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人文课读书心得

北大人文课读书心得

北大人文课读书心得篇一:北大授课读后感《北大授课》有感李慧杰去年,我在书店翻阅各类书籍,偶然发现余秋雨的《北大授课》。

我本就喜欢他的哲思、文采,一看便无法放手。

曾经也读过很多文学史、文化史,但语言枯燥乏味、时常半途而废,唯独余秋雨的这本《北大授课》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是一部课堂实录,前半部分是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

但在一来一往之间却显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满了阅读愉悦。

在这些现场问答中,余秋雨的妙语连珠,让我由衷地佩服羡慕惊叹。

同时,特别是北大学生的问话,更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化上的老成,让我觉得中国人口众多,精英荟萃于顶级大学,厉害。

后半部分,则侧重中华文化史的早期,因为那一时期创建了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

后来历史长廊虽然漫长,故事多多,则走得更快些。

这些结构方式被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命名为“高坡滚石型”。

开始从容而持重,后来越滚越快,最后自由跳跃。

与余秋雨和两所大学的学生进行那么深的心灵交往,感到十分愉快。

生命可以滋润生命,文化也可以滋润生命。

一曲童年的歌声,引我们进入一个世界性的老子,知晓论语背后的孔子,做他们的知音,探寻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屈原,聆听司马迁的心声。

远离越来越热闹,又越来越失格的喧嚣。

在角落里,静时关心一下中华文化出现过的让人喜悦,让人悲哀的走向。

与古人间的生命与生命的碰撞。

让我萎谢的精神价值风生水起,人格重新创造,这一切未免让我窃窃自喜。

参加课程的学生全都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成为马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市时的首购之书,这就是本书创造的奇迹。

这本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

在此书中,北大学生的问题锐利、活跃、有趣,台大学生的问题比较含蓄、压制、诚恳、天真。

阅读中可以领略两岸大学生的不同风采。

二十世纪末,余秋雨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

在这个过程中所写的书籍,长期居全球华文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桂冠文学奖”“读书人最佳奖”“金石党最有影响力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以高层级的思考性作品,创造了二十年的畅销奇迹,谁是您最爱的当代作家中,仍然名列第一,且遥遥领先。

人在变,社会在变,历史在变,可是文化还是那个文化,根还是那条根,悲剧还是那处悲剧。

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的功力,余秋雨先生的魅力。

因此不管从哪个方面说此书都值得一读,让我们一起追摹这位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峰大师的睿智吧!篇二:读书感悟--北大气质课读《北大气质课》有感北大,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近百年的沧桑岁月,见证了中国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

北大,由新文化温养又反哺中国,至今依然坚定地屹立在文化的前沿。

北大,可以说是优秀文化与沧桑历史的完美结合,日积月累的文化底蕴逐渐塑造了她特有的人文魅力。

当许多同龄人陷于时代的车轮时,众多北大人常常一跃成为时代的领航者,他们的成功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而这种信仰就来自于造就他们的北大精神!在全国,多少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能徜徉于“一塔湖图”之间,聆听学界大师的教诲,但仅有少数佼佼者能有幸踏足未名湖畔。

俗话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高、更远。

”什么是气质?在逝水流年中,我们日复一日地阅读、聆听、感受和体验很多的人和事。

其中很大一部分一页页翻过,却并没有留存下什么记忆,更没有复习和回味的必要。

但有一些却会在人生的旅程中,或者勾魂摄魄刻骨铭心,或者无声浸润沉降积淀,最后蓄养成我们称为“气质”的东西。

它是岁月的沉积、人格的蓄养。

一位知名的成功人士说过,人生如莲,成功就是浮在水面上的那朵看得见的莲花,莲花初绽,动人心魄,观者如云。

又有几人知那绚烂芳华的背后是长久的寂寞等待?一个人的气质,就像睡莲中的养分,虽看不见摸不着。

却决定着人生最终能否开放出花朵!气质虽然与一个人先天的性格有关,但主要是通过后天培养的。

气质的打造不仅要靠自己的感悟和磨练,还需要大师的点拨。

北大作为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使北大人拥有自信清朗的眼神,温文有礼的举止,沉稳、内敛的修养。

从北大精英身上你可以看到,气质与修养并不是名人的专利,它属于每一个人。

气质与修养不是和金钱、权势联系在一起的,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年龄如何,都可以拥有独特的气质与修养。

