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为了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小学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制定本常规。
一、计划与备课(一)教学计划1.制订计划前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所教年级的教学要求;认真通读教材和教师用书,依次把握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使之形成体系并融会贯通;确定所使用的图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资源,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2.每学期初,教师在上述目标体系的正确导向下,认真制订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于开学后一周内上交。
教学计划一般包括对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教材内容体系分析(含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等)、本学期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措施、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重要的教学活动及语文课外活动等内容。
(二)备课1.树立单元备课教学的思想,先通读单元全部教材,了解单元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把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之中,要充分发挥单元内每篇课文、练习、习作等的整合作用。
2.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单元教学基础上确定课文教学目标(全课目标和课时目标)。
目标要体现三维多元,内容明确、具体、恰当,重点突出,难点抓准,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本课教学要求。
3.根据教学目标与课时内容,精心设计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教学流程层次清晰,衔接自然,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恰当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选准教学的切入点,安排好难易适宜、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合理安排课内外作业。
4.要认真书写教学方案,教学方案不论详简,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时间;②课题;③教学目标;④教学重、难点;⑤课时;⑥教具准备;⑦教学过程;⑧作业或活动设计;⑨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课、习作课、语文园地课、综合性学习等应有切实可行的教案。
5.允许对备课进行改革和试验,备课可参考有关资料或利用网络资源,严禁抄袭行为,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不能照搬照抄。
教案呈现方式应以纸质文稿为主。
6.应提前备课,上课前要进一步熟悉教案,根据教材内容及学校、班级实际,选用或制作合适的教(学)具,准备好挂图、生字卡、录音、录像等器材及学生使用的作业本。
不上无教案之课。
7.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每学期至少集体备课2次。
集体备课采取个人备课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但应以个人思考为基础。
研究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不可照搬照抄他人教案,不能以课件代替教案。
二、上课与反思1.坚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的落实应分步到位、过程清晰,教学难点的突破应设置坡度、做好铺垫,以便分步实施,逐步达成目标。
2.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
3.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充分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节奏和教学设计,做到以学定教。
4.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原则和课型特点,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较充裕的读书时间、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积极讨论、质疑问难。
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重视读写结合,加强综合,突出重点,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规范教学行为。
教师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上课,不随意离岗,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不嘲讽、训斥学生,不责令学生退出课堂,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教态自然,仪表大方,精神饱满,富有情感;坚持讲普通话,语言准确、生动,板书合理,书写规范,能根据实际操作常见的教学媒体。
7.教学后提倡写教学反思和教学后记。
客观总结教学得失,分析原因,并对教学中存在问题提出诊治措施;或结合教学实例,阐述自己的教学见解,以便总结提高。
教学反思可写在教案之后,也可以写在专门的本子上。
三、作业与辅导(一)作业布置1.要紧扣课标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课内外作业。
布置作业应尽量在课堂教学内进行,课内作业力争在课堂完成,家庭作业量必须按照规定严格控制。
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45分钟。
2.作业要讲求实效,有典型性、针对性、思考性,突出语文实践性,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分量和难度适中,每学期大作文不少于7篇,一般在课内完成,课外练笔一般一周一次。
要安排一定的口语训练和课外阅读,还可以安排一些动口动手的实践作业,如调查、观察等。
不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
(二)作业批改1.指导学生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对学生作业的书写应有明确要求,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书写格式、步骤符合规范要求。
对不认真完成作业或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应及时了解情况,分别给以教育帮助和指导。
2.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使用的符号和语言文字要规范,书写要工整。
作文批改要有批有改,可采取精批、略批、面批、学生互批等多种方法,做好批改记录。
提倡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优秀个案,并给予展示和分析,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有针对性地弥补缺漏,做好讲评。
3.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有评;低年级所有作业全批全改,单元作文有批改记录。
中高年级重点作业精批细改,练习本可抽改与讲评结合;小作文的评改要圈出错别字,用修改符号画出好词佳句,简单点评;大作文可采用合作评改方式,老师要点评突出方面,有批改记录。
作业批改要有评分、等级或评语及批改日期,日期一律用小写数字。
4.要注意培养学生书写整洁、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检查、订正错误的习惯,作业应要求统一的格式。
(三)课外辅导活动1.辅导学生要热心、耐心,做到因材施教,提优补差,补课适时适量。
但注意不加重学生负担。
2.配合教学经常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活动要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做到时间、地点、内容、形式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兴趣,注重实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3.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课外阅读纲要》要求年级统一设计《课外阅读登记表》(读书笔记)的内容与项目,班级设图书角(或学生自带图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20分钟(不在作业时间内)。
并重视背诵和积累,阅读量应达到课标的规定,背诵课标指定的古诗文及其它诗文佳作、名言警句,激发学生情趣,拓宽知识面,定期进行阅读等级考核。
四、评价与测试1.质量测评以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为基本依据,结合教学实际,考核学科主干知识,兼顾能力、情感等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
2.要重视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查,应经常考察学生课堂提问、作业、说话、读书、习作的情况,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关注对学生的过程评价,纳入学期总评。
期末测试可采用上级有关部门提供的抽测试题,切实加强测评的针对性。
3.严格控制考试次数,试题内容及难度要符合课标、教材的要求,应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测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4.要加强对测评的研究,命题时注意试题的科学性,既考虑试题的覆盖面,又突出重点,不出现怪题、偏题,试卷题量和难度适宜,总体难度不低于0.80。
5.考试要严密组织,严肃考纪,认真监考,杜绝作弊现象。
考查后要认真、及时阅卷,评分标准要严格、科学,要认真进行试卷分析,对教与学作出恰当评价,并提出切实改进的意见。
每学期写出一份学生学习质量分析报告。
五、教师研修活动1.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平时自觉阅读有关教育杂志,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材教法,了解教改动向,掌握教改信息,加强教改意识。
积极参与课题或专题研究,并做好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工作。
2.完善学科教研组,健全研修制度。
教研组每周举行一次活动,活动做到“四定一有”,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有记录”,每学期集体备课至少2次,要定时、定内容,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
3.注意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改论文。
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阅读1本教育专著,上1节校级以上公开课或1次教研组内主题发言,听15节课,写1篇论文、案例或总结,力争获奖、发表。
三、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常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批改与辅导、教学评价及教学研究。
一、计划与备课教学前,教师为上好课需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是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了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目标;知道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及各学段的分布状况。
2.通读全册教材,把握本册教材与前、后教材的联系,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掌握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编制学期教学计划。
确定本学期数学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加强对例题和习题的研究,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能创造性使用教材。
3.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
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是教学极为重要的准备工作。
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知识,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方法和习惯。
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4.重视课堂教学设计。
在明确单元教学要求,把握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制订明确而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适当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层次和环节,要设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练习要有针对性、层次性,综合应用要有适度的开放性;板书规范清晰,布局合理,具有启发性,有助于理解知识脉络,提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的概括。
5.应提前备课,课前作好充分准备。
对于必需的教具、学具及课件(媒体)要及时做好制作等预备工作,教具、学具的准备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在考虑教学价值的同时注意它的有效性。
二、上课与反思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和反思,自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