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论船舶碰撞造成的油污损害赔偿吴莉婧(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法学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03)摘 要:处理因船舶碰撞造成的油污损害赔偿,关键问题是要分清船舶碰撞和船舶油污这两种法律关系。
对于船舶碰撞,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而对于船舶油污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仅追究漏油方的赔偿责任。
只有当两艘以上船舶都漏油,且损害无法合理分清时,各船才承担连带责任。
漏油船做出赔付后,可按照碰撞的过失责任比例,向非漏油方追偿。
关键词:船舶碰撞;船舶油污;归责原则;连带责任中图分类号:D 9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03)03-0058-04 海上船舶碰撞事故,如同陆地上发生交通事故一样,屡见不鲜。
但是,如果船舶碰撞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在处理时就不单是分清碰撞责任,还涉及到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责任。
实践中,有的将其视为连带责任合并处理,有的按照两种责任分别处理。
有关部门对这两种处理方法各执一词,而碰撞当事人对此也持有疑义。
究竟怎样处理才符合法律规定?本文在分析船舶碰撞造成油污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对于有争议的几个问题略谈管见。
一、船舶碰撞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争议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石油海运量的增加、油轮的巨型化和油轮的老化,给海上交通安全造成了隐患,使石油运输变得更加危险。
据纽约油轮咨询中心统计,油轮的事故率年平均在10%—14%之间,由此发生的海洋油污事故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
美国科学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海洋环境污染中,来自船舶的污染占全部污染源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船舶污染中,油轮占三分之二。
其中,油轮与他船发生碰撞,导致所载油类货物泄漏是造成船舶油污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船舶碰撞与船舶油污相继发生,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致使有关部门和案件受理者在处理船舶碰撞造成的油污损害赔偿问题时,往往将碰撞与油污事故合二为一,不能准确地分清在这一个过程中形成的两种法律关系,在确定碰撞船舶的归责原则时,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存在争议。
二、法律关系分析对于因船舶碰撞而导致其中一船漏油,并造成油污损害的事实。
笔者认为,在这一连续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紧密联系但相互独立的法律关系:一是船舶碰撞关系,二是船舶漏油导致的海洋环境污染侵权关系。
虽然这两个行为在时间上先后发生,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但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两者应当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遵循不同的归责原则。
从国际法上讲,分别适用船舶碰撞公约和船舶油污公约;从国内法来说,分别适用海商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
碰撞双方船上货物、其他财产损失、第三方财产损失以及人身伤亡,都是由船舶碰撞这一侵权行为造成的。
与船舶碰撞有关的国际公约以及世界多数国家的法律,包括我国,都规定碰撞双方对人身伤亡承担连带责任,对财产损失承担按份责任,对本船所载货物的灭失或损坏可以免责。
如果碰撞造成其中一船漏油,污染了海洋环境,就开始了第二个法律关系——船舶油污。
船舶油污是指船舶在正常营运或发生事故时,由于逸出或排58收稿日期:2002-11-06作者简介:吴莉婧(1977- ),女,黑龙江萝北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法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海商法研究。
放油类或油性混合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行为。
理论界对于船舶油污的法律性质的认识比较统一,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独立的侵权行为,其加害行为是油污,即船舶逸出或排放油类,这是受害人遭受损失的直接原因,也是船舶油污这一侵权行为得以成立的客观要件,即使船舶是由于碰撞、搁浅、触礁等事故而漏油,在确定油污损害赔偿责任时,也往往不考虑事故的起因,只考察油污事故与索赔的损失之间是否存在着法律认可的因果关系。
可见,在船舶碰撞导致油类污染物泄漏,进而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相互独立的法律关系,不可将二者混淆。
笔者对以下各问题的分析,都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
三、船舶碰撞造成油污损害的归责原则归责,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人损害的事实发生后,应依何种根据使其负责,此种根据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
即法律应以行为人的过错还是应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抑或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使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
而归责原则,就是确定侵权行为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一般准则,它是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为确定侵权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损害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原则。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中同时存在三个归责原则:一般侵权损害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特殊侵权损害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而监护人不能赔偿的特别案件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环境侵权作为特殊侵权的一种,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对于这一点,学者并无异议。
引起争议的问题是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否排斥过错责任原则、以及建立在过错责任原则基础上的共同侵权理论的适用。
有人认为,在船舶碰撞造成的油污损害赔偿案件中,不应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相互排斥的观点。
