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即使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里的文学。
乡土小说: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小诗体:小诗体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
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
不用典。
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现代派:现代派形成于30年代,因《现代》杂志而得名,1932年5月,施蛰存受托于现代书局创办《现代》文艺月刊。
现代诗派:诗人在此刊物上形成了第一次集结,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戴望舒为盟主语领袖,以《现代》为中心,以戴望舒,施蛰存、林庚、艾青、何其芳、徐迟等诗人为代表的新兴的现代派诗潮。
《学衡》派: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造社:1921.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等,有《创造》季刊,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后期主张“革命文学”。
新月社:1923年,胡适、徐志摩等,在北京发起:1926年四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诗铸》为代表刊物,此后产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派”语丝社:1924年11月,创办北京,其鲁迅所支持的,只要人周作人、钱玄同等,主张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
湖畔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员应修人、潘漠华等,出版合集《湖畔》和后来的一些诗作,很能代表“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的纯真与热情,主要写爱情诗。
周译小说: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为代表海派小说:海派指20-30年代,上海文坛出现的集中反映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的文学流派。
张资平、叶灵凤等属第一代海派作家。
新感觉派作家是第二代海派作家京派小说: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新感觉派: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流派,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上海文坛。
代表作家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创办杂志《无轨列车》、《现代》等,1935年施蛰存和杜衡退出编辑部,意味着这个流派的解体。
中国诗歌会:1932年在上海成立,是左联直接领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发起人穆木达、杨骚、任钧、萍凤等,他们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大众化,史称“新诗歌派”,其主要成就在于全面推进了诗歌的大众化。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晚晴《申报》,1872年创立,1882年迁入望平街。
《新闻报》1893年创立《时务报》1896年创立,梁启超起笔《苏报》1896年创立,因章太炎,邹容的革命文学遭迫害,构成“苏报案”《时报》1904年创立,实为梁启超策划,开辟“小说”,“余新”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办,后在棋盘街设立发行所,重视文学期刊的出版群益书社,1907年,出所周氏兄弟合译《域外小说集》和后来声名远扬的《新青年》杂志辛亥革命爆发前,1911年,据统计福州路这条街上已有68家书店出现,多半与文学有关。
由政治而文学的“新文体”运动(三界革命)1、办报馆,开学堂,倡新学催生下的文学变革。
2、报刊成为载体3、梁启超将文学纳入到报刊文学革命的分歧(一场事件,三次战争),新文学阵营“双簧信”1、与林纾之争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很有建树,反对新文学运动,倡导以白话文为正宗,提出“文言不当废,白话不当用”2、与《学衡》派的论争1922.9. 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3、与“甲寅派”的论争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首次问题话剧引入中国。
《易卜生专号》《中国小说事略》后世的影响1、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2、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狂人”形象----独特价值1、日记体2、心理活动组织小说3、文白并置的叙述结构。
日记本体(白话文体);小序(文言体)《阿Q正传》1921年12月4日,初刊《晨报副铸》,笔名“巴人”。
1、阿Q精神为核心2、精神胜利法3、自我麻醉4、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5、对民族弱根性的自我批判6、更大关注共性,而忽略个性问题小说:1、1919年下半年,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的独憔》、《两个家庭》,开创了“问题小说”风气。
2、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半的问题”将问题小说创作引向高潮。
成为“五四”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3、主要人冰心、王统照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1、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它造就了“思考一代”,涉及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劳工等,许多“问题小说”的出现。
2、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刺激。
