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ppt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课程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进入21世纪,能源、信息和新材料已成为现代科 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而新材料又是最 重要的基础。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新技术的发 现.往往都依赖于新材料的发展。
材料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 技术、国民经济水平以及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 一。我国把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放在了优先发展的 地位。
(2)有色金属 除铁基合金之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材料。它可
分为轻金属(如铝、镁、钛),重金属(如铅、锡),贵金 属(如金、银、镍、铂)和稀有金属(钨、钼、锂、铌、 镓、铟)等,其中以铝、铜及其合金用途最广。
2.非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 材料和复合材料。
(1)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又称聚合物材料,主要成分为碳和氢。
用途:铸、锻、焊毛坯的预备热处理,以改善毛坯机械加 工性能,去除内应力;性能要求不高的机械零件的最终热 处理。
温度
加热
保温 淬火
退火(炉冷)
正火(空冷) 回火
时间
淬 火 (Quenching)
把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的某一温度,使钢呈奥氏体 状态, 然后快速冷至室温(油冷或水冷),从而获得马 氏体组织
包括:
强度、塑性、硬度、韧性、抗疲劳性和耐磨性等。 材料的力学性能不仅取决于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而且还和材料的微 观组织结构有关。
材料的力学性能是衡量工程材料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也是机械 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选用材料的主要依据。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从 设计手册中查到,也可以用力学性能试验方法获得。了解材料力学性 能的测试条件、实验方法和性能指标的意义将有助于了解工程材料的 本性。
在这个阶段,材料内部的原子之间距离只发生弹性伸长,所以应力与
应变呈直线关系,遵从虎克定律,此时如果卸掉载荷,试样就能恢复 到原来的长度。
2.塑性变形阶段(b-d) 此时,σ与ε的关系偏离直线关系。在dc段,应力几乎不变,但应变却 不断增大。超过c点之后,因材料发生加工硬化,若要试样继续变形就 必须加大载荷,当应力达到最大值(c点)后,试样的某一部分截面急剧
缩小,产生“缩颈”现象。在塑性变形阶段即使卸掉载荷,试样也不 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3、断裂(e点) 在E点以后,试样的变形主要集中在缩颈部分,最终导致试样在缩颈处
发生断裂。拉伸曲线所显示出的材料本性主要是由于材料内部微观结 构的变化引起的,所以不同的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会出现不同形式的σ-ε 曲线。
拉伸曲线所确定的力学性能指标及意义
汽车万向节
合金调质钢 连杆
合金弹簧钢
55Si2Mn、 60Si2Mn:具有高屈强比,高疲劳 强度,高弹性极限和韧性,用于弹簧等零件。
滚珠轴承钢 滚珠
滚珠轴承
合金刃具钢
合金模具钢
铣刀
模具
量具用钢 螺纹规
游标卡尺
千分尺
耐热钢 燃气轮机
耐磨钢 履带
铁轨分道叉
破碎机颚板
挖掘机斗齿
铸钢
特点与应用: 由于铸造特性,一般用于制造形状复杂,难
2.1.1 强度与塑性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材 料的强度。根据外力的作用方式,材料的强度分 为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剪强度等。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显现出的塑性变形能力称为材 料的塑性。 材料的强度和塑性是材料最重要的力学性能指标 之一,它可以通过拉伸试验获得、一次完整的拉 伸试验记录还可以获得许多其他有关该材料性能 的有用数据,如材料的弹性、屈服极限和材料破 坏所需的功等。所以拉伸试验是材料性能试验中 最为常用的一种试验方法。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是机械制造过程的重要部分。 使学生建立生产过程的基本知识,了解新材料, 掌握现代制造工艺和方法,培养工程素质、实践 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常用
工程 材料
优质碳素结构钢的应用
齿轮
螺栓
30—55钢:强度较高,有一定的塑性和韧度,经 热处理后,用于齿轮、轴、螺栓等重要零件。
锉刀
碳素工具钢
1850~1880年,对于应用各种气体(诸如氢气、煤气、一氧 化碳等)进行保护加热曾有一系列专利。1889~1890年英国人莱 克获得多种金属光亮热处理的专利。
二十世纪以来
金属物理的发展和其他新技术的移植应用,使金属热处理
工艺得到更大发展。一个显著的进展是1901~1925年,在工业生 产中应用转筒炉进行气体渗碳;30年代出现露点电位差计,使炉 内气氛的碳势达到可控,以后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红外仪、氧 探头等进一步控制炉内气氛碳势的方法;60年代,热处理技术 运用了等离子场的作用,发展了离子渗氮、渗碳工艺 ;激光、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 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 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 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 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 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 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 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 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注意听好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注意观察和了解平时 接触到的机械装置。
二、学习态度--积极进取、掌握主动.
