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_物质的检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物质的检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的检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难点:设计简单的常见物质检验的探究实验。

二、设计思路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

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导入] 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

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 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实验1 NH4+实验2 Cl—实验3 SO42—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Cl-、SO42-、CO32-、NH4+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 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酸?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补充实验] 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 什么是物质的检验?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 “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

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

[过渡] 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小结]1.物质检验的依据:(1)待检物质的特征性质;(2)待检物质的特征反应以及反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2、常见物质检验的方法:待检测的物质检验方法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铵盐与强碱溶液加热反应,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硫酸盐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盐酸盐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食品中的淀粉与碘水反应,生成蓝色物质丝绸制品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这些学生升入初三以后,他们没有了小学时的无忧无虑、初一初二时丰富舒适的课外生话。

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把玩这方面的“精神、才智”用到学习上。

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较被动。

因此学生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表现在:1,学习自觉、认真、会学、学习效率较高。

2,有坚定的信念。

表现为学习主动性强,做事有条不紊。

3,抗挫能力强。

高分学生不因一两次考试的得失而喜忧,不在乎一成一池的得失。

4,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很少欠学习债,课堂听讲都不错,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会立刻去解决,多是先自己思考,然后是与同学商量解决对策,如果最后还是解决不了,才去找老师帮忙。

二、踏实认真,但学习效率较低学生表现在:学的多,想的少,没有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与同学老师交流不足,学法欠妥。

这些学生应学思结合,优化学法,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善于接纳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在实践中摸索、体会、感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较差的学生表现在:课是节节上,作业是天天交,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皮毛上,解题对每步的依据,出题者的目的不明白。

这些学生不明白自己的责任,没有责任感和生存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

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看在于提高课堂效益。

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既保证教学的最大效果,又不造成师生的负担过重,也就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应当是广大教师的努力方向。

怎样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呢?(一)研究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优选问题应该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会讲授知识,而在于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昂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二)强化信息反馈,提高教学的可控性。

教学过程,从信息论角度看,是一个有目的、有控制的信息传递过程。

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教学内容,就是接受、处理、储存和输出教学信息。

要使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除了合理控制教学节奏,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之外,还必须强化信息反馈。

(三)合理控制教学节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说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优选问题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那么合理控制教学节奏,是教学效果优化的主要手段。

马卡连柯说:“教育需要的不是很长时间,而是如何利用很少时间。

”因此,在课堂45分钟的教学中,应注意选择教学的最优速度,充分利用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向主攻目标进取;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配合、相互转换的规律,形成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教学节奏。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后,很自然地得出要辩别事物,首先应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如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反应条件等。

教材选择Cl-、SO42-、CO32-、NH4+等一些能够被初中生所理解的离子作为检验对象,不仅很好的复习总结九年级化学知识,而且又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对于物质检验,学生已初步掌握常见物质检验的知识(包括所用试剂、实验现象以及反应原理等)。

但基于初中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物质检验知识不够系统和完善,需进一步总结、提炼。

如物质检验过程中的干扰、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其操作技能等。

我将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开展学习活动,层层导入,通过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

物质的检验专题练习一.选择题1.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选需要区分的物质方法一方法二项A氧化铁和氧化铜看状态用一氧化碳还原B木炭粉和铁粉观察颜色加稀盐酸C饱和硝酸钾溶液和饱和氢氧化钙溶升温观察通入二氧化碳液D氯化钠和硝酸铵加适量水溶解后测观察颜色温度变化A.A B.B C.C D.D2.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序号物质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A H2HCl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B Na2CO3溶液Na2SO4溶液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C NaCl固体细沙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D铁粉Fe2O3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A.A B.B C.C D.D3.从盐酸、CuSO4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Na2SO4溶液和Ca(NO3)2溶液六种溶液中任取出两种(分别编号为a和b)混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无其它明显现象,测得混合溶液pH=1.仅根据上述现象和数据,对a、b作出以下推断,其中不正确的是()A.肯定有一种是盐酸,另一种可能是NaOH溶液B.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a、b组合可能不止一种C.a、b都不可能是CuSO4溶液、Na2CO3溶液D.a、b都不可能是CuSO4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4.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②通过灼热的CuO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CuS0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注:CuS04粉末遇水变蓝)④通人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CO、H2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CO2,一定含有H2和CO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 2和CO2,可能含有COD.根据①④,可推断实验过程中一定有CO2生成5.为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A.空气与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B.氮气与氧气﹣﹣燃着的木条C.水与食盐水﹣﹣过滤D.硬水与软水﹣﹣肥皂水6.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A.KNO3溶液[Ba(NO3)2]﹣﹣﹣﹣滴加Na2SO4溶液B.CO(H2O蒸气)﹣﹣﹣﹣通过浓硫酸的洗气瓶C.CaO固体(CaCO3)﹣﹣﹣﹣高温锻烧D.KCl固体(MnO2)﹣﹣﹣﹣溶解、过滤、蒸发7.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混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不正确的是()A.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B.可能只有氢气C.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D.可能只有甲烷8.下列实验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都正确的是()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将一根未打磨的铝条无紫红色固体析出铝不如铜活泼放入硫酸铜溶液中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木条复燃氧气能支持燃烧C将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来源:学*科*网]CO具有可燃性D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钠固体与水,该反应放热A.A B.B C.C D.D9.下列关于混合物分离与提纯的方法(括号中物质是杂质)列表中,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混合物分离与提纯方法A氯化钠(泥沙)混合物放入水中搅拌、溶解、过滤B CO2(CO)混合物通入澄清石灰水后,再干燥剩余气体C KCI(K2CO3)混合物溶解,滴加适量盐酸,蒸发、结晶D Cu(CuO)混合物放入试管,通入氢气,再对准它们加热A.A B.B C.C D.D10.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A.用食醋鉴别食盐和纯碱B.用硝酸银溶液鉴别食盐水和盐酸C.用稀硫酸鉴别氧化铜和铁粉D.用水鉴别碳酸钙粉末和碳酸钠粉末11.如图所示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其中A是紫红色金属,B常温下是气体,C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E一定是二氧化碳B.B可能为氢气或一氧化碳C.该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复分解反应D.D转化为A的反应可以为置换反应12.用铁、氧化铜、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五种物质,构成了如图所示的关系网络(图中的“﹣”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物质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B.戊物质一定是氧化铜C.丙和丁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D.乙物质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13.下列各组物质,只需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就能鉴别出来的是()A.K2SO4、BaCl2、NaNO3、NaCl B.HCl、Na2CO3、BaCl2、Na2SO4 C.KOH、Na2SO4、CuSO4、KCl D.KCl、AgNO3、KNO3、NaCl14.如果将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分类,右图中甲、乙、丙是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要求的是()A.当X为稀盐酸时,甲、乙、丙可以为铜、氧化铜、硝酸银B.当X为氧气时,甲、乙、丙可以为氢气、红磷、葡萄糖C.当甲为氯化铵时,X可以为氢氧化钾D.当甲、乙、丙分别为酸、碱、盐时,X一定不可能为碳酸钠15.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试剂不正确的是()待鉴别的物质鉴别试剂A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无色酚酞试液B海水和蒸馏水硝酸银溶液C铜和黄金稀盐酸D氧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A.A B.B C.C D.D二.解答题16.图中的A~I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D、I是氧化物,I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3:4;B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居第三;C由三种元素组成;G为紫红色.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1)写出G的化学式;E的化学式.(2)写出B→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反应①、②和③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该基本反应类型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