有位哲人深刻地说:“饱暖或餍足是不够的,富裕或财富是不够的——确实还存在更高的形式。

确实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活下去的同时.怎样做才能保住生的尊严;微渺的流水日子,怎样过才算有生的高贵??这依然是一个精神的,关于人的气质的话题??是的,就是它,它比经济大势、比是非成败,更能影响我们的未来。

”这样的人生立场和生活主张,显然透出一种精神气质——终究有一天我们会悟识到,人生中的一切功名利禄、穷达祸福、顺逆成败、风光落魄。

都不过是速朽的身外之物或迟早要散的眼前浮云,唯品位与气质,才是生命的终极表达!书中引用北大培养气质的方法,从修养、品性、气魄、自信、大度、感恩、责任、仪表等要素,深刻地阐述气质培养的方法。

书中汇集了数十位北大学者有关个人气质培养的精要论点,细致讲解了如何形成胸怀坦荡、淡定自信、积极乐观、低调谦和的品性,以及如何将这种品性所散发出的气质运用于社交、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

这本书对我具有极好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作为兼具中西方文化传播使命的英语教师,我应该既具有西方女性那种自信,进取的气质,又应该具备东方女性温婉、贤淑的气质。

所以我很庆幸能遇到这样一本书,我将书中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做一名有气质、言谈举止优雅的教师。

并以自身的优雅气质引导学生们做有气质、有内涵的高中生。

篇三: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中国可以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个文化大国。

————季羡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能够发展壮大的根基。

而国学又是什么?准确来说国学对于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甚至于世界都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学是文化的精髓,它包括我国几乎人尽皆知的儒家学说,同时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学说,可以说是在相辅相成的。

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很多的方面都这些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构造。

该书分为10章,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通过对国学精华部分学习,深感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一章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那些人,史学界似乎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而实际上,三皇五帝的观念来源于我国先祖对于宇宙系统的看法。

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静止的天、地、人和动态的金、木、水、火。

土组成的。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也就是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金帝、木帝、水帝、火帝、土帝”从书中我也了解到,事实上,三皇五帝代表了我国远古社会的两个时代。

三皇时期代表着从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的时代,伏羲和神农是父系氏族的代表,神农氏族后来又分化为黄帝、炎帝两个部落,再后来又融合为炎黄部落。

五帝代表的时代是三皇之后、夏朝之前的时期。

舜帝是公认的五帝之一,夏朝始祖大禹就是从舜帝那儿获得部落首领地位的。

从夏朝开始,统治者从人民的服务者变为人民的压榨者,帝位的继承由禅让制度变为世龚制,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

这一章从三皇五帝开始,介绍了非常多历史的知识。

像是将皇帝成为万岁是什么时候?还有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啊,还有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为什么呢?等等??第二章儒——“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的儒家思想说道儒,最先想到的就是儒家学说的三种主张——礼治、德治与人治。

儒家思想中“德”和“智”是什么样的关系?“孝”和“悌”在儒家思想中又有哪些解读;儒家的“忠君”思想是如何成为统治工具的?你知道“孔门四科”还有“孔门十哲”“孔门六艺”吗?历史著名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历代君王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等等第二张从儒学的角度出发体现出了儒家学说对于我国的影响。

接下来开始就慢慢的开始接近我们的生活了第三章禅——佛法要义、释义人生的佛学思想第四章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要义第五章法——以法为教的法家思想第六章兵——上兵伐谋、居安思危的兵家谋略第七章医——从生命真谛中看中医的高度第八章易——大易思维中的周易智慧这几章可以说就是其他几门学说的补充,也可以说我国的文化是在这些学说的相辅相成下前行的,再来是礼,这一章也是我推荐的一章,礼仪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深入进去会发现这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从自古的那些可以说不人道制度再到现在简化后的基本礼仪,这一路可以说是崎岖坎坷。

第九章礼——仁义礼智信背后的国学含义这一章最开始说的是古代官场中的“夺情”和“丁忧”制度,虽然名字有些奇怪,但是这也确实是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之为“丁忧”。

服满再行补职。

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夺情也就是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也就像字面一样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夺情原本少见,但在战场上,原谈不到“丁忧”,古人称之“墨绖从戎”,又称“金革之事不避”。

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

意思是必须请假二十七个月,回乡下守丧,事后再重返官场。

但是为了因应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

唐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夺情起复制度,但在唐玄宗后夺情已较少见。

然后又有谈及“礼”是古人安身立命和齐家治国的根本吗?为什么说“孝”是传统文化之根本吗?“三纲五常”对我国古代专制社会的影响;为什么说“三从四德”是对妇女的压制?古人讲的五礼是什么?所谓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史记·五帝本纪》:“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

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