、不规律
–仔猪
• 呼吸道症状 • 高死亡率
四、猪蓝耳病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 合症(PRRS)等。本病是由猪繁殖和 呼吸综合症病毒引起的猪的传染病,主 要危害繁殖母猪和仔猪,可导致妊娠母 猪的繁殖和呼吸症状,早产、流产、死
胎、木乃伊及弱胎。
流行病学
–持续感染
• 母猪怀孕期感染胎儿,出生后带毒、散毒 • 育成育肥猪病毒血症持续时间更长,感染仔猪 • 阴性后备母猪的易感性
仔猪黄痢的治疗
• 疫苗:在母猪产前40天和15天分两次接种
• 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力争全进全出 • 母猪产前20天开始,饲料中添加药物 • 用0.1%高锰酸钾水擦洗分娩后母猪奶头,并 挤掉每个乳头中乳汁少许,再让母猪哺乳
仔猪黄痢的治疗
• 保证乳猪及时吃到足够的初乳
• 及时清理病猪粪便,加强环境的消毒 • 治疗用药:
(消毒饮水)
• 五,
与传染源隔离 (狗,猫,出入人员) 增强免疫 (营养,增强免疫物质)
预防措施
• 中断传染源
牧场出入口设置隔离带 禁止闲杂车辆,人员出入 禁止畜禽返回农场 消灭老鼠,苍蝇
预防措施
• 增强免疫力
加强营养 饲喂免疫增加物质 预防疾病
预防措施
• 注射O型口蹄疫灭活油佐剂疫苗,保护期 为6个月。 • 水泡破潰面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再 涂上紫药水或青霉素软膏。 • 病愈猪的血清具有预防和治疗效果,可 每天注射2-3毫升。 • 配合使用添加免疫增强剂的饲料
临床症状
–断奶仔猪
• 被毛粗糙,呼吸震颤、急促、困难 刚断奶仔猪症状更严重 • 高死亡率:0-100%,一般15-35% • 生长迟缓:ADG下降15% • 易继发感染
–育成育肥
• 发热,厌食,沉郁 • 呼吸困难、急促 • 偶有神经症状:瘫痪、共济失调、躁动、呕吐、腹 泻
临床症状
–种猪
• 发热、厌食 • 类流感症状 • 受胎率、分娩率下降:10-15% • 母猪生产力下降:5-20%,年少产1-3.8头 • 公猪:性欲下降
控制对策
–血清学监测:稳定vs流行------基础 –后备种猪引进:自己选留vs外购 –建立稳定的母猪群:封闭猪群4个月;引进种猪隔离 –断奶仔猪清群或部分清群 –疫苗应用:防止继发感染
–仔猪出生大于24小时,不要交叉寄养 –不同产房内的猪不要转运 –淘汰泌乳不良的母猪 –断奶时淘汰体重轻的仔猪--可能携带病毒 –仔猪舍严格“全进全出” –免疫:自然接触、疫苗注射、初乳 –防止继发感染 –采食量下降,提高饲料能量 –增加配种数量,保证产仔窝数 –公猪:性欲和精液品质--增加配种和AI次数 –消毒
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 最主要的传染源,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 及泪腺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
康复猪在出现特异抗体后停止排毒。
强毒在猪群中传播快,造成的发病率高。慢 性的感染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
症状
急性型猪瘟:由HCV强毒引起病猪体温升高至41℃上 下 ,高的可达42℃以上。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 毛稀皮薄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 公猪包皮发炎,挤压时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小猪有神 经症状。
亡率较高。慢性病例表现消瘦,生长发育停滞,弓
背干咳。特别是清晨和驱赶、运动时呈连续的痉孪
性咳嗽。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
吸)。
症状与病变
• 主要病变只见于肺、肺门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病 变部的颜色多为淡红色或灰红色,半透明状,病变 部界限明显,象鲜嫩的肌肉样,俗称肉变。
• 随着病程延长或病情加重,病变部颜色转为浅红色、
仔猪水肿病的临床诊断
• 断奶后至4月龄、生长速度快的仔猪 • 体温无明显变化,发病率低,死亡率高 • 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病,头部水肿,共济失调, 惊悸和麻痹 • 发生过仔猪黄痢的猪一般不得此病 • 主要病理变化为胃粘膜与肌层间以及肠系膜 呈胶冻样水肿。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 保持畜舍卫生,减少应激,保证营养 • 对发病的猪可采取限制采食,口服抗菌素, 给予盐类泻剂,促进毒素排泄
灰白色或灰红色,半透明状态的程度减轻,俗称胰
变或虾肉样变。
诊断
本病以怀孕母猪和哺乳猪症状最为 严重,病死率较高,在老疫区多为慢性 和隐性经过。 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对隐性或可疑患猪通过X线透视阳性可作 出诊断。
猪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景县第一高级职业技术中学 河北津龙有限公司 宋玉格 郭志刚
一、猪
•
•
瘟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 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 染病。 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 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 弱毒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
三、猪大肠杆菌病
• 猪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多种血 清型。 • 主要引起的猪病有
– 仔猪黄痢 – 仔猪白痢 – 仔猪水肿病
仔猪黄痢
• 传染源:
–带菌母猪及污染的环境和饮水
• 流行特点
–无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出生后12小时至7日龄 小猪
仔猪黄痢发病机理
病原菌 乳猪肠道
小肠粘膜上皮定殖产毒
刺激粘膜上皮
临床症状
• 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大猪很少死亡 • 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由于免疫力低,病 毒大量繁殖,引起病毒血症,呈急性肠炎 或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临床诊断
• 体温变化:高温 • 临床症状:水泡 • 流行特点:寒冷季节
预防措施
• 一, • 二,
• 三,
• 四,
消毒 消毒 消毒
(消毒鞋底) (消毒畜舍内外)
流行特点
• 哺乳仔猪及幼猪最易发病,其次是妊娠母
猪及哺乳母猪,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病
猪和隐性感染猪是主要传染源,病原体存
在于病猪的呼吸道及其分泌物中,通过接 触经呼吸道传播。
症状与病变
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 新发病的猪群,主要表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死
• 主要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的特征是肺的尖叶、心叶、
• •
病原
猪瘟病毒(HCV)是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
病毒属 (pestivirus) 的 一个成员。病毒粒子直径
40-50nm,基因组为单股RNA,约12kb长。 目前仍认为猪瘟病毒为单一血清型,尽管分 离不少变异性毒株,但都是属于一个血清型,所 以HCV只有毒力强弱之分。(预防有确实效果)
仔猪白痢的治疗
•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 • 做好乳猪早期开食和补料 • 注意环境卫生,减少应激,做好乳猪的防寒、 防潮和保温工作 • 及时清理病猪粪便,加强发病期间环境消毒 • 治疗用药:
– 硫酸新霉素、硫酸庆大霉素 – 呋喃唑酮 – 磺胺甲基嘧啶
仔猪水肿病
• 传染源:
– 带菌母猪、带菌仔猪及污染的环境和饮水
诊断
在开始出现临床病猪1-2周后,疾 病迅速传播到群内各种年龄的未免疫 猪 ,死亡率很高;剖检时可见淋巴结、 肾脏和其他器官出血,脾脏梗死。
急性猪瘟:大群猪只发病,病猪精神沉郁、弓背
猪瘟:脾脏梗死
肾脏出血
肠系膜出血
结肠纽扣状坏死
猪瘟:回肠粘膜上的扣状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