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 )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A.自我意识B.态度C.认矢D.移情2.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
A.亲子关系的发展B.同伴关系的发展C.性别角色的发展D.亲社会行为的发展3.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和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父亲B.同龄人C.母亲D.教师C.产生了性别行为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的认识4、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榜样 B.强化 C.父母的惩罚 D.挫折5、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社会文化 B.电视 C.家庭 D.幼儿园6、亲子关系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 )A.放任型 B.溺爱型 C.保护型 D.包办型7、孩子能区别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 )A.形成了性别角色习惯B.具有了性别概念C.产生了性别行为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的认识8.“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的( )。
A.社会性B.自然性C.共同性D.差异性9.( )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人的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A.亲子关系B.同伴关系C.性别角色D.攻击性行为10.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下列说法( )项不正确。
A.攻击型儿童受惩罚时其攻击性行为加剧B.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C.父母的惩罚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D.惩罚是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11.重视( )教育这一主题,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
A.思维B.智力C.认知D.社会性l2.强调人生成功因素中( )的决定性,使“智商决定论”成为历史。
A.智力B.个性C.情商D.智力l3.在母亲离开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在母亲回来时,欢迎母亲的到来,但这只是短暂的,这种孩子可能属于( )依恋类型。
A.回避型B.安全型C.反抗型D.迟钝型14.下列哪一项是最好的依恋类型( )。
A.回避型B.安全型C.反抗型D.迟钝型15.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 )中发生的。
A.游戏情境 B.语言情境 C.社会情境 D.家庭情境16.“清高孤傲,自命不凡”,最容易在( )亲子关系的家庭出现。
A.民主型 B.专制型 C.独断型 D.放任型17.近20年来,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不接受下列( )结论。
A.独生子女发展中,存在某些生活环境上的特殊性B.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表现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C.作为一个群体,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D.家长的错误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个性和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18.关于男女双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特征B.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C.双性化理论强调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D.有研究表明,高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19.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 )。
A.与生俱来的B.由遗传素质决定的C.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的D.在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20.下面不属于情商内容的是( )。
A.同情B.独立C.智力D.关爱二、填空题1.______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人社会的过程。
2.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______;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______。
3.______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______是指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5.______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6.攻击性行为分为______和______。
7.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8.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______、______和______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9.亲子关系通常分成三种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证明,______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10.______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
三、名词解释1.社会性发展2.亲子关系3.性别角色4.性别行为5.男女双性化6.亲社会行为7.攻击性行为8.社会性9.挫折四、简答题1.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如何对儿童发展起作用的?2.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3.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特点的主要表现是什么?4.父母是怎样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产生影响的?5.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简述什么是社会性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7.简述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8.什么是男女双性化?9.什么是移情?移情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何作用?10.简述幼儿移情发展的特点。
11.请给攻击性行为进行分类。
12.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五、论述题1.试述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2.如何看待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3.分析亲子关系类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4.试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六、案例分析1.小强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有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
在幼儿园,其他小朋友都躲着他。
请你分析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2.××是某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该幼儿园里,他是出了名的“身强体壮”的顽皮鬼,和其他小朋友矛盾不断,今天上午又挨了老师的一顿狠批。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所在的班刚转来了一个小朋友李明,李明个子也比较高,这样,××和李明成为该班仅有的两个“高个”。
××主动找李明一块玩,可李明不太喜欢动,尤其不爱和××这样风风火火的孩子玩。
今天上午刚到班里,××又找李明教他“玩魔术”,李明不同意,这样××就动起手来……在老师眼中,××总是这样:总是主动和小朋友接触,可好景不长,一来二去,也就没人愿和他玩了。
然而,他自己仍别出心裁地玩得有滋有味。
据此案例回答问题:(1)××的行为及他和小朋友们的关系说明了什么?请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关知识回答。
(2)这种儿童的表现是什么?怎样帮助他处理好和伙伴的关系?参考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D.移情是指在觉察到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产生与之相同的情感,这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2.D.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3.B.同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同情等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4.D.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而不是其他。
5.D.幼儿园是影响幼儿的小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6.A.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是三种典型的类型。
7.B.能区别男女,说明幼儿具备了性别概念。
8.A.这句话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9.C.性别角色是关于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10.D.惩罚并非一定是抑制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只有适当的时候才是。
11.D.传统教育仅强调人的智力、思维方面,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12.C.情商决定论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而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13.A.回避型表现为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14.B.安全型依恋最有利于儿童成长。
15.A.幼儿的社会范围小,社会交往情境大多都是游戏中进行的。
16.D.放任型亲子关系容易产生这种不良品质。
17.C.作为一个群体,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18.A.男女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19.D.儿童社会性是后天形成的,是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实现的。
20.C.智力是智商的内容。
二、填空题1.社会性发展或儿童的社会化2.依恋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3.性别角色4.性别行为5.亲社会行为的发展6.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动型攻击性行为7.幼儿与成人的关系或亲子关系幼儿与同伴的关系8.对各种是非标准的掌握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行为9.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10.移情三、名词解释1.社会性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指JL-童_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人社会的过程。
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2.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3.性别角色: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4.性别行为:指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5.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
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6.亲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还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7.攻击性行为:指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分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和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8.社会性: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人们为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
9.挫折:是造成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直接原因之一,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四、简答题1.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满足孩子爱的需要(即希望被别人疼爱)和安全需要(即觉得有人保护自己)而实现的。
这两种需要的满足是儿童进行探究学习和与他人交往的前提。
2.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应注意的问题:①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②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③父母亲与孩子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④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时作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