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第二节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中国传统养生学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历代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养生学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起源阶段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逐步学会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并努力改造自然,适应自然,创造生存条件。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萌芽可追溯上古时期,但已无从考证。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

原始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偶尔发现某些食物吃后可增强体力,减少疾病,遂从偶然食用到主动寻求,经过相当长的积累,逐步得出了一些经验,这就是饮食调养的萌芽。

火的应用、熟食的烹煮促进了饮食调养的形成。

原始人在狩猎的前后,披上兽皮,插上羽毛,戴上花朵,模仿某些动物跳跃和飞翔的姿态欢舞起来,以示祝福和庆祝,久而久之,发现这些动作、歌舞有强壮筋骨的良好作用。

此外,与原始人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关系,人们在疲劳体乏时闭目静养片刻,或伸展一下肢体,即感到轻松舒适;腰腿酸痛时自行拍击,或按摩之后,即不适感减轻。

古人在这些体验中,逐渐萌生出“宣导”之法用以保健。

环境养生的萌芽,也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因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要对居住地进行一番选择。

这段时期,出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这段时期养生学的特点是顺应自然,以饮食调养和宣导为主,并已注意到环境养生。

二、成长阶段从对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的考证可以看到,当时记载的多发病疾有:疾止(足)、疾肘、疾骨、疾目、疾耳、疾齿、疾口、疾首、疾胸等十多种,还有一些个人卫生(如沐、浴)与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表现出人类对健康和平安的追求。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经注意到四时气候与疾病的关系:“四时皆有病疾,春时有痛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病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

”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

当时,有掌管国王与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负责“六饮、六膳、百镁、百酱,,等饮食问题。

同时,有疾医负责治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这个时期还有负责环境卫生的官员。

春秋战国时期,养生学有了较快的发展。

人们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与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引起重视。

导引术在这个时期已形成一种专门学问,如果说上古时期人们作舞以宣导疗疾病是一种原始、无定型的动作的话,那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导引已经发展成了较为系统的保健功。

(注:导引,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位血液精气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对养生学有很大促进作用,诸子也正是在探讨自然规律及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思想观点的。

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易经、道家、儒家、杂家等的学术思想。

《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纳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法则。

这种学术思想,也直接影响着养生学中,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即源于易理。

,春秋战国时期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提出了“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

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而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管子的养生思想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明确提出“道”即“精气”的观点。

在养生方面,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并说“精气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

此外,他还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即节欲存精的意思。

管子还提出了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重要的养生原则,并十分重视精神调养。

调节情绪、保持乐观情绪,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儒家在养生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调精神调摄。

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论语.颜渊》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认为“智者乐,仁者寿”,孔子的“心斋”法,可视为第一个静功养生术。

二是注意身体护养。

这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一个方面。

合理地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制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

三是倡导饮食卫生。

孔子对于饮食卫生十分重视,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他提出了饮食保健的原则,即《论语?乡党》中所说的:“食不厌精,烩不厌细”。

四是掌握“无怨”原则,也就是培养宽广的胸怀。

老子活了一百多岁①,庄子活了83岁,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

而依据历史资料,周秦时期平均寿命仅为20岁,对比之下,他们都是高寿,不能不说与善养生有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计一百六十篇,涉及养生内容的约五十篇。

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道、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说。

其养生思想的主要学术观点是:“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

《吕氏春秋》强调精、气、:神和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

如《尽数篇》说“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

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还指出气不宣达与血脉壅塞都是不能长寿的原因。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苟况反对向天祈祷,积极地主张改造自然,首次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认识到人的生命寿天并非由“天命”决定,这对养生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它从医学的角度来讨论养生问题。

《内经》对人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过程,以及对衰老、变老的机理,有了明确的认识。

《内经》对于养生的原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调摄精神与形体,提高防病、防老机能;二是适应外界环境,避免外邪侵袭。

《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是比较全面的概括。

此外,还记载了许多具体的养生术,如《异法方宜论》的导引、按踽等。

《内经》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历代的养生著作,多数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先秦时期是我国从原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转折时期。

在这一时期,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生命。

长期的医疗实践,为医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而《内经》则是这一时期内医学发展的系统总结和结晶,它为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养生保健方面,提出了主动改善个人、环境卫生,合理调配饮食等措施,并有相应制度,以加强防病保健。

导引术在这个时期已形成系统的专门学问。

.三、形成阶段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还有汉代的汉武帝等,都是梦寐以求“长生不老’’术的封建君主。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养生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也进入了发展期。

这一时期内,出现了不少著名医家、养生家以及养生专论、专著,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传统养生学形成了较系统的学科。

秦汉时期出现的了道家的炼丹养生术使养生学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秦皇、汉武、唐太宗、高宗、宪宗、敬宗、武宗、宣宗等,都由于服食仙丹妙药而丧生。

西汉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集宾客所写的《淮南子》,对“形”与“神”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淮南子》对养生进行论述且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主张形体和精神都不能操劳过度,认为“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无休独知之精;人之死犹火之灭也”。

这个时期的帛画《导引图》、华佗《五禽戏》的出现,标志着秦汉时期的导引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末医学家华佗,重视运动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据《三国志?华佗传》载,他曾对弟子吴普讲述以动养生的主张,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臂犹户枢不朽是也。

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华佗仿照虎、鹿、熊、狼、鸟的动作创编的“五禽戏”,是流传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动功养生术。

《后汉书》说,他的弟子吴坚照着去练,“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导引养生研究丰富多彩,走上玄、道、佛综合宗教化道路。

从少数人的养生,扩展到整个封建社会。

玄学代表人物嵇康的养生学代表作有《养生论》。

形、神共养是嵇康的总原则。

嵇康提出“形恃神以立,劳须形以存……又呼吸吐纳,服食养生,知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养生论》)。

嵇康认为形神是互相依存的,常做“呼吸吐纳”之气功,并配合药物治疗,就能使“身心俱健”。

嵇康养神的方法是“去欲”,即去掉一切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神虑等嗜欲。

只要能做到“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就可进入“内视反听”、“遗世坐忘”的精神境界,进而达到“安心”、“保神”、“全身”的目的。

’唐代孙思邈在养生方面贡献巨大,促使养生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孙思邈创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卫生保健体操,如“卧起、平气正坐,手叉掩项,目南视,上使手项与争,为之三过”,“屈动身体四极,反张侧掣,宜摇百关,为之各三”①。

他认为常做这种运动,“使人精和,血脉流通,风气不入,行之不病”⑦。

孙思邈在导引理论方面也有较大的突破,他认为常练行气导引,可以增进健康,祛病延年。

《千金方》中的养生序、道林养性、居处、按摩法、调气、服食、黄帝杂忌和房中补益等篇,既继承了前人的养生思想,又有自己的创见。

他既主张静养,又主张运动;既主张药疗,又注意食补;既主张保精,又反对禁欲。

这种辩证思想至今还很有影响。

唐代的科学,特别是医学发展较快,人们对生命j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养生术”也更加普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