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课题名称从野外净水到生活中的应用课型实验课实践活动课□课时共( 1)课时完成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从纯水、自然水和生活用水的不同引出课题——水的净化,将认识水的角度从社会转入化学学科。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分离混合物的一些化学实验操作方法等概念,知识在相互穿插中有序呈现,学生对水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步清晰,其中过滤是初中化学重要实验的技能,也是本课的重点。
从学生未来的发展出发,努力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授课时关注科技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学生知道自然水是混合物,不能直接饮用。
但不太清楚水中有可溶性杂质;对于饮用水的来源有一定了解,知道生活用水来自自来水厂,但不了解自来水厂的具体生产过程;见过生活中的过滤和吸附实例,但是不知道具体原理和操作,虽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的了解尚属于启蒙阶段。
本节课设计增加野外求生的环节发现净水方法,由于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处于兴奋和好奇的状态。
三、学习目标确定通过学生对野外净水方法的学习,认识到过滤和吸附这两种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过滤环节,体会过滤把微粒孔径(直径)不同的粒子分开。
通过小组实验,体会实验室过滤操作的基本要点。
了解自来水生产流程,体会化学应用于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学习重点难点初步学会用过滤、吸附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五、学习评价设计观察学生实验效果,在这个操作中有的组出现滤液浑浊现象,通过小组努力分析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一:野外生存大课堂—荒野中净化水教师活动 1【引入】图片(地震时用浑浊的水煮面)学生活动 1讨论有哪些方法【提问】如果突发情况发生,没有干净饮用水,你应该如何处理?【展示】展示水槽中的污水,这是老师带来学生小组观察学生回答的一水槽污水,你们的托盘里有这些污水的小样,同学们请仔细观察,都看到了什么?【总结】依据学生回答总结:树叶泥沙等不聆听、思考溶于水是不溶性杂质颜色、味道等能溶于水中的是可溶性杂质,还有微生物【提问】如何将这杯污水净化为可饮用的水呢?我们请贝尔来教我们一些野外净水的方法。
【视频】贝尔野外求生净水的视频【提问】 1、视频中都提到了哪些野外净水的方法?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过滤、吸附学生凭自己印象回答2、什么是过滤?【图片】展示生活中过滤的实例过滤就像是筛子,把微粒孔径(直径)不同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到生活中的应用,逐步理解过滤中孔径的问题学生思考:拿衣服等布过滤的粒子分开?【演示实验】教师展示漏勺,很直观的让学生分析孔径大小问题在过滤中的应用。
的可以捞出来,小的不可以回答:用更小孔径的材料学生代表在前面演示用漏斗捞树叶和大的不可溶性杂质,边演示边分析聆听并思考【提问】那捞不出来的可溶性杂质怎么办呢?【演示实验】用纱布过滤上述污水,与前面烧杯中污水进行对比观察。
不可以,需要烧开煮沸杀菌。
【讲述】如果在野外还可以利用天然材质比如石头和沙子等材料自制净水器,介绍自制净水器。
讨论有哪些方法【演示实验】利用自制净水器模型过滤上述烧杯中污水,并与前面烧杯再次对比。
【提问】利用自制的过滤器过滤泥水,这样制取的水可以喝吗?活动意图说明:贝尔教学获得过滤、吸附净水方野外生存大课堂—荒野模拟野外净水通过实验体会过滤原理中净化水自制净水器感受野外净水通过对学生荒野求生的兴趣,引发对水的净化的兴趣,从而找到过滤孔径问题和吸附原理。
模拟野外净水和感受自制净水器可以,增强学生对过滤操作认识。
从兴趣中增强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活动二:实验室中净水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展示】向同学们展示通过层层过滤后得到学生描述前后对比,并指出还是很脏的水找到更小孔径的材料进行过滤【提问】还是很浑浊,那怎么办呢?引出实验室过滤方法,介绍滤纸(现在用的是普通滤纸,孔径较大,如果有需要,还可以找更精密的滤纸把更小的颗粒区分开)【讲解】过滤操作需要的仪器学生根据讲解重复操作要点【学生分组实验】分小组进行过滤实验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肯定学生操作正确之处并找到不足之处。
预设一、四个小组全部成功并操作无失误预设二、四个小组由学生出现滤液浑浊现像,让学生现场剖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聆听并思考小组内重复过滤操作要点实际上课时预设二,由学生找出原因,(滤纸破损,滤液高于漏斗边缘、漏斗被污染)学生观察【展示】学生过滤操作后的滤液,并与之前烧杯中液体进行对比。
贝尔在荒野中除了教我们用麦秸秆过滤,还有净水的方法木炭吸附【图片】展示木炭图片了解木炭、活性炭等结构,举一反三的了解疏松多孔因为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细小的结构可以吸附杂质不溶性或者可溶性杂质被吸附。
在现实生活中活性炭吸附应用更为广泛。
【图片】展示活性炭及显微镜下活性炭多孔图片【介绍活性炭】活性炭表面及内部孔径的比面积之和越大,观察有颜色的滤液,经过活性炭吸附,变成无色透明说明活性炭吸附能力越强。
