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有哪些
1、国家应尽可能采取一切必要的科学、技术、行政、法律和财政措施,确保其领土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保护。
2、管理部门应经常对其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精心维护,以避免因其退化而不得不进行的耗资巨大的项目。
为此,管理部门应通过定期检查对其遗产的各部分经常进行监督,还应该依据现有科学、技术和财政手段精心制订能逐渐包括所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展示的计划项目。
3、任何所需进行的工作应根据其重要性,都事先并同时进行彻底的研究。
这种研究应同各有关领域的专家一起进行,或由有关领域的专家单独进行。
5、另外在适当情况下,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应恢复其原有用途或赋予新的和更加恰当的用途,只要其文化价值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贬损。
6、对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任何工程都应自在保护其传统原貌,并保护它免遭可能破坏它与周围环境之间总体或色彩关系的重建或改建。
7、古迹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由时间和人类所建立起来的和谐极为重要,通常不应受到干扰和毁坏,不应允许通过破坏其周围环境而孤立该古迹:也不应试图将古迹迁移,除非作为处理问题的一个例为方法,并证明这么做的理由是出于紧迫的考虑。
8、未经专门行政部门批准,一律不准兴建新建筑物,也不准对位于保护区或附近的财产予以拆除、改造、修改或砍伐其树木。
1.延续历史,传承文化,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为独特的创造性和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典型表现性。
因此,保持真实性和整体性是两个基
本要素。
应在遗产地风貌区保护、文物修缮等方面注意坚持这两条
原则,防止过度开发、“修旧如新”等倾向。
北京旧城整体保护仍面临严峻形势。
故宫缓冲区虽然已经划定,《皇城保护规划》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也已公布实施,但能否
落实是关键。
政府必须下决心坚决遏制住旧城内目前依然十分强劲
的房地产开发势头,切实加强对故宫缓冲区的保护,切实落实《总规》提出的对旧城实行“整体保护”的原则,真正保护好故宫这份
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2.明确管理主体,加快遗产保护立法。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是目前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法律依据,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好。
北京市已公布《长城保护管理办法》,使长城保护在法制建设上大大前进一步。
其他遗产地的专项
立法亦应加快步伐,使遗产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合理开发,适度利用。
4.保护技术有待提高。
我国遗产地的高层管理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保护技术相对落后,亟待提高。
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重视引进先进保护
技术和手段,鼓励遗产地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探索适应我国、我市情况的新技术、新方法。
6.作好后备项目的申遗准备工作。
在防止“重申轻保”偏向的同时,要作好新项目申遗的准备工作,“以申促保,以保备申”,使申遗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序。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它包括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
文化遗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反映了历史上人类与自
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见证。
通过对文化遗产
的研究探索,我们可以窥见人类自诞生以来的生活面貌。
文化遗产
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是人类过去生活的反映,具有不可再生,
不可循环的特点,一旦消失,就可能永远不能再现,因此,对文化
遗产的保护意义及其重大。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内容丰富多彩。
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
十七届大会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分
为文物、建筑群、遗址三类,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32届大
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又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但不管怎样分类,人类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突
出的普遍价值。
首先,保护文化遗产,可以使祖先创造的物质有效的保存下来。
大余湾村现不但完整的保存着40余座明清时期的建筑,目前保存完
好的有10栋,保存较好的有31栋。
此外,与古民居建筑共存的文
物有雕花木床、钦赐寿匾、谕旨木盒、石碾、石磨、石碓、织布机、纺线车、太师椅、古瓷器,以及《余氏宗谱》、余氏名人著作等。
这些都是大余湾人在改造自然,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文文化,是祖先顺应自然创造的物质文化。
它们是大余湾人也反映了一
部分中国人在历史上活动的轨迹。
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就是尊重我们
的祖先、尊重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尊重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
其三,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并加以合理的旅游开发,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的人民生活水平。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旅游的开发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只要处理得当,两者都可以得到
良性发展,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当地经济的一个持续增长点。
但是,
首先得认清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对文化遗产的开
发必须以有效地保护为先,只有文化遗存保护好了,这个经济增长
点才不会在短短几年或者十几年里枯竭。
文化遗存的旅游开发不但
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使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文化,中国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杜越提出,遗产地最主要
的特征应该是开放。
“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
参观、学习和传承,因此旅游是必要的。
它已成为游客提高文化品位、增长知识阅历的重要一环。
”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地适当的
发展旅游业,不但旅游的适度收入可以为保护遗产提供经费支持,
为遗产管理提供经济保障,而且游客的到来促进了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宣传了当地的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欧洲部主席迈克蒂尔德·罗斯勒说:“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给全球几百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给无数旅游者带来了快乐和休闲。
”文化遗产的旅游合理开发,可以带来极大的利益,但也可能给遗存带来极大的损失,会出现那种结果关键在于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
其四,文化遗产是自己祖先创造的文化,是本民族的过去,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可以培养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中国五千年长河,古老的先辈们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保存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的义务,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只有正视自己过去的民族才能走向未来。
只有萌发于历史文化传统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
社会文明需要新陈代谢,但更新不能摈弃历史,而是在历史基础上发展,是从旧环境中滋生出新的东西。
文化遗产是先人遗留给后人具有文化价值的财产,我们有义务保护好祖先的遗产,这分财产不但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我们有义务把这份祖先的财产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