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财政思想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理财家。
由其一手发动的“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新法”),在宋代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具有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财政思想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一、王安石财政思想的理论渊源大多数研究“王安石变法”的学者都认为,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及其具体作法和先秦法家一脉相承的,他的攻击者就认为王安石是“以商刑名之术,文之以六经”。
的确,王安石在历史观方面,批判一些人把夏商周三代推祟为“太平盛世”,反对“归之太古”的复古主义,认为这些人“非愚则诬”。
他的“轻重敛散之权”和一系列变法措施实出于先秦法家及管子和桑弘羊。
王安石的《字说》被称为“秦学”,其中“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还替李斯所作所为进行辩护。
他把《周官》、《尚书》、《诗经》重新注释,对先儒传注一概弃而不用,只是选择其中与法家思想相合者,尽量加以阐发。
“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标——富国强兵是他继承法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在嘉佑四年所写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及的:“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实际上就在指明,因为国不富而兵不强而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主张。
在《熙宁奏对日录》中,他既曾记有宋神宗所说的“陛下看商鞅所以精耕战之法,只司马迁所记数行具足”;而在另一次与宋神宗谈话时,他更对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时“务在富国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的做法大加赞扬。
可见,商鞅、吴起那些法家人物,乃是王安石在变法革新时所要取作的榜样。
王安石还主张加强政府权力、抑制豪强兼并。
在著名的《兼并诗》中,他认为,古代国家的财政经济措施,都是“人主擅(shàn)操柄,如天持斗魁。
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兼回”。
他主张对官绅豪强大地主和豪商富贾所享已久的特权给予一些限制和裁减,使得地主阶级中下层的人和自耕农免于经常受到兼并之害,随时因被蚕食鲸吞而破产流亡,并且把豪强所具有的操纵物价,垄断居奇等权利一并收夺,归北宋政府所掌握。
这也是王安石法家思想的体现。
同时,尽管后来的理学家贬斥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于学不正”、“杂揉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我们也应当看到,王安石生活在北宋时代,儒学占据政治思想的统治地位已有千年,成为官方法定的政治意识形态。
因此,在进士出身、官拜宰相的王安石身上就不可避免地烙上了儒学的印记。
在关于政府理财的问题上,他提出“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的命题。
意思是,只有君主、政府手中有钱有物,才能够把天下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才能够稳定社会,这种观点显然是受了《易传》的影响。
在为新法辩护时,他以儒者自居,在《答司马谏jiàn议书》中,王安石指出:“盖儒者所重,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举先王之政,以兴除利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
”他还说:“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
他在《论五事札》中说:“免役之法出于《周礼》”。
显然,不同于传统儒学的重义轻利,王安石主张义、利统一的理财观,是对儒学思想的一种批判式继承和发展。
总之,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在总体上是一种兼收并蓄的综合学派,王安石的财政思想渊源亦是如此。
二、王安石财政思想的内容及其实践(一)“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安石认为,财政出现困难的原因,不仅是“费出之无节”,更重要的是“失所以生财之道也”。
因此,他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观点,这也是他进行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
王安石的这一指导思想包括生财、聚则和用财三重涵义。
最重要的是生财思想,亦即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来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在此基础上改善财政状况、增加财政收入。
(二)摧抑兼并,均济贫弱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途径首先要要抑制兼并,加强中央集权,利用国家机器来保护财源和增加财政收入。
正如他在《临川集》中所言“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而民财不匮kuìguì”。
他又说:“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劳逸不可以不均,用途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
这种思想在变法中表现得很突出,如“青苗法”的实施,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因还不起高利贷而破产的命运,从而对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有所抑制;“方田均税法”和“徭役法”的实施,废除了统治阶级的部分特权,从而增加了财政收入。
(三)控制财政支出苏洵在《辩奸论》中记录了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宋神宗面前就理财问题的一次辩论,王安石认为,不用增加赋税,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因为减少了财政支出,就等于增加了财政收入。
王安石认为控制财政支出的方式一是通过编制预算,依照预算的执行来节制支出;二是裁减冗员、冗兵,节约各种费用。
新法中的“均输法”就体现了这种思想。
它的基本原则是“徙xǐ贵就贱,用近易远”。
意思是能用贱的商品代替贵的商品,就不用贵的;近处有的商品,就不要舍近求远,以便节约购货价款和运输费用。
又如“将兵法”采取精简军队、强化训练等措施,在节约大量军费的情况下,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保甲法”和“保马法”更是在不用或少用政府开支的情况下,维护了社会安定,保障了军队的兵员和马匹。
