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溶剂中毒及预防参考文本

有机溶剂中毒及预防参考文本

有机溶剂中毒及预防参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有机溶剂中毒及预防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理化特性与毒作用特点
溶剂通常为液体,以有机溶剂为主,大多用作清洗、
去油污、稀释和提取剂。

许多溶剂也用作中间体以制备其
它化学产品。

工业溶剂约30000余种,具有相似或不同的理化特性
和毒作用特点,现概括如下:
1.挥发性、可溶性和易燃性
有机溶剂多易挥发,接触途径以吸人为主。

脂溶性是
有机溶剂的重要特性,这是决定它与神经系统亲和,具有
麻醉作用的重要因素; 但它又兼具水溶性,故可经皮肤进人
体内。

多数有机溶剂具有可燃性,如汽油、乙醇等,可用
作燃料; 但有些则属非可燃物,如卤代烃类化合物,可用作
灭火剂。

2.化学结构
可按化学结构将有机溶剂分为若干类(族),同类物的毒性趋于相似。

例如,氯代烃类多具有肝脏毒性,醛类具有刺激性等。

基本化学结构为脂肪族、脂环族和芳香族;其功能团包括卤素、醇类、酮类、乙二醇类、酯类、羧酸类、胺类和酰胺类。

3.吸收与分布
大多数有机溶剂吸人后有40%一80%在肺内滞留,体力劳动可使经肺摄人量增加2~3倍。

有机溶剂多属脂溶性,故摄人后多分布于富有脂肪的组织,包括神经系统、肝脏等;由于血-组织膜屏障富含脂肪,故有机溶剂亦分布于血流充足的骨骼和肌肉组织。

此外,大多数有机溶剂可通过胎盘,亦可进人母乳,从而影响胎儿和乳儿健康。

4.代谢与排出
不同溶剂的代谢程度各异,有些可充分代谢,有些则几乎不被代谢。

体内溶剂主要以原形物经呼出气排出,少量以代谢物形式经尿排出。

多数溶剂的生物半减期较短,一般从数分钟至数天,故生物蓄积对大多数溶剂说来,不是影响毒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常见有机溶剂
■苯(C6H6,分子量78)
1.理化特性
苯(bezene) 在常温下为带特殊芳香味的无色液体,沸点80.1C,极易挥发,蒸气比重为2.77。

自燃点为562.22C,爆炸极限为1.4%~8%。

易着火。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氯仿、乙醚、汽油、丙酮、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2.接触机会
苯在工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接触机会很多,例
如:
(1)作为有机化学合成中的一种常用原料,如制造苯乙烯、苯酚、药物、农药、合成橡胶、塑料、洗涤剂、染料、炸药等。

(2)作为溶剂、萃取剂和稀释剂,用于生药的浸渍、提取、重结晶,以及油漆、油墨、树脂、人造革、粘胶和喷漆制造。

(3)苯的制造,如焦炉气、煤焦油的分馏、石油的裂化重整与乙炔合成苯。

(4)用作燃料,如工业汽油中苯的含量可高达10%以上。

3.毒理
苯在生产环境中以蒸气形式由呼吸道进入人体,皮肤吸收很少,经消化道吸收完全,但实际意义不大。

苯进人体内后,主要分布在含类脂质较多的组织和器官中。

一次大量吸入高浓度的苯,大脑、肾上腺与血液中的含量最
高;中等量或少量长期吸入时,骨髓、脂肪和脑组织中含量较多。

中毒机制苯代谢产物(主要是酚类物质)被转运到骨髓或其它器官,可能表现为骨髓毒性和致白血病作用。

迄今,苯的毒作用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涉及:(1)干扰细胞因子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调节作用。

骨髓基质是造血的微环境,在调节正常造血功能上起关键作用,苯代谢物以骨质基质为靶部位,降低造血正调控因子白介素IL-1和IL-2的水平;活化骨髓成熟白细胞,产生高水平的造血负调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

(2)氢醌与纺锤体纤维蛋白共价结合,抑制细胞增殖。

(3)损伤DNA,其机制有二,一是苯的活性代谢物与DNA共价结合;二是代产物引发氧化性应激,对DNA
造成氧化性损伤。

通过上述两种机制诱发突变或染色体的损伤,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因骨髓增生不良,最终导致急性髓性白血。

(4)癌基因的激活。

肿瘤的发生往往并非单一癌基基因的激活,通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癌基因突变的协同作用。

苯致急性髓性白血病可能与ras、c-fos、c-myc等癌基的激活有关。

4.毒性作用
急性苯中毒主要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慢性苯中毒主要损害造血系统。

苯可引起各种类型的白血病,苯与急性髓性白血病密切相关。

5.预防措施
(1)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取代苯。

如在油漆及制鞋工业中,以汽油、二乙醇缩甲醛、环己烷、甲苯、二甲苯等
作为稀薄剂或粘胶剂;以乙醇等作为有机溶剂或萃取剂。

(2)生产工艺改革和通风排毒生产过程密闭化、自动化和程序化;安装有充分效果的局部抽风排毒设备,定期维修,使空气中苯的浓度保持低于国家卫生标准
(40mg/m3,MAC)。

(3)卫生保健措施苯作业现场进行定期劳动卫生学调查,监测空气中苯的浓度。

作业工人应加强个人防护,如戴防苯口罩或使用送风式面罩。

进行周密的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女工怀孕期及哺乳期必须调离苯作业,以免对胎儿和乳儿产生不良影响。

(4)职业禁忌证血象指标低于或接近正常值下限者,各种血液病,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月经过多或功能性子宫出血。

■甲苯、二甲苯
1.理化特性
甲苯(toluene)、二甲苯(xylene)均为无色透明,带芳香气味、易挥发的液体。

甲苯沸点110.40C,蒸气比重3.90。

二甲苯有邻位、间位和对位三种异构体,其理化特性相近;沸点8.4一144.40C,蒸气比重3.66,均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

2.接触机会
用作化工生产的中间体,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用于油漆、喷漆、橡胶、皮革等工业,也可作为汽车和航空汽油中的掺加成分。

3.毒理
甲苯、二甲苯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

吸收后主要分布在含脂丰富的组织,以脂肪组织、肾上腺最多,其次为骨髓、脑和肝脏。

甲苯80%~90%氧化成苯甲酸,并与甘氨酸结合生成马尿酸,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皆随尿排出。

甲苯以原形
经呼吸道排出一般占吸入量的3.8%~24.8%,
二甲苯60%~80%.在肝内氧化,主要产物为甲基苯甲酸,甲基苯甲酸与甘氨酸结合为甲基马尿酸,随尿排出。

二甲苯经呼吸道排出的比例较甲苯小。

4.毒性作用
高浓度甲苯、二甲苯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较苯为强,直接接触可引起皮肤红斑、干燥、脱脂及皲裂等,纯甲苯、二甲苯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不明显。

5.预防措施
(1)降低空气中的浓度。

通过工艺改革和密闭通风,将空气中甲苯、二甲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以下(二者均为1OOmg/m3,MAC)。

(2)加强对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

做好就业前和2年一次的定期健康检查工作。

安全文书样本 QCT/FS-ZH-GZ-K412(3)卫生保健措施同苯。

(4)职业禁忌证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明显的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脏疾病。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第2页/总2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