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关于印发《陕西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实施计划(2013―2018年)》的通知【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发布部门】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发布日期】2014.01.08【实施日期】2014.01.0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关于印发《陕西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实施计划(2013-2018年)》的通知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小企业局:为了贯彻落实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工信部信〔2013〕317号)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制定了《陕西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实施计划(2013-2018年)》,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年1月8日陕西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实施计划(2013-2018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进一步推进陕西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高陕西省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陕西工业由大变强,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陕西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工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顶层设计,整体提升。
依托省市县三级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体系,建立陕西省两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
实施一批以企业、行业、区域为重点,点、线、面结合的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
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形成以点带面,点线面全方位推进格局,进而提升产业整体发展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化应用,协调发展。
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融合。
注重信息化投入的经济性,建设适用、经济的信息化系统。
鼓励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深化合作,支持一批面向两化融合应用重大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产业化项目,增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与工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支持节能、环保、安全、培训等业务的信息化应用。
政府引导,协力推进。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规划与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区域、行业和企业的两化深度融合。
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区)工信、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上下协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体系。
(三)总体目标到2018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达到85。
--两化融合基础条件持续提高。
到2018年,宽带用户数超过800万户。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M,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4M,全省互联网总出口超过5TB。
--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深度渗透。
推进企业生产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促进“生产型制造”向“创新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服务驱动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
到2018年,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比例达到80%;主要工业园区公共管理和企业服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5%;重点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大幅度提高,其中PLM达到85%,CAD/CAM应用达到95%,企业ERP覆盖率达到90%,MES系统应用达到8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达到60%以上。
--两化融合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效果显著提升。
到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2年人均35万元提高到人均55万元。
规模企业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显著提升,从2012年的14.95%提高到20%左右。
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8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达到2.5%。
信息化全面支撑企业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重点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达到较高水平,实现节能量300吨标准煤。
传感器、工控机、显示屏、计算机、机器人等电子制造业再现辉煌,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服务业各占1800亿元。
二、主要内容(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试点认定行动1.行动目标贯彻落实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和推广工作,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2.行动内容--建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定管理机构。
依托现有两化融合支撑机构,成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第三方认定管理机构,研究制定陕西省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定管理办法、服务规范与指南,指导第三方认定服务机构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认定服务。
--建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第三方认定服务机构。
依据陕西省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认定管理办法、服务规范与指南,认定建立一批第三方认定服务机构,培育专业人员,开展咨询、培训、认定等专业化服务。
依托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及两化融合专业平台,建设全省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服务平台。
--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和推广工作。
选择重点企业、重点地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
各市(区)要组织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工作,建立省市区域协同推广机制,全面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贯彻实施。
(二)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示范引领行动1.行动目标围绕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试验区两化深度融合。
西安-咸阳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实现创新突破,两化融合向战略应用迈进,宝鸡、榆林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加大集成提升,实现集成应用。
全面启动省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工作,创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
2.行动内容--继续深入推进西安-咸阳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
试验区围绕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型,重点支持在信息技术平台支撑下的协同研发、企业供应链与物流、服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应用,促进企业从加工制造型向研发服务型生产方式转变;推进信息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型服务型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支持信息容灾备份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服务外包、能效管理、信息服务、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快试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建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总部经济、现代物流、装备维修、循环经济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试验区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推进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管、智慧社区建设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
--加快推进宝鸡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
围绕汽车、数控机床、专用装备、电子器件四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支持试验区以区域信息化公共服务中心为基础,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协作平台、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企业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企业资本创新服务平台,促进试验区产业协同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装备来改造陕汽、宝钛、宝石机等重点企业。
推进以核心企业为龙头,建设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与物流系统,实现一体化供应链精细管理。
推进“四个转型”(从传统制造转向先进制造、从生产制造转向服务制造、从“粗放”制造转向“绿色”制造、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益管理),建成“三个平台”(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工业园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四个提升”(生产自动化、产品附加值、安全清洁生产、电子商务营销水平)。
--推进榆林省级能源重化工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
推进智慧油田、智慧矿山建设;推进煤电、煤化、油化、盐化四大产业链的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提升全产业竞争力。
大力支持信息技术在清洁生产、能效管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的应用,打造智慧型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榆林乃至陕北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推进省级、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
按照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要求,各市(区)编制本区域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由省工信厅评审、确定一批省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共同努力打造成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
(三)工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行动1.行动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开发、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深度应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实现“陕西配套”、“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陕西服务”转变,着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
2.行动内容--促进能源资源化工产业做强做大。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实施智慧油田、智慧矿山建设,延长化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资源深度转化和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延安、榆林能源化工园区及基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一流的煤油气盐综合循环示范基地。
--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配件、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推进数字化协同研发,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成套设备;推广CAX系统在产品设计、制造、试验过程中的应用,建立以PLM为核心的产品协同设计制造体系;推进ERP、MES、DNC、DCS等在企业中的应用,促进企业由加工生产型向集成服务型的制造模式转变。
--重整振兴轻工、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
促进纺织行业生产工艺创新,改造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CAD/CAM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提高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和大规模定制产品的能力。
提升食品行业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及生产线的数字化控制水平,引入和应用原料检测、生产过程动态监测、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等先进的自动化装置和RFID标识技术,加强企业诚信体系、产品质量控制系统与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建设。
医药行业重点提升医疗器械的数字化水平,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药研发和试药系统,建设中成药自动化生产体系,提高医药企业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全面完善医药行业统计、监测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