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高考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高考文言文的一词多义高考文言文的一词多义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语境,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

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上下文 )的意思。

要力戒孤立、片面。

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

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上下文确定词的正确含义。

①本义。

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

(朝令夕改)②引申义。

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深山”--道理很深(深刻、深奥);友谊很深(深厚,深刻);夜深人静(时间久);颜色太深(浓、重)③比喻义。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

如:爪牙,比喻武臣(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乱扣帽子”(坏名义或罪名) 冻结资金(阻止流动或变动)④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a:连锁式。

寒:冷--寒冷季节--缺乏冬衣而受冻--贫寒--恐惧、害怕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大渡桥横铁索寒b:辐射式。

节:竹节--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一节复一节,千枝破万叶盘根错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单于壮其节钿头银篦击节碎例1:“引”,①会意字,由一弓一箭组成,本义是“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②“拉开弓”引申为“拉”,“左右或引相如去”③“拉”引申为“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⑤“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田单列传》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则”《北史周武帝纪》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⑨“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⑩“退却”,“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例2: “一”①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

(数目,自然数的开始。

)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③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相同、一样)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例3: [卒](zú)1.名词①步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古代军对编制,一百人为卒,“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谋攻》)③差役,“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2.动词①死,“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②完毕,结束,成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3.副词①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②(cù)同“猝”,突然,仓促,“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检测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①(答应)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②(赞许、赞同)③高可二黍许《核舟记》③(表约数)④曳屋许许声《口技》④(拟声词)⑤吾头颅如许。

⑤(这样)⑥一生长恨奈何许。

⑥(语气词)高考文言文的真题和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共18分)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

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居秦。

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这篇文章肯定是没有学过的,但是,我们看完之后,文中的某些字词在书本上是多次出现的。

来看下面的题干内容。

大家可以边做题做回想这些知识点在那些文章里出现过。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

后文解狐、午、腹(tūn),均为人名。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至公也【课本《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中“至”是“极、最”、《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中的“至”是“至于”、《六国论》“秦师又至”中“至”是“到”等】a.到达b.极、最c.至于d.导致②忍所私以行大义【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a.忍耐b.容忍c.对••狠心d.抑制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a.其谁可而为之b.午非子之子邪君知其难也【出自《烛之武退秦师》】今者有小人之言【出自《鸿门宴》】c.而遂杀之d.伤人者刑后遂无问津者【出自《桃花源记》】同予者何人【出自《爱莲说》】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分析见后面的答案】a.不与其子而授舜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12.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13.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

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4分)①晋平公②祁黄羊③腹(黄享)14.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

(3分)①平公曰:“善。

”②国人称善焉。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5题。

(共6分)【出自课本第一册第六单元】《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

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

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5分)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了这些篇目:《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鸿门宴》、《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师说》、《阿房宫赋》、《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六国论》、《滕王阁序》、《赤壁赋》、《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项脊轩志》等。

那么我相信,今年的考题是难不住你的。

高考的文言文常识字:1.古今字2.通假字3.异体字词:1.实词2.虚词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3.古今异义词(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4.一词多义5.固定搭配所以…者、所+动词(…的原因)动词+者(…的人)6.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意动作状语(2)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意动(4)数词活用为动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临时可活用为动词)例:六王毕,四海一; 统礼仪,一制度;句:1.判断句:“…者,…也”、“…,…也”、“…者,…”、“…,…”、2.否定句:“非”3.省略句:4.被动句:“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5.倒装句:(1)主谓倒装(2)状语后置“于”(3)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宾语前置a: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何操。

b: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未之有也。

c: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宾语要前置6.固定句式“如……何? “不亦……乎”“何其……””“孰与”“以……为”“是故”、“是以”“不亦……乎”“得无……乎”“与其……孰若……”“宁……无”。

【答案详解】9. (1)【答案】b【解析】此句是对舜不让位给自己的儿子而让位给禹这一行为的评价,因此“至公也”是评价尧舜大公无私,应当是“极其公正”的意思,故选b。

几个选项都是“至”的常用义,可能会混淆,需要注意。

(2)【答案】c【解析】此句是评价腹(黄享)不徇私枉法而杀其子的行为。

“私”解释为“偏爱”,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而“所私”恰是我们经常讲的“所字结构”。

10.【答案】a【解析】考查常用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比较简单。

a项“其”分别解释为“那么”和“它的”,意思显然不同,选a。

b项“之”均为“的”之意。

c项“遂”解释为“就”,表示承接。

d项都是“……的人”之意。

11.【答案】b 【君问可:应该翻译为:您问的是什么人适合这个位置】12.【答案】日月没有为自己偏爱的而发光发热,四季没有为自己偏爱的而变化运转。

一切都发扬公平的道德,万物才能够得以正常发展。

【考查的是课堂常讲的“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13.【答案】【考查的是文本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1)从善如流(纳谏如流)、选贤任能(2)大公无私、秉公任直(3)守正不阿、不徇私情14.【答案】【考查的是省略句以及代词的指代作用】(1)此指平公同意祁黄羊的推荐,“善”指向的是祁黄羊的建议,即推举午担任“国之尉”。

(2)百姓对南阳令的人选很满意,“善”指向的是任用南阳令解狐。

(3)此处孔子赞许祁黄羊的公正,因此“善”指向“祁黄羊之论”,指其行为不偏私、不避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