(四)发展商业,促进流通王安石提出通过促进商品流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他认为“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国家专营的榷法不宜过多,而应促进商品的自由流通。
只有商品流通的渠道顺畅之后,国家税收才会增加。
王安石的这一思想由于当时具体条件的限制,未能形成具体的改革方案,但在茶法、盐法、酒法中还是有所体现。
例如对于茶法,他主张“国家罢榷茶之法,而使民得自贩,于方今实为便,于古义实为对工商实行较为放任的政策,以促进商品流通,并非不加管理,任其扩张,王安石强调要用法律手段加以管理和干预,控制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他说“盖制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为了做到在商业繁荣时,不要影响到农业生产,当商业发展缓慢时,也不至于影响商品正常流通,国家应该因时制宜地采取促进和限制两种手段,使商业适度发展。
在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中,均输法和市易法就是国家抑制豪商巨贾操纵物资、物价的专门法规。
(五)“治天下之财莫如法”王安石重视法治,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天下是否安宁,在于有没有法度,以及法度的善与否。
在他看来,“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
”“治天之下财者莫如法”。
想要实现天下大治,“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护”。
主张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善法的标准就是要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理财。
从立法入手,通过完善理财之法及各项法制,实现富国强兵,是王安石财政思想的一大特色。
三、有关王安石财政思想的争论近代学者对王安石财政思想研究较早且影响较大的当首推梁启超。
其时,西方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始传入中国,梁启超运用了西方的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重新评价王安石及其变法,并将各项新法归纳为民政、财政、军政、教育、选举等类,皆具有开创之功。
梁启超喜欢将王安石的财政思想与西方的经济思想进行比较,认为两者之间很接近,他在引用王安石的《与马运判书》评价其财政思想时就说:“呜呼!此其言何其与今世经济学、财政学原理相吻合甚耶?”在关于青苗法和市易法的论述中,梁启超直接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评价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其观点虽然有牵强附会的地方,但是必须承认,他的见解是相当深刻的,抓住了王安石财政思想中以国家权力强制干预经济的核心内容。
同时,他认为王安石反对官办商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张自由竞争,这是时代潮流和个人信仰在他的王安石思想研究中的体现。
民国时期,对于王安石财政思想的研究存在两种主要的诠释模式,一种是梁启超以来的以传统价值标准和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为框架来评析,另一种则是以新兴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来评析。
前者的代表人物有柯昌颐、熊公哲、钱穆等人。
熊公哲在其1937年出版的《王安石政略》一书中在评价青苗法和市易法时说道:“其与夫近世‘社会主义’所谓‘企业国营’者用意颇同,虽其用心不免太过干涉过甚,而固未尝或越乎‘权制兼并’‘均济贫乏’之本意也。
”显然,与梁启超赞成类似现代银行的青苗法而反对国家垄断商业的市易法不同,熊公哲赞成国家垄断商业的市易法。
钱穆的《国史大纲》于1940年出版。
该书的第六编第三十二章《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之三《熙宁新法》及第三十三章之一《熙宁新党与南人》专论王安石及其变法。
对于王安石的财政思想,该书批评颇多。
认为王安石的某些开源政策,近乎于政府敛财。
后者以吕振羽为代表,他在1948年完成的《简明中国通史》中,认为王安石的新政目的在于缓和农民和地主的阶级矛盾,适应中间阶层的要求,特别符合中小地主的经济利益,也反映了自由商人和手工业者的一些要求,同时在于发展生产,整理国家财政收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理论界大多数研究者对王安石变法和王安石财政思想持肯定态度。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于王安石变法和王安石财政思想的评价却发生了分化,肯定和否定两种价值判断并立。
一些研究王安石的老一辈学者,如邓广铭、漆侠、谷霁光等先生对王安石的财政思想继续持肯定态度,认为王安石已经“从解决国家财政问题而深入到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不单单限于解决财政困难了”。
[13]在否定派中,1980年,王曾瑜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王安石变法简论》一文,开了改革开放以来否定王安石变法和王安石财政思想思潮的源头。
他认为,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和做法只是通过搜刮民众来富国,并没有起到发展生产、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专门研究宋代经济史的学者汪圣铎认为,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和新法实践是不一致的,王安石的新法加剧了对民众的掠夺。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王安石的财政思想的争论,实际上是社会上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式和路径、改革中的政府角色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的反映和折射。
四、王安石财政思想的现代价值历史上对于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可谓毁誉参半。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逐渐成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的今天,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正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运用现代财政学的观点,对近千年前的王安石财政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评估,仍能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从大的方面来讲,包括:(一)关于政府财政职能的问题王安石的财政思想里有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合理因素,但是他生活在一个皇权社会里,他的服务对象是皇帝。
他的财政思想的主要归宿还是增加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