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设备管理,切实落实三级维护措施目前公司的生产设备,存在保养、维护不到位的问题,使用设备的操作人员和相关管理工作不到位,使设备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影响产品品质和交期的达成,导致劳动生产率降低,进而影响员工的稳定。
因此,今后必须花大力气,加强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
1.建立设备的使用制度。
操作者必须经过一定的岗前操作基础教育,方能上岗操作设备。
使用设备必须实行定人、定机、定操作规程,凭证操作设备。
1)熟记“三好”、四会”、“五定”。
“三好”即管理好、使用好、检修好。
A、管理好:自觉遵守定人定机制度,凭操作证使用设备,别人的设备如无操作证,就不应使用。
工具及附件要放置整齐并保管好,不使损坏和丢失。
设备上的防护装置和线路管道要经常检查,保证完整而可靠。
B、使用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制度,对设备不超载使用、不大机小用、不带病运转、不在设备运转中变速和装卸工件,精心操作,确保不发生事故。
C、检修好:在维修工人帮助下,逐步掌握一般修理技术,能独立排除设备的小故障,参加设备的二级保养及大修总装和试车验收工作。
“四会”即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
A、会使用:熟悉设备结构,掌握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操作方法,懂得加工工艺,做到正确使用设备。
B、会保养:正确地按润滑图表规定加油、换油,保持油路畅通和油线、油毡、滤油器清洁。
认真清扫,保持设备内外清洁,无油垢,无锈蚀,达到“漆见本色铁见光”,认真做好日常保养,定期进行一级保养。
C、会检查:了解设备的精度标准和加工规范,会检查与加工工艺有关的设备异常状态。
D、会排除故障:能对不正常的声音、温度和运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设备的异常状态,能采取措施,排除一般故障。
参加设备的事故分析,查明原因,吸取教训,做出预防措施。
“五定”即润滑工作“五定”即定人、定量、定点、定周期、定油品。
2)严格执行维护及使用设备的“四项要求”和“五项纪律”。
“四项要求”:整齐、清洁、润滑、安全。
A、整齐(1)工具、附件齐全,放置整齐,不准直接放在机台的导轨面上。
工具箱、料架及加工件应摆放合理整齐。
(2)机台的防护装置及零件应齐全完整,各种标牌应完整清晰。
(3)各管道、电气线路应安装整齐、安全、可靠。
B、清洁(1)内外清洁,无黄袍、油垢、锈蚀,无铁屑杂物。
(2)各滑动面、三杠、齿轮、齿条无油垢。
(3)机台周围地面经常保持清洁,无积油、积水和切屑杂物。
C、润滑(1)熟悉润滑图表,按时按质按量加油和换油,保持油标醒目。
(2)油箱、油池和冷却箱应清洁,无铁屑杂物。
(3)油壶、油枪、油孔、油杯、油线和油毡应保持齐全、清洁。
(4)油泵压力正常,油路畅通,各部位轴承润滑良好。
D、安全(1)熟悉设备性能,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防止人身和设备事故。
(2)凭操作证操作设备。
(3)遵守设备操作的“五项纪律”,懂得“三好四会”内容,并认真执行。
(4)电器线路接地可靠,绝缘良好,限位开关、挡铁安全可靠,信号仪表灵敏。
“五项纪律”:A、必须凭操作证使用设备,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工艺文件。
B、经常保持设备清洁,按润滑图表规定加油,做到不搞好润滑工作不开车,不搞好清洁工作不下班。
C、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填好交接班及运转台时记录。
D、管好工具和附件,不得遗失。
E、不准在设备运行时离开岗位,发现故障应立即停车,自己不能处理的,应及时通知维修工人检修。
3)消除七害:碰磕、划伤、拉毛、锈蚀、脏、松、漏。
“三不放过”:设备事故发生后,必须遵循“三不放过”原则: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与员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根据设备损坏程度、事故性质和经济损失,认真分析,严肃处理,并整理记录存入设备档案。
2.落实设备三级保养制度。
1)日常保养:设备的日常保养由操作者负责,班前班后由操作工人认真检查。
擦拭设备各处或注油保养,设备经常保持润滑、清洁。
班中设备发生故障,要及时排除,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2)一级保养:以操作工人为主,机修工人参加,对设备进行局部解体和检查,清洗所规定的部位,疏通油路,更换油线油毡。
调整设备各部位,配合间隙,紧固设备各个部位。
设备运转小时,要进行一次一级保养。
3)二级保养:以机修工人为主,操作工人参加,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检查修理,更换和修复磨损件,局部恢复精度,润滑系统清洗,换油,气电系统检查修理,设备运转小时要进行一次二级保养。
3.设备日常保养的具体要求1)班前认真检查设备,按规定做好点检工作,按规定进行合理润滑和加油。
2)班中遵守设备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
