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

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

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曰:“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

”又曰:“太极拳以练习推手为致用。

学推手则即是学觉劲,有觉劲则懂劲便不难矣。

故总论所谓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此言即根于推手无疑矣。

”揽雀尾之棚、捋、挤、按四式,即沾、连、粘、随,是“舍己从人之定步推手”之基础。

棚式推手,捋式推手、挤式推手、按式推手是基础的推手四式。

杨振铎传103式、或李雅轩传115式的杨式太极拳,大部分拳式、架子,皆源自揽雀尾或揽雀尾四推手之变招。

自腰以下,下肢之变招似乎不多,但其难度却未稍减。

左右脚、腿之虚实相生、虚实转化,于多数拳式,大抵是相同或相似的。

故练习揽雀尾,至关重要,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揽雀尾是太极拳的基础式。

棚、捋、挤、按,一气呵成,缺一即不成包罗万象之势。

杨澄甫释揽雀尾推手,有棚、挤、按四式,为其整体拳势,有志于求太极拳之真的练拳者,须知此四式推手,整体并重,而不应重此轻彼。

自起势起之整套太极拳,有一百多拳式,如以拳功兼练为纲,实以起势和揽雀尾四式之习练最为紧要。

练习初期,学拳者可用一部分时间,用于腰以下的胯、腿、膝、足之虚实相依、相生之习练,上肢则由其自然松弛下垂。

左棚接起势,身躯重心向左逐渐移动,左膝渐屈,在此过程中,腰部有向右旋转、向左移动、向下沉降三个动作同时进行,均须极柔软、极轻灵、极沉着、极均匀,腰部向左移、向下动相融合的动作,带动下肢,使左下肢极均匀、极轻柔地旋转沉降,其螺旋劲似乎有入地三尺之势,而右下肢则渐变虚步。

至左下肢沉劲最大,膝位最低时,为“单沉”,腰部旋转带动已变虚步的右脚松动自然地转动,约转45度,上身和脊背亦随腰转而转向右侧。

由左向右的旋转,由上往下的(立身中正的)沉降,以及由右向左的(也是立身中正的)移位,须融为一体。

腰脊同动、同移,带动肩、上臂、肘、小臂及掌完全被动的动作,逐渐形成右上左下如抱球状的臂掌位置。

此处为太极拳起势之尾、揽雀尾之始,乃不同拳式之交接处,十分紧要。

当上肢形成右上左下如抱球状的臂掌位置时,身体已右转下沉,左脚渐虚;转腰之势,带动左腿向右旋转,再带动左脚向右脚靠拢,再迈步。

此时左髋骨、左膝骨均须完全放松,小腿与左脚毫不用力,牢记“主宰在腰”四字。

此时身体重心应在右足立脚处之内左侧,而不在右足接地处。

身向上起时,应为腰向左旋转、向前方移动、向上拔起三种动作交相渗透复合,继而带动右大腿,以右髋骨为支点向左旋转、向前方移动、向上拔起;右膝以下的小腿和右足皆不用力,亦不着力;不可应用丝毫蹬力;用蹬即僵,也练不出松弹力来。

“松弹力”这个词,为李雅轩所创。

他释之曰:“两腿如车箱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船舟,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因水涛之动而动。

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这种弹力功夫来。

”人下肢弹力的发劲,只在膝盖上端的大腿二头肌;故练拳当以沉劲、弹力为主,不可着意前推。

如果意在膝下或足端,用蹬力,是常人走路、上楼梯的习惯。

此习惯得须在练太极拳过程中逐步消除。

小腿、膝、足空若无物,才能得松弹力;得松弹力,小腿、膝、足才能空若无物。

如此日复一日,在盘架子时,整个身体多次自然下沉,有时似乎有往上弹回一、二次之势。

这才能谓之松弹力。

太极拳之沉劲、弹力才能练成。

下肢松弹力的关键部位在腿二头肌,即在大腿前上部的那块突出的肌肉。

这些肌肉,像弹弓一样储存能量,并且能以突然爆发的形式释放出来。

能量注于下,可使腿极其快速地突然弹向前方;能量注入螺旋旋转的腰部,经由大松大软的体、肩、臂、手,形成“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内劲。

