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 (418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 (4186)
C.人歌唱时歌声是由声带振动发出的
D.禁止鸣喇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
8.(2 分)鼓浪屿因其西南面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所以得名。“擂鼓”一词生
动描述了声音的两种特性,分别是................................................................................. ( )
________被部分吸收而减弱,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显得较为安静。
19.(3 分)在狭窄的空间燃放鞭炮比在野外燃放鞭炮时的响度明显大,这是因为在狭小空间
声波经过多次造成的。
20.(3 分)2008 年 5 月 12 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了 8.0 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
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__________(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
11.振动 能量
12.
13.0.1s,17
14.0.1,空气,空气中的声速小于钢铁中的声速,1,真空不能传声
15.频率,反射,能量
16.振动 音色
17.B
18.直线传播 噪声
19.反射(迭加)
20.次声波 振动
21.17
22.音调音色
23.声波在固体中传播的能量损失比在空气中少吗?声音的传播距离与介质有关吗?声音
25.(3 分)通常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_这种介质传入人耳朵的。声波
频率范围很宽,但正常人耳朵只能听到 20Hz 到 20000Hz 的声音,高于 20000Hz 的声音称
之为____________。减弱噪声有三个环节,公路两旁安装隔音墙,植树属于在___________
A.响度与音色
B.响度与音调 C.乐音与噪音 D.超声与次声
9.(2 分)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
用来探究............................................................................................................................. ( )
“高”、“低”是指声音的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晌度
3.(2 分)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4.(2 分)“闻其声而知其人”意思是,对熟悉的人,听到他的说话声就知道他是谁了。判
们并没有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__________发出声音,
被及时获救.
21.(3 分)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
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要能区别自己的喊声和回声,你至少要离峭壁 m.
22.(3 分)往暖水瓶中灌水时,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_________变化来判断暖水瓶中水的多
12.(3 分)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振动 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
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我们耳
中的.
13.(3 分)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近似地认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当回声到达人耳
的时间比原声晚 时,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一个人要想从听觉上把自己的拍手声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7.(2 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不受阻力传播最快
B.人是靠音调区分交响乐中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翅膀振动的频率
人类听觉的下限频率20Hz (选填"低于"、“高于”)。这种听
不到的声音产生的波有很强的破坏性,2008 年 5 月 12 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了 8.0 级的大地
震,因为地震产生的这种声波属于__________(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
人们并没有感知到,从而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
评卷人 得分
四、实验探究
30.(5 分)如图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的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
是
,此现象说明
塑料球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B 2.B 3.A 4.B 5.B 6.D 7.C 8.A 9.A
10.B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28.(5 分)人体里许多器官,它们总在不停地运动,这些运动就引起了振动,人体器官里就 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说出其中的三种吗?
29.(5 分)城市噪声污染早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国外早就出现了"噪音病"一词,世 界卫生组织最近进行的全世界噪声污染调查认为,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 生活质量的严重问题。 在我们这座城市中,噪声可谓无孔不入。近年来城市机动车辆的剧增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噪 声源。来自机动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噪声是流动的,干扰范围大,而建筑施工现 场的噪声污染虽然相对“静止”,但噪声的强度和持续性更加令人难以忍受。因为建筑施 工现场的噪声一般在 90 分贝以上,最高达到 130 分贝。 与交通和建筑施工噪声相比,来自于室内的生活噪声往往容易被忽略。家庭中的电视机、 风扇、电脑、洗衣机所产生的噪声可达到 50 至 70 分贝,电冰箱为 34 至 45 分贝。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当室内的持续噪音污染超过 30 分贝时,人的正常睡眠就会受到干 扰,而持续生活在 70 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人的听力及身体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容易受到关注的是对听力的损害,引起耳部不适,如 耳鸣、耳痛和听力下降。若在 80 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 50%。 除此之外,噪声还可损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长期在噪声中,特别是夜间噪音中生活的 冠心病患者,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会增加。噪声还可导致女性生理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 产率增加等。噪声的心理效应多反映在噪声影响人的休息、睡眠和工作,从而使人感到烦 躁、萎靡不振,影响工作效率。 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声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 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请你仔细阅读上面的文章,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环保意义上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噪声。 (2)家庭中有噪声吗?请你举出来源于室内的生活噪声 2 例。 (3)丽丽家有一台电冰箱,当压缩机进行工作时会发出非常大的声音。到了晚上,这个声 音会更加的明显。冰箱发出来的这种声音对丽丽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如何能尽可能的减 小这种危害,说出你的方法和理由。 (4)丽丽发现每次下雪后,周围环境会变得非常的安静。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她知道由 于刚下的雪非常的松软,声音“钻”进雪里后经过多次反射,就可以将能量消耗,“钻” 出雪的声音就会变得非常的小。请你根据丽丽的发现,提出一个有效治理城市噪声的方 案。并且利用身边常见的用品来验证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11.(3 分)如图所示,玻璃杯上蒙有塑料薄膜,绷紧薄膜,在薄膜上放几粒小米.小明同学 在薄膜附近用力敲击铁盘,铁盘因为__________而发出声音,同时发现薄膜上的小米在跳 动,这说明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_____________.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产生的条件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乐音与噪音的区别 10.(2 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15.(3 分)我们听不到蝴蝶飞行发出的声音,但能听到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它
们翅膀振动
不同。蝙蝠可以靠超声波发现昆虫,这说明声音碰到障碍物可
以
。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16.(3 分)夏秋时节来到田野里,耳边会传来悦耳的鸟叫和蛙鸣.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
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区分开,人至少要离高墙 m 远。
14.(3 分)在地球上做这样的实验:一人在一根较长的空心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
钢管的另一端耳朵贴近管口会听到两次声音。两次响声的时间间隔一定大于 s 以上后一
次听到的响声是经
传来的,其理由是
。若在月球上做同样的实验,
另一端的人会听到 次声音。原因是
的固体中的传播距离比在空气中传播的远吗?(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同样给分)
24. 低于、次声波
25.空气 超声 传播过程中
26. 【解析】 音乐厅举行音乐会,男中音在放声高歌,女高音轻声伴唱,又有多种乐器
伴奏。这时男中音的响度比女高音的大,而女高音的音调比男中音的高。音乐会的声音我
们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双耳效应。响度音调,双耳
人教版初中物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