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西药联合治疗带状疱疹108例疗效观察
中西药联合治疗带状疱疹108例疗效观察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1] 中有关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制定。 1.2.1发疹前有发热、倦怠、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 1.2.2局部先觉皮肤灼热、疼痛、感觉过敏,继而出现皮肤潮红等簇集粟粒大小丘疹,迅速变为小水泡,附近淋巴结肿大 1.2.3皮疹好发于胸背、面、颈、腰腹部,单侧发疹,常沿皮神经分布 1.2.4多于舂秋季发病,愈后一般不再复发 1.2.5发病迅速,全病程平均1—2周,皮疹消退后可留色素沉着 1.2.6疼痛以神经痛样疼痛为特征 1.2.7组织病理变化与球状变性,形成表皮内水泡。 1.3方法 1.3.1 对照组 : 按西医常规对症处理。局部涂0.25%疱疹净软膏,无环鸟苷200mg,每日5次,肌注vitB12 500ug、vitB1 100mg,每日 1次,谷维素20mg,每日3次口服,均连用5—7天为一疗程。 1.3.2 治疗组 : 除按对照组治疗外,配合龙胆泻肝汤治疗,基本方: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各10g,生地黄、泽泻、茵陈、牡丹 皮各15g,甘草10g,每日一剂,水煎服,5—7天一疗程。 2.1 疗效标准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制定(标准)》中有关带状疱疹的疗效标准制定。显效: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 有效:皮疹大部分消退,自觉症状减轻;无效:经过治疗一周以上,皮疹及自觉症状均不见好转者。 2.2治疗结果 两组病例均观察2个疗程,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n(%)]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水疱性皮肤病,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人体而不发病,但在抵抗力降低时诱发本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 病。笔者自2006年7月—2009年5月在门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66例带状疱疹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就诊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中,男28例,女38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最短2天, 最长22天。对照组32例中,男14例,女18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者20天。两组患者在性 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中西药联合治疗带状疱疹108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10-13T14:24:18.007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1年第8期供稿 作者: 张永锋 贡琴 [导读] 可以使病情迅速得到控制,皮疹水泡及早收敛,疼痛得到尽快消除,湿热得泻,郁滞得通。
张永锋 贡琴 戚墅堰区戚墅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常州213011)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 治疗,治疗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外,配合龙胆泻肝汤口服治疗,两组两组疗效相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 【关键词】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龙胆泻肝汤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 5734(2011)8-00-
注:与对照组比照,P<0.05 3讨论 中医称带状疱疹为“缠腰火丹”,“蛇丹”其发病由于湿热内蕴,肝火妄动,然感毒邪所致。主要表现为局部有簇集成群的带状水泡性皮 损,局部剧烈疼痛,部分患者皮疹消失后,疼痛仍可持续2-3个月,甚至更长。这是因为湿热毒火未得到彻底清除而致,故以龙胆泻肝汤以 清热除湿祛火,通络止痛。方中龙胆草、栀子清肝胆实热;黄芩、牡丹皮、生地黄清热凉血;泽泻、茵陈清热利湿;柴胡理气止痛。全方 共奏清热燥湿、凉血解毒、通络止痛之功。可以使病情迅速得到控制,皮疹水泡及早收敛,疼痛得到尽快消除,湿热得泻,郁滞得通。 参考文献 [1]吴少贞,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