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免疫调节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免疫器官主要有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
2.免疫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其中一小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进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淋巴细胞。
因为胸腺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T”,所以把这一类细胞称为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
另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淋巴细胞。
因为骨髓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B”,所以把这一类细胞称为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
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T细胞和B细胞,大部分都很快死亡,只有一小部分随血液转移到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部位,并随血液和淋巴在体内流动。
当T细胞或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能够增殖分化成具有免疫效应的细胞——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进而发挥免疫作用。
3.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还能释放出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等。
淋巴因子大多是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的。
例如,白细胞介素—2 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并且增加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有关的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虽然始终处于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由于人体免疫防线的存在,一般情况下,人体能够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人体的免疫防线有三道,分别执行不同的免疫功能。
主要组成获得免疫类型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先天具有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先天具有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在和病原体的斗争中获得特异性免疫2.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知识点三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有关抗原和抗体(1)抗原⎩⎪⎪⎨⎪⎪⎧概念: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花粉、癌变细胞等特点⎩⎪⎨⎪⎧ 具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包括细菌、病毒、花粉、癌变细胞等具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通常大于10 000具特异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 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抗体⎩⎪⎨⎪⎧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本质:球蛋白分布:主要在血清中,其次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机能: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两者的关系 ①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比如产生抗体或效应T 细胞,能和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②抗原可以来自体外,也可来自体内(如癌细胞,损伤、衰老的细胞等)。
抗原最重要的特点是特异性,即能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 细胞并与之特异性结合。
③任何抗原都必须经抗体的作用才能最终被消灭。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两者共同构成特异性免疫主体。
各自的作用独特,但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是抗原,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是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
两者都具有三个连续阶段,具体过程如下:3.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初次免疫是指抗原第一次侵入时,B细胞(或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由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作出的应答反应。
二次免疫是指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由记忆细胞作出的更快、更强的应答反应,即很快产生新的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大量抗体来消灭抗原。
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为患之前将其消灭。
所以,一般情况下成人比幼儿患传染病机率低。
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如下表)免疫类型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概念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抗原被相应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作用过程都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递的识别阶段;反应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关系体液免疫能利用抗体消灭异物,但病毒和其他蛋白质颗粒5.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神经—体液的调节,对免疫系统起着促进或抑制作用。
例如,胸腺激素是T细胞成熟分化不可缺少的因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对免疫有明显的影响。
垂体能通过生长激素的作用促进免疫系统的增生,促进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而增强免疫反应;垂体还能通过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来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与T细胞、B细胞的活性,使免疫反应减弱。
此外,人的精神状态,如过度兴奋或抑制等对免疫反应均有影响。
实验证明,周围神经的活动对抗体的调节和吞噬作用也有影响,如有人发现针刺足三里(穴位名)可以促进吞噬作用。
知识点四免疫的两重性及分类免疫反应具有两重性,它可以对人体产生有利或有害两种结果。
根据免疫反应的不同结果,可以将免疫反应分为正常免疫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两类。
(1)正常免疫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能对非己的抗原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以排斥异物,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例如,机体通过正常免疫反应抵御病原体的感染,清除变异细胞,抑制肿瘤的发生或转移等。
(2)异常免疫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免疫反应过强或过弱,对自身造成损伤。
例如,免疫反应过强时,常会发生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以及因某些原因不能识别自我而造成的自身免疫病;免疫反应过弱时,常常发生反复感染、免疫缺陷症,或因免疫监视功能差而容易发生肿瘤,这被认为是老年人肿瘤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免疫功能失调有免疫功能过强和过弱两类,免疫功能过强则引发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弱则分为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统称免疫缺陷病。
知识点五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1.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
(2)过敏反应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②过敏原:能导致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如青霉素、花粉、牛奶、海鲜等。
③过敏反应的过程④过敏反应的特点a.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b.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⑤由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和由抗原引起产生的抗体的比较如下性质分布反应时机反应结果过敏反应中的抗体球蛋白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以及某些血细胞表面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球蛋白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就发生免疫反应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1)概念: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
(2)发病机理: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
人体感染HIV后,经过2~10年的潜伏期,可发展成艾滋病。
艾滋病患者一般在两年内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4)预防的主要措施①洁身自爱,不与配偶以外的第三者发生性关系;②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③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④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经过严格消毒;⑤需要输入血液制品,必须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知识点六免疫学的应用1.免疫预防免疫预防是指通过预防接种,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人的免疫力的措施,如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免疫预防是使人类免受某些传染病折磨的有效措施,但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
因为接种疫苗是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会发生变异,这些传染病的机理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或者还没有研制出针对这些疾病的疫苗。
2.免疫治疗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或某些药物等,调整病人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抗原检测根据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4.器官移植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做器官移植。
(1)面临的免疫学问题:免疫排斥反应(2)解决的途径①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
②选用与受体组织相溶性抗原(HLA)比较接近的供体器官。
【例1】T细胞和B细胞存在位置表达最完整的是()①淋巴结②脾③扁桃体④血液⑤淋巴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答案 A解析淋巴结、脾和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因此A项最全面。
【例2】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答案 D解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其物质基础是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其特点是作用范围广,作出反应快;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系统构成的第三道防线,其特点是作出反应慢、针对性强。
【例3】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原只有突破前两道防线,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B.抗原能与抗体或浆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C.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答案 D解析有的抗原需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有的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而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抗原与特异性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体现了免疫的特异性。
机体有时在免疫时会把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误认为抗原引起免疫疾病。
【例4】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C.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灭抗原D.记忆T细胞再次接受同一种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答案 C解析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可使靶细胞裂解,将抗原释放出来,然后与体液中的抗体结合,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彻底消灭,而非直接杀灭抗原,所以C项错误。
【例5】下列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B.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C.有免疫反应的是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D.效应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答案 D解析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等中枢免疫器官分化并发育成熟,然后转移到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等场所定居,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