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和管