3)发现隐患及时排除,自己解决不了的应立即通知修理人员处理。
4)班后做好设备清扫,润滑工作,一般设备()为15-30分钟,大型、关键设备()可以适当延长。
油毡、油线、油孔、油杯、油池要坚持每周清扫一次。
5)做好交接班工作,将当天设备运转情况详细记录在交接班本上。
6)坚持每天一小扫,周末大清扫,月底节前彻底扫,各车间、生产部和行政部定期进行检查、考核。
周末一般设备清扫1小时左右,大型、关键设备2小时左右,月底一般设备清扫1-2小时,大型、关键设备2-4小时,节日保养按规定保养标准进行,并将定期检查、考核情况作好记录,月度汇总,作为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
一.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生产安全。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重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各级管理和全体员工,必须时时把安全生产做为头等大事来抓,并落实到实处。
近年来,一些印刷企业由于安全管理不到位导致生产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教训极其深刻。
印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纸张、油墨、稀释剂等易燃物品,消防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消除安全隐患,落实安全措施。
1)消除管理混乱的现象。
生产与储存必须分离。
不能为图省事方便,把原料纸张和印好的纸张积压存放在印刷车间。
生产车间和原料仓库和成品仓库必须分离,不能混为一体。
印刷使用的油墨、纸张等物料要严格遵守“随用随领”的原则,不得积压;油墨、稀释剂存放量不得超过一个班次的用量。
要加强车间的通风,及时排出挥发出的易燃液气体。
2)车间的成品、下脚料等要及时进行清理,要划出通道线,保持车间通道畅通。
3)生产车间严禁过量存放危险化学品。
印刷时使用的油墨、清洗印刷设备所用的汽油、调和油墨用的稀释剂等物品都属于易燃危险化学品,生产需要时,只能少量领用,其余必须放在专门库房,不能随便摆放在车间的角落里。
油墨进行调和时必须在特定的场所,不准在车间内调和油墨,调和时必须遵循“慢、匀、少”的原则,防止调墨过程中遇到明火发生轰燃。
擦洗设备、滚筒的抹布不能随意乱丢,以免一旦遇到明火,造成火灾事故。
4)严格落实防火巡查制度,及时排除隐患。
要按规定配足消防器材;对各类消防器材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及时更换维修消防器材,确保消防器材完好;消防器材前不得堆放任何物品,便于发生事故时应急救援。
5)规范车间的电器设施。
印刷车间使用的油墨、稀释剂等危险化学品会释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所以车间的电器要采用防爆电器,电线必须套管敷设,禁止临时随意拉接;主要设备应做好静电接地措施,并按要求安装漏电保护措施;电器下面不得堆放任何物品,不得使用碘钨灯、高压钠灯和其他大功率的照明灯具,使用低于100W白炽灯泡照明,灯泡与纸张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6)严禁在车间使用明火。
严禁在印刷车间放置取暖设备取暖(如电炉、煤球炉等),严禁在印刷车间抽烟。
完善各类标志标识,在存放可燃物品的场所张贴严禁烟火警示标志;对存放原料、半成品的区域划线进行分区。
7)保持车间通风良好。
在生产过程中油墨、稀释剂以及纸张本身都会挥发出大量的刺激性气体,部分还是有毒易爆的气体,所以车间必须设置通风换气系统。
8)加强管理人员和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的教育。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强化安全教育的培训考核,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三级教育应完善,提高员工应急能力和逃生能力。
9)叉车作为搬运纸张的主要工具,其操作员与电工、机动车驾驶员一样,同属于特种作业,必须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操作。
10)主要印刷设备外壳和控制柜必须接地,使静电不易,避免静电集聚放电和发生触电事故,安装漏电保护器。
11)严禁将手动操作的压痕机改变为自动操作,擅自调快自动压痕速度。
2.印刷机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1)只有在许可与适当的监督下才可操作机器。
2)在操作前,所有的安全措施与配备应作好。
3)如果机器无故停止,应避免重新开动。
4)在开动机器前,应检查是否有人在作其他调整工作。
5)所有工具应该放回原处,同时按铃通知其他工作伙伴。
6)如果噪音太大,应用耳塞。
7)应避免把手放在机器转动的部位,身体也不要靠紧机器。
8)机器开动时,不要钻进机器下作某些调整工作。
9)不要尝试从印版或墨辊上把墨皮或纸屑涂去。
10)不可在机器开动时,抹拭滚筒或胶辊。
11)不可抢救纸张。
12)应用布块时,应把它折好,避免被卷进机器内,如果有意外时,也不可尝试拉回布块。
13)在作保养与维修时,总电源应该关上,确保所有部件被锁紧,避免突然掉下的危险。
14)在维修期间,应在电源开关处放置警告板,以防止他人开动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