“发于腿”这三个字,说清了内劲的关键来源在于大腿的二头肌。

骏马就是利用腿部二头肌中类似弹弓那样的特性奔跑.英国动物学家阿兰·威尔逊拍摄了良种马奔跑时的慢镜头照片。

二头肌为这种至关重要的前踢运动提供80%的力量。

奔马、蚱蜢和跳蚤,都是利用类似的弹弓机制迅速加速,大型动物也是靠这种弹弓机制奔跑的。

有一些名家太极拳传人著书立说,用蹬力来求释双足之变势,恐怕是欠妥的。

揽雀尾的棚、捋、挤、按四式,在腰以下,主要练的就是下肢的松弹力。

“双沉”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是双足、腿虚实交替,阴阳互易的瞬间。

在这一瞬间,全身重心适在两足正中,上肢大抵为“开势”,虚领顶劲,层层骨节皆松开至最大限度,吸气和呼气亦在极度柔和的交接处。

自腰以下,则为左右并沉,其意相同,内劲亦相同。

就整体而言,腰以下,为下沉之势;腰以上,骨节皆松,气贯腰脊,即为“拔背”。

自“双沉”起,身、腰或向前,或向后,均旋转往下。

腰为轴,为唯一“主宰”,带动上下肢之变动,变为一实一虚。

此虚实之变,极轻、极柔、极匀、极松。

拳式到腰及上身达到一式之结尾处,一足已是“实”之至,另一足则是“虚”之至。

而腰及上身紧接着变式时,腰以下还可以有极短时间的自然轻柔的极少量之下沉,以练成圆弧状的变换以及下肢的松弹力、反弹劲。

太极拳全部拳式的主宰及枢纽,皆在腰。

腰有旋转、进退、上下所构成的螺旋式椭圆圈,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或偏圆、或趋扁,或左侧、或右侧,变幻不定,其要点在于两拳式交接处、交接时,腰部的旋转务须成圆弧形,切忌直来直去,形成尖角。

否则就不能练成上、下肢的“缠丝劲”和“松弹力”,也不足以言太极。

李雅轩倡言曰:弯曲的下肢,形成直角即可,膝部不必弯曲伸出在足底之外。

此说出自杨澄甫之《太极拳之练习谈》,比较适合中老年人练拳,亦较易得轻灵松软之要诀,并可兼得“沉劲”。

但若移形换步,膝部势必还要弯曲超过直角,身体重心才能前移,故练拳时亦不宜过分拘泥于“形似”。

陈式太极拳拳式整体较低,较适合于年青练拳者;但练之不当者,易致蹬力,更易致拙劲。

左右下肢由实变虚或由虚变实,须力求轻灵松软匀整。

这几个字,特别“匀整”二字,是腿部虚实、阴阳变换的要领。

太极之意,惟存乎一心耳。

左右上肢之动,以腰为轴,以腰部螺旋劲为原动力,带动上下肢体;双肩极松软,肩关节完全松弛,从而甩动上臂,乃自然得“沉”肩之势;肘部亦自然下坠,名为“坠肘”。

左右上下臂动作路线皆为曲线,有时左略慢右略快,有时反之,从而形成“开合”之拳势。

在瞬间“双沉”甫过,左肩松动,为转动关节,左上臂略往上举,左小臂、左掌皆无丝毫僵力,自然向左耳近处下落,再以腰转动带动左上臂转圈,左小臂左掌随之向右、向外、向上移动。

在揽雀尾式中,棚、、挤、按之左臂、掌、膝如此动作,练之既久,才能得其大松大软。

其后的搂膝拗步,双倒撵猴……,皆如是。

举一而反三,右臂亦遵此理此道而逐日练习,即可得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所曰:“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之高境界,真功夫。

李雅轩称,推手或过招应以沉劲为主,不过双臂由合而开、腰旋转由下而上时,亦可以发劲。

动向上方的松弹力与旋转力相结合,亦不失为太极拳的优势。

清代之陈发科曾以背部弹诸弟子于三丈之外,可见太极拳之松弹力与过招,原不限于双掌也。

杨氏太极拳拳法特点拳法风格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

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

“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

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

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

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

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

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

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

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

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

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

”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

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行动速度均匀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

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

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

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

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

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

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