主动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和思考题(不仅是老师布置的)。
三、学习内容--夯实基础、学好专业、加大知识 面
四、相信自己、挖掘潜能--什么都有可能 因为有难度,所以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头(石器时代);原始社 会末期开始用火烧制陶器,由此发展为以后的瓷器(中 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随后发展起来的青铜冶炼技术把 人类带入青铜器时代;青铜器过渡到铁器(时代)生产 工具大发展—人类进入农业社会。
18世纪世界工业迅速发展(钢铁工业迅猛发展), 造就了工业社会文明。
1863年光学显微镜问世,使人们开始步入材料的 微观世界。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三部分)
一、材料科学基础理论 材料性能、材料结构与结晶、铁碳合金及 相图、塑性变形
二、热处理理论与实践 热处理原理、工艺、设备及基本操作
三、常用的工程材料 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
第一章 绪论
1-1 材料科学的发展与工程材料
材料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 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至今,材料的利用和发展构成了人 类文明发展史的里程碑 :
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温度
调质:淬火+高温回火。 适用于各种重要的零件。
保温 加热
淬火
退火(炉冷)
正火(空冷) 回火
时间
(3)淬 火 (Quenching)
(4)回 火 (Tempering)
将淬火后的工件加热至低于相变点某一温度,保持一段 时间,然后冷却,使组织成为较稳定的状态。
硬度下降,但韧性有较大改善。
1912年X射线衍射技术和1932年电子显微分析技术 及后来出现的各种先进的显微分析技术,把人们带到 了微观世界的更深层次。人们开始了对晶体微观结构 的研究,大大推动了材料学的研究与发展。
新材料更是层出不穷,出现了功能材料、高分子 材料、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人工合成 材料、纳米材料。
按使用范围材料可分为: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 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 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法国人 奥斯蒙德确立的铁的同素异构理论,以及英国人奥斯汀最早制定的铁
碳相图,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还研 究了在金属热处理的加热过程中对金属的保护方法,以避免加热过程中 金属的氧化和脱碳等。
工程材料和功能材料
工程材料的种类:
1.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机械工程材料。它包 含两大类型;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1)黑色金属 黑色金属是指铁和以铁为基的合金,即钢铁材料,它
占金属材料总量的95%以上。由于钢铁材料力学性能优良 和低廉的价格,所以在工程材料中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 主导地位。
根据σ-ε曲线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强度、塑性等 力学性能指标。
1.弹性模量E 2.屈服点σS 3.抗拉强度(强度极限) σb 4. 伸长率δ 5.断面收缩率ψ (psi)
1.弹性模量(刚度)E
Eσ ε
式中
σ—应力; ε —应变。
电子束技术的应用,又使金属获得了新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 处理方法。
第二章 材料的性能
材料的主要性能是指:
{ 1.使用性能
(1)力学性能 (2)物理性能
(3)化学性能
2.工艺性能:加工成形的性能
2.1 材料的力学性能
材料的力学性能
工程材料制成的机械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形式的力, 材料在这些力的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特性。
按其用途和使用状态又分为橡胶、塑料、合成纤维和胶 粘剂等几大类型。 (2)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指:
水泥、玻璃、陶瓷和耐火材料等。
3.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性质或不同组 织结构的材料以微观或宏观的形式组合在一起而构成的。 它不仅保留了组成材料各自的优点,而且具有单一材料
所没有的优异性能。复合材料通常分为三大类:树脂基 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
单向拉伸试验及拉伸曲线
拉伸试样
L0=10d0 ,
L0=5d0
低碳钢试样拉伸时的各阶段特征 弹性 屈服 强化 局部变形 断裂
在拉伸过程中,拉伸试验机上的自动记录系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