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年产3170吨精炼茶油生产项目环境评估报告表

年产3170吨精炼茶油生产项目环境评估报告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 年产3170吨精炼茶油生产建设单位(盖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和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

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年产3170吨精炼茶油生产建设单位XXXX有限公司法人代表XXX 联系人XXX 通讯地址XXXX联系电话XXX 传真邮政编码建设地点XXX立项审批部门XXX 批准文号XXX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及代码C1331食用植物油加工占地面积(m2)9000 绿化面积(m2) 618总投资(万元)3800其中:环保投资(万元)57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1.5%项目内容及规模:一、项目背景本项目位于XXX,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生产食用油,主要是生产茶油。

XXX有限公司投资3800万元建设生产年产量3170吨的精制茶油生产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令第253号文的要求,建设单位向环境保护局申办环保审批手续,经宁都县环境保护局审查决定,由环境影响评价持证单位编制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设单位在填写环境保护申报登记表后,随即委托我公司对本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立即开展了详细的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工作,在对本项目工程有关环境现状和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后,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二、项目概况本项目总投资3800万元,建设年产量为3170吨的精炼茶油,属于中型建设规模的项目。

厂区占地面积9000 m2,主要建筑物包括:生产车间、原料仓库、罐区、锅炉房、动力车间、办公楼、员工宿舍等。

三、主要原辅材料(见表1 )表 1 原辅料消耗表序号名称年用量(t)1 农副产品50002 纸、塑料10003 木材、稻谷壳500四、主要生产设备(见表2 )表 2 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序号名称设备型号数量(套)备注1 自动榨油机 3全套流水线2 包装生产线13 饮料生产线3五、主要能源消耗(见表 3 )表 3 主要能源及水资源消耗名称现状用量新增用量预计用量水(t/a)-- 4625.9 4625.9电(kwh/a)-- 110000 110000气(m3/a)-- 50000 50000六、劳动定员项目总定员138人,其中60人在厂内住宿,年生产317天,日工作8小时制。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项目为新建项目,区域内环境现状较好,无探明的矿床和珍稀动植物,无国家和地方政府指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古迹,无政府机关法令指定的保护区、军事保护区。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1、地理位置宁都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

东与石城、广昌县交界,南与瑞金市、于都县为邻,西与兴国、永丰县相连,北与乐安、宜黄、南丰3县接壤。

其南北长117.2公里,东西宽61公里,总面积4053.16平方公里。

2003年,全县有耕地面积58.48万亩,林业用地440.1万亩,水面23万亩。

县城距省会南昌324公里,至赣州市162公里。

2、地形、地貌、地质宁都全境地质构造较复杂,褶皱、断层、隆起、凹陷均有。

地质基础系古生代震旦纪的浅变质岩构成。

已出露的地层为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以震旦系、白垩系为主。

岩石主要有花岗岩、变质岩、紫色页岩、粉砂岩,以花岗岩居多。

宁都属赣南中低山丘陵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全县有丘陵140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4.73%;山地17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4.13%。

境内北部多山,中部丘陵起伏。

西、北、东三面高,中间低,自北向南依次下降。

西、北部边界为雩山山脉,地势较高;东部属武夷山山脉的分支,连绵不断;中、南部是丘陵、岗地及纵贯南北的梅江河冲积平原。

境内一般高程300米至500米,最高点为西北部的凌云山,海拔1454.9米;最低处是南部黄石镇下车坪村,海拔154米。

3、气候气象宁都县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

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无霜期长。

冬季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入冬,宁都在蒙古冷高压东南侧,因而多吹北风或东北风。

这期间,有寒潮侵袭,并伴有霜、雪、冰冻天气。

正常年份是:前冬冷晴多严霜,天气干燥;后冬则多雨雪,天气阴寒。

1月中旬至2月中旬,是全年最冷的时节,大雪、冻雨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春季3月中、下旬入春,蒙古冷高压强度逐渐减弱,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靠近县境,气温渐升,雨日渐多。

