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式教学摘要:小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奠基阶段,能否积极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教育理念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更加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互助,在一个民主而平等的课堂人际关系下促进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式探究教学。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小组合作式教学;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小学英语是英语教学中的特殊阶段,所以它的教学既不等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也不等同于初高中英语学科的教学。
小学英语学习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所学内容的现实应用,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对话交际的能力。
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爱上英语学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教会学生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发展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培养他们的小组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英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实践等教学理念,采用活动式小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模仿、会话表演、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在这些小组活动中让学生相互合作,自主学习,让他们沉浸在英语语言氛围中,轻松的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爱上英语。
一、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全国各地小学英语课堂已经开始大量应用小组合作式教学,然而,大部分教师对于小组合作教学理解不深入,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以深圳宝安区某小学为研究点,将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小组构建不合理在当今小学英语课堂中,使用最多的小组划分模式有两种:按座位划分的小组和学生自主选择的小组划分。
使用小组合作教学的老师一般都会意识到小组划分的重要性,但经过笔者对实习学校小学五六年级英语教师的访谈,发现他们都存在着一些偏见:大部分英语老师认为班主任划分座位时一定已经考虑过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状况,因此,简单的按座位划分小组既合理又方便。
但是,他们并未考虑到自己英语课堂的个体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他的英语不一定是强项,或者有的性格比较闭塞的小孩,在英语上却很有自信,敢于用英语大胆的表达自己。
一些想要追求学生自主意愿的开放型英语教师认为小组划分应该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合作的搭档和同伴认为这样的小组划分是最合理的。
但是,在小组成员选择时,他们并未教给学生选择合作对象的方法和原则,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平时一起玩乐的对象而选择小组合作对象,这样的小组划分不仅不会达到民主的目的,也不是真正的让学生做主,反而是放任了学生的贪玩天性,合作效率大打折扣。
2.小组教学使用频率不当在笔者实习的小学,一个班级一周的英语教学分四个课时,大部分英语老师都会用两个课时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比如第一课时的warming up(period 1)部分,让学生张开嘴动起脑积极合作,参与到课堂中来。
再如第三课时,对于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和理解部分,老师都会让学生分成小组,互助合作,积极探讨,排练表演。
其实这样的教学频率是不妥当的,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的也并非是小组合作探讨,孩子也没有过多的课下时间进行自主研究。
于是,本来很有效的小组合作教学变成了两人一组读对话,或者四人一组读对话,背课文等等。
这样的合作并非新课标提出的小组合作教学,也达不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3.小组合作方式单一,任务问题设置简单小学英语老师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往往思维局限,操作不够大胆,思维不够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让两个同伴一起表演课文对话,四人一组为一个简单不需要探究的问题花费时间进行探讨,或者几人一组做一个简单的操练小游戏等等这些合作方式简单、任务设置没有探究性的问题,都不是所谓的小组合作式教学,也没办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
4.小组合作课堂组织管理混乱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课堂的组织和管理。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学生听。
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听老师的讲述。
教师和学生关系也是学生惧怕教师,老师具有权威性。
因此,传统英语课堂很容易操控和管理。
然而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生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互学互评,因此课堂操控很容易出现杂乱无章,学生乱成一锅粥的情形。
5.合作评价缺失小学生还未成长成熟,他们特别在乎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看重长辈对他们的看法,因此,小学生无论做任何事都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和赞扬。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评价。
传统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当时,老师可以当场给予简单的回应:perfect!you are so clever!这些评价可以瞬间点燃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他们便会更加认真听讲,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提问。
然而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评价往往不能及时地给出,必须在小组展示完后,或者部分教师会出现评价缺失的情况。
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只顾着自己小组内的任务,不愿意聆听其他小组的探讨成果,或者小组内部成员合作起来也比较怠慢,想要把任务全部丢给学习好的成员,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二、提高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式教学效果的对策通过对实习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仍然深受学生喜爱,95%的学生都倾向于老师在英语课堂中使用小组合作教学,他们也更愿意参与到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他们会自主学习,通过和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可以得到理想的成果,尝到成功的喜悦,发现自我价值。
因此,只要英语教师教学得当,小组合作式教学还是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也可以使学生能更自觉、更主动、更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下面是笔者通过探究,得出的几点提高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式教学效果的对策。
1.科学的小组划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合理的小组划分应该为六人左右,这样分布到学生个人的任务量,以及学生的合作方式,分工沟通都会是最佳的。
老师在划分小组时可以先调查学生愿意承担的小组职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先自主提交自己想要在小组中承担的职责,英语教师再根据学生提交的意愿表,把学生均匀分布在各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人想要当leader,每个小组都有人喜欢统计整理,每个小组都有人喜欢做调查和研究,每个小组都有人敢于发言和表现。
通过这样的小组划分,每个小组成员都找到了互补的合作伙伴,这样可以激起他们的学习乐趣,让他们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同时,同伴还可以看到他们最优秀的一面,给他们平台展示自己,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划分完小组,在每节英语课前,教师让学生自行按英语小组坐好位置,老师上课布置任何任务进行任何活动时,既很好操作,又很好管理。
2.丰富的小组合作形式面对单一的小组合作形式,时间一久,小学生便会失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和积极性,在小组合作中不乐于参与,不主动思考,不积极表现等等。
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小组合作形式和小组任务设置上一定要不断创新,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出发,结合课堂知识点,设置更多更丰富的小组合作形式。
如,小组合作表演,小组团员PK赛,小组互帮互补团,小组调查小分队,小组收工制作,小组创新idea比拼等等。
同时,除了课上的小组活动,教师更应该把小组活动延续到课堂之外,鼓励小组成员在课下进行更多的合作,让小组成员无论在任何场合都把彼此看成一个组织和团体,随时随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在小组合作式教学的课堂中,管理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帮助自己管理课堂:明确合作任务,责任到人。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找到负责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学会承担责任,这样也可以让每个学生手头都有任务,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老师也便好管理了。
控制好讨论探究的活动时间。
给学生足够但紧凑的时间,让学生在快节奏中努力完成任务,没有多余时间捣乱。
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要逐个小组不断的检查和监督,确保学生都在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而非闲聊乱侃。
4.注重评价有力的评价也属于课堂管理的一部分,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对比,也要注重小组成员内部的评价。
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老师可以在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探究成果时,让其他小组停下手头的任务,认真参与,让学生对其他小组的表现给予可以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教师在每个小组展示后,做出相应的补充评价,每次小组合作完老师综合评估,都要评出本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优秀小组,累计多次,老师给予第一名的小组以奖励,并清零统计,开始重新一轮的累计评价。
对于小组内部的评价,教师可以让小组长统计出他们每次票选的表现最优的成员,同时,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结束时点名提出这次活动中表现很好的几个个人,通过这样的成员内部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就会更有竞争意识,确保了每个学生可以有效地参加到小组活动中去。
三、结语小组合作式探究教学是最适合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因为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可以以集体思维促进个体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智力、情感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越来越受到小学英语教师的推崇。
小学英语教师要在实践应用中对于小组合作教学多总结,多反思,多创新,及时发现合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总结出利于自己学生的解决方案,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英语课堂,爱上学习英语,并养成自主学习,合作互助的学习好习惯。
参考文献:[1]王电建,赖红玲.小学英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吴本虎.英语学习策略——英语教师发展丛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