一克活性炭的比的水,学生十分震惊。
表面积之和约为三个足球场那么大。
【图片】展示活性炭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介绍活性炭吸附是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回收学生过滤后的滤液,在自制活性炭净水的容器里进行吸附活动意图说明实验室过滤学习过滤操作操作讲解实验中净水小组合作实体会过滤操作要点,分验析滤液有杂质原因学习实验室过滤操作并小组合作进行过滤操作实验,在实验中遇到问题(1、滤纸破损 2 、滤液浑浊 3 、倾倒速度快)小组成员分析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在这个操作中有的组出现滤液浑浊现象,通过小组努力分析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
了解吸附原理,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吸附作用,颜色突然被吸附没了,学生很震撼,增强学习化学的乐趣。
活动三:净水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自来水厂的净化教的活动 3学的活动 3我们在野外求生大课堂和实验室中学会了学生观看视频,带着问题和所学方法在自来水厂找到净水的方法,那能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答案。
呢?【视频】自来水厂净水流程展示自来水厂净水流程图,分析其中用到了哪些净水的方法。
【总结】同学们,我们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和造福于生活,你们今天既学会了野外净水的方法,也了解了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的应用,相信对你们来说有很大帮助的。
活动意图说明实际生活中净水方法的应用介绍净化方法——吸附自来水厂净水感受吸附现象从自来水厂流程中,找到本节课所学方法的身影,体会知识应用于生活自来水厂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可以用我们学到的简单净水方法,可以变成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
七、板书设计从野外净水到生活中的应用过滤活性炭吸附八、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家庭作业:自制净水装置用筷子和瓶子练习引流操作九、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白板和 ppt十、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特点一、贴近生活,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课时本着从学生身边的认识的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引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教学情境。
选用了地震时水资源不足引出荒野中如何净水,继而引出贝尔荒野求生中水的水的净化视频,让学生知道有麦秸秆过滤和木炭吸附,继而引出本节课所学的净水方法过滤和吸附。
二、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在教学各环节都选择以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发现学生比我们想像的懂得更多,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积极发言,使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给学生展示自制净水器模型,经学生提出方法得以实践,让学生获得课堂满足感。
三、应用对比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在引入净水方法时,有学生从视频中发现净水方法,并在情境中想出如何净水的操作,从漏勺——纱布——滤纸,层层过滤,并观察现象,学生理解了过滤的原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展示了一些生活中过滤的实例,更加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在讲解完实验室过滤操作要点后,然后放手给学生先自己尝试过滤的操作方法。
学生的热情被点燃,积极主动的动手实验。
第一次实验后,我也不急于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而是由学生来自我了现在动手实验是遇到的问题?实验结果怎样?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滤液浑浊的原因,进而巩固知识。
四、小组合作,互动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互相讨论,并可以指出其他同学操作问题序偶在,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
五、设计环节有新意环节层层深入,最后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化学知识是可以用在生活中的。
打破应用到生活中的化学就很难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更爱化学,更爱学习化学,更爱想所学知识跟生活有什么关系。
改进之处:因为时间问题,没有涉及野外蒸馏,继而引出蒸馏这种更纯净的净水方法比较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