但前期气温仍然较低,常有较强的冷空气影响,有时天气较冷,俗语说“清明谷雨,冻死老虎”。

后期是南北气团在县境互相推移的时节,降水强度大,且较为集中,常有暴雨发生,使江河水位陡涨,山洪暴发,这是宁都的汛期,常有雷雨或冰雹。

夏季5月下旬入夏,汛期过后,进入盛夏。

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炎热。

又因地处高压北缘,故多吹南风或西南风。

当副高压加强或减弱阶段,容易形成热雷雨天气。

这种热雷雨,多发生在午后或傍晚,且地方性明显。

这时期,常有台风影响县境,有降水、降温、大风、暴雨现象出现。

秋季 9月下旬入秋,处署过后,夏季风减弱,但气温仍高,俗称“秋老虎”。

不过这时的热与前不同,白天虽热,入夜转凉,秋意渐浓。

这时期,地面至中低空为冷性高压控制,中高空则仍为暖性高压影响,从地面至高空均为高压,且下冷上暖,气层稳定度大,不容易形成云雨,大部分年份天气晴朗。

(1)气温全县年平均气温在14至19℃之间。

北部山区低,南部丘陵、河谷地区高。

黄石、赖村的梅江河谷和固村盆地是两个平均气温高值区,在19℃以上。

北部的肖田、郎际年平均气温仅在14℃。

极端气温也是南部高、北部低。

极端最高气温南北相差较小,而极端最低气温相差较大。

月平均气温,12月至2月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下,其中一月气温最低。

从3月开始有连续9个月的时间,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上,其中7月气温最高。

据县城稳定通过10至20℃,保证率80%的起讫日期:10℃最初出现在3月25日,20℃最终出现在9月28日,历时187天,总积温4723.5 ℃。

(2)日照多年平均日照1938.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太阳辐射的年平均总量为112189.9卡/平方厘米。

(3)降水降水年降水量在1500至1700毫米之间。

大致北部多,南部少,东部多,西部少。

4至6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70%,比重较大。

若超过4至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30%定为特大水年。

自1939年以来,有1944、1948、1954、1959、1962、1968六年为特大水年。

大的洪涝灾害出现在这些年份。

若低于4至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30%定为枯水年。

自1939年以来,有1940、1943、1951、1963、1971五年为枯水年。

较严重的干旱均发生在这些年份。

7至9月降水量与4至6月降水量相比,明显减少,容易形成伏、秋旱。

10至12月降水量最少。

1至3月降水量次于7至9月降水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1706毫米,最多的为1997年,达2791毫米,最少的为2003年。

多年平均年降水日数与无降水日数之比为18:20,相差不大,1939年以来,日雨量最大的是1959年6月18日和1984年6月1日都为218.1毫米。

(4)无霜期县城无霜期多年平均值为279天。

最长为319天,最短为224天。

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30日。

最早的初霜日期是11月5日,最晚的是次年1月3日。

平均终霜日期为2月22日。

最早的终霜日期是1月16日,最晚的是3月28日。

初、终霜间隔天数(有霜日期)多年平均为85天。

最天128天,最短32天。

4、水文状况项目所在地表水环境为梅江河。

梅江河古称梅川,发源于肖田乡王陂嶂,自北向南流经13个乡(镇),县境内河长145.2公里,至于都境内龙石咀处注入贡水,大小支流572条,近似一针叶树枝状,流域面积2931.46平方公里(不包括琴江河和青溏河),多年平均流量为每秒89.16立方米,平均河宽250米。

5、植被、生物多样性野生药用植物共有235种,其中历史较长比较重要的有:绵茵陈等。

此外,还有纤维植物、观赏植物、淀粉植物、栲胶植物、饮料植物、杀虫植物、单宁植物、橡胶植物等8类,计72种。

木本植物以松、杉、竹为主的木本植物共有90多种,其中较珍贵的木本植物有30多种,属国家保护的有银杏、香果树、花榈木、水杉、红楝子、银钟树、半枫荷、野山茶等13种,主要分布在北部凌云山区和小布钩刀咀一带。

小布池边有两棵百余年的银杏,钩刀咀有香果树多株。

这两种树,世界其它国家已属罕见。

鱼类除人工放养的鲩(草鱼)、鲢、鳙、鲤、青、鲫、鲴鱼等传统品种外,非人工放养的主要有鳖、鳝、鳅、河鲤、石鲩、虾、鲦、铹铍、鲶、鳗、鳜等20来种。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1、社会经济结构宁都是个农业大县,辖25个乡镇,总人口79万,其中农业人口60万,农村劳动力30万。

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9.9亿元,三大产业的比重为28.7:36.9:34.4,财政收入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10元。

宁都物产丰富。

宁都西瓜、白莲质优味美,杂优稻种畅销省内外;宁都脐橙果大皮红,汁多味纯,甜酸适中。

1995年,县内纽荷尔脐橙参加全国水果鉴评会,名列全国第一名。

小布岩茶、大沽白毫是国家级名优茶,其中小布岩茶多次获国家“金奖”。

宁都黄鸡、草席、红糖、茶油、花菇、黑木耳、薯粉、粉丝、松香、竹胶板、皮便鞋、劳保手套、罐头等闻名全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