法律之所以规定环境污染责任人承担无过错责任,目的在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而连带责任则赋予债权人向所有具有偿付能力的债务人请求给付的权利,也是要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因此二者在给予债权人保护,使其损失得到充分赔偿的目的价值上是一致的。
既然二者的目的价值并不冲突,甚至都是为了实现相同的法律目的,就没有必要在归责原则的问题上厚此薄彼。
[1](P2)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在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体系中,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一个独立的归责原则,适用于某些特殊侵权行为的责任确定,与过错责任原则调整的范围不同,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互相交叉。
“在污染环境侵权行为中,它(指无过错责任原则,笔者注)必须是唯一的归责原则,不能再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解决污染环境侵权行为的责任归属问题。
”[2](P29)因此,环境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就应排斥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另外,主张同时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和连带责任的理由之一是二者的立法意图都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利益,笔者认为这一考虑也是欠周全的。
连带责任制度设立的意图的确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使其受偿更有保障,但传统的连带责任理论要求加害方具有共同过失,而且该共同过失需要由受害方加以证明,这无疑加重了受害方的举证责任,反而违背了保护环境污染受害人的初衷。
当然环境污染侵权案件中并不绝对排斥连带责任,关于这一点,将在后文论述。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不排斥以过错责任为基础的共同侵权这一观点,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分清上文所述的这一连续过程中的两个法律关系,将船舶碰撞适用的过错责任原则与船舶油污所适用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混为一谈,难免引起理论上的混乱与矛盾。
关于归责原则问题,笔者持如下观点:对于船舶碰撞,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互有过失的,除对人身伤亡承担连带责任外,对财产损失按各自过错比例承担按份责任+。
而对于随后发生的船舶油污,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只要有船舶排放或逸漏油类污染物这一加害行为,漏油船就须承担赔偿责任,无需考察其是否有过失,除非依法律规定可以免责。
《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以下简称《1969年油污公约》)第3条规定,完全由第三者故意引起的损害,油轮可以免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得更为宽松。
该法第43条规定,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由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
即完全由第三方过失造成的损害,漏油船舶也可以免责。
59四、船舶碰撞造成油污损害的责任主体对于船舶碰撞造成的油污损害赔偿,争议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碰撞双方是否应对油污损害承担连带责任。
这一争议源于1999年发生的一起碰撞造成油污的案件。
1999年3月24日凌晨2时26分,甲公司所属A油轮装载1032余吨燃料油从福建厦门港运往广东东莞沙田途中,在珠江口伶仃洋水域7号灯浮附近与乙公司所属空载B油轮发生碰撞。
A轮油舱破损后沉没,590吨燃料油泻入海域,造成船货损失、天然水产品、渔业资源、水产养殖业等经济损失以及清污费用的支出。
10月8日,当地的渔业行政管理部门丙以甲、乙两公司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两被告就A轮与B轮碰撞使A轮漏油造成的天然水产品、渔业资源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由谁承担油污损害赔偿责任,即如何确定油污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存在以下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互有过失的船舶碰撞造成油污损害构成共同侵权,根据《民法通则》第130条的规定“两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应由甲、乙两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油污损害是由互有过失的船舶碰撞引起的,根据《海商法》第169条第2款的规定,“互有过失的船舶,对碰撞造成的船舶以及船上货物和其他财产的损失,依照前款规定的比例负赔偿责任,对碰撞造成第三人财产损失的,各船的赔偿责任均不超过其应当承担的比例。
”因此,应由碰撞船舶按过失比例承担按份赔偿责任。
第三种意见认为,船舶漏油造成损害属环境污染致人损害,油污损害由漏油船造成,根据《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因此,应按无过错原则由漏油方,即甲公司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1999年12月28日,一审法院做出判决,认定本案是环境污染纠纷,应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污染是由A轮漏油所致,污染环境的主体是甲公司,其应对漏油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乙公司所属B轮并没有漏油,乙公司不应直接对原告承担责任。
丙方、甲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均提起上诉。
2000年4月21日,二审法院判决认定,根据一审法院对另案处理已经生效的判决,本案船舶碰撞事故的双方互有过失 ,因此,甲公司、乙公司都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责任者。
根据《海商法》第169条第2款的规定,碰撞船舶双方或各方有过失,造成第三方财产损失的,各船的赔偿责任均不得超过其应当承担的责任比例。
因此,甲、乙两公司应按照各自的责任比例,对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损害予以赔偿。
笔者认为,一审法院根据第三种处理意见做出的判决是合理的,而二审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值得商榷。
第一种意见仍然是将船舶碰撞与船舶油污两种侵权行为混为一谈,将船舶碰撞视为油污损害的直接原因,这是不准确的。
虽然是由于两船碰撞才导致油轮漏油,但油轮漏油这一事实本身打破了船舶碰撞与油污损害之间的因果链,油污泄漏成为污染损害的直接原因,即污染损害的侵权主体是A轮的所有人甲公司,而不是甲、乙双方。
第二种意见,即二审法院所采纳的意见,在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上与第一种意见一致,另外还涉及到对《海商法》第169条第2款的理解问题。
《海商法》第169条第2款种所规定的“第三人财产”,是指与碰撞船舶双方不存在营运合同关系的第三方的财产,一般认为不包括油污造成的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