1918年《新青年》四卷六号的“易卜生专号”,是其社会问题剧风行,推动“问题小说”的创作热潮人生派写实小说:以叶绍钧老派市民形象:《二马》、《离婚》里张天真的这种“德行”---他为人出处的态度也是中庸调和的风格。
老舍对老派市民是既批判有同情的,较能揭示老市民形象的性格心理矛盾,有的带着悲剧意味。
新派市民1、生长于封建宗法,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中西糟粕了一身。
2、漫画或描写,充满嘲讽和批判。
正派市民1、带着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其中下的理想市民性格2、《四世同堂》、《二马》、《老张的哲学》、《洋车夫》,作品大都只是坚持不屈,勇于自我牺牲分析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一客观原因1、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对祥子的压迫2、在祥子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中,他与虎妞的畸形婚姻也起来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观原因1、是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拼命赚钱不合群及个人奋斗的理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原因中最根本的一点2、是祥子个人的性格心理上的缺点,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逐渐的自暴自弃。
在把握自己命运生缺乏了自制能力、孤独、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
虎妞形象以我之见1、虎妞令人同情的一面:生活境遇的辛酸:长相丑陋,性格男性化,无人关心。
精明强干的女强人:会经营能办事善应付,把人和车厂管理得有条不紊。
对爱情婚姻的勇敢追求:对祥子爱的执着,她对祥子的爱情虽然手段上卑劣,但是感情上是真诚的,具有一定的个性解放的意义。
2、虎妞令人憎恶的一面:性格泼辣、举止粗俗,不择手段市侩习气:从心底看不起祥子,视其为自己的猎物和宠物,她以为花了钱,在婚姻中就拥有了主宰权。
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梅雨之夕》作品揭示出都市男女隐秘而曲折的内心流程,写他们卑微的渴望的萌动与无声无息的破灭,在一种层层叠叠、往复回环的圆熟的心理描写中,传达了都市薄暮中一种蠢蠢欲动而又带有强烈的自我抑制性的幻美。
并力图展示现代都市男女特有的情爱方式。
主人公多角度的意识流动与辐射,表现得淋漓尽致,层次丰富,曲折细密,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显示了心理分析小说巨大的艺术表现力。
京味:1取材充分表现了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土习俗的描写。
1、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2、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民俗白浅易的白语、朴素、平易、简洁、带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莎菲形象的意义1、莎菲是我国新文学史中真正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形象2、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旧道德的挑战者和黑暗社会的反抗者3、她的苦闷、感伤,概括了五四落潮时期知识女性的心理特征4、莎菲命运中的矛盾与悲哀固然与她个人的任情任性,倨傲狂放的个性有关,但更是时代的悲剧,同时她也是代表了时代女性的苦闷,通过子君们的战争。
女性可能获得了选择自己婚姻和爱情的权利,但莎菲的遭遇却表明,在获得选择权利之后时代女性同时又失去了可选择的对象。
《上海的狐步舞》的艺术特点1、结构上:完全摒弃了情节性,连续性与顺序性的传统小说的结构形式,而是像电影艺术一样,用了一系列不连贯的蒙太奇镜头的有机组接。
2、手法上:作者把主观感觉、印象投射到描写对象上,使其生命化、个性化。
3、语言上:注意色彩,充满强烈的画面感。
莎菲与子君的异同子君她的本质上还是没能摆脱对男性的依附,她没能吧命运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因为不只是在精神上,还有经济上,她始终都没能独立于男人之外。
她骨子里仍然有一点传统相夫教子、服侍自己的丈夫的观念,她任然存留着莎菲是五四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她有着不依附男性的独立人格,意识和精神力量。
她追求爱情和个性解放,她始终把自己的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她不像传统女性那样被动地等待男性的垂青和爱怜,她认为自己和男人在精神人格、社会地位上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
因此,她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同:同样是反对封建势力,争取婚姻自由、勇敢追求爱情。
初期海派小说的特点1、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受市民审美趣味的牵动。
向通俗层面回落,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2、过渡性的描写都市。
2、都市男女,性爱小说成常写常新的主题3、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喜欢尝试心理的、象征的、新鲜大胆的小说表述形式。
4、代表人物:张资平、叶灵凤、曾虚白等新感觉派突出的意义1、它是真正关照现代大都市的文学2、它的新在于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用一种新异的现代形式关照和描绘这个东方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新感觉派的主要特点1、擅长捕捉都市化意象。
如汽车、广告、舞厅等,都市文化标志性的符码2、刻意捕捉新奇、独特的感觉和印象,把人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3、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或运用意识、心理分析等技巧,描写现代都市人迷茫心灵和精神失落所造成的二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