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写作赏析2014国考各类型申论范文:全面类在申论写作中,一些文章要求写得全面,这种文章在阅卷的时候和客观题类似,往往都是按信息点给分,考生写得越多越全面得分就越高。
还有一类文章则相反,不能写大而全,而要写得少而精,写得太而全的文章往往得分比较低。
我们把前面的文章叫做论述全面的文章,后一种则称为论述“片面”的文章。
就目前的申论命题来说,广东省的申论文章绝大部分要求写得大而全,北京市社招申论命题的文章则正好相反,要求写得少而精。
就目前的命题趋势来说,要求写得小而精的文章在增多,这是命题大趋势,因为大的话题都被考完了,现在命题必须向深方面发展。
下面中公公务员考试网给出一篇全面的文章供各位考生参考。
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
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
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
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
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
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
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
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2014国考各类型申论范文:片面类聚焦“水利建设”的重大民生意义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29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
学习这个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笔者感到,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民生意义。
先说重大的民生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正因为此,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建设,其重大的民生意义特别突出。
在指导思想中强调“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在目标任务中着眼“于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强调“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在基本原则中坚持民生优先。
要求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
在政策举措中不仅强调“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的同时,而且要求“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
一号文件这些明确而又具体的表述,显示的正是聚焦农田水利建设的重大民生意义。
再说深远的民生意义。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
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如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损失。
不仅如此,去年10月至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等粮食主产区发生历史罕见干旱。
其中山东一些地方出还现了20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作物受旱面积6039万亩,其中重旱898万亩。
汹汹旱情,再次拉响粮食安全的声声警钟,同时也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由于水利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欠账,农业生产面对自然灾害时显得异常脆弱。
目前,我国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0%。
在这种背景下,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建设,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明确了水利的战略定位。
不仅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第一次明确政府是水利投资主体,由政府财政的投入带动社会投资,规定“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一硬指标。
而且文件中还围绕着大兴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等作出了具体的部署。
有道是,“小水利连着大民生”。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正因为此,一号文件强调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全面贯彻实施和落实,“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建设的深远民生意义必将在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效应中不断显现。
这就好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集中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所存下的“老本”,让我们吃了几十年,为中国农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一样,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建设,也必将指导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打下更加牢固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从而造福子孙后代。
2014国考各类型申论范文:务实类申论文章有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即务实的,常见的是对策性文章,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种文章和文件非常类似,是文件的一种变种。
这类文章的模型是政府就某个问题召开专题会议的会议纪要,或者政府下发的关于……意见和通知。
这类文章往好里说叫实实在在,简洁明了,有的放矢,往不好说有点僵硬呆板。
有的申论文章则并不是要解决某个问题,而是只给解决问题提出一个框架或在原则,即务虚的。
务虚的文章经常见诸党的机关报的社论。
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纸针对大问题发表的评论往往是虚的。
这种文章说得好听一点叫高屋建瓴,能把握方向和全局,有战略高度,说得不好听就是假大空,大而无当,空洞无物。
单纯的要求实写或虚写的文章都很少。
大部分文章写作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
传统的申论文章要求写对策的比较多,不过就目前的命题趋势看,很多申论文章都要求写虚一点。
因为务实的工作在前面的客观题中有体现,文章务虚可以避免前后题目的重复。
下面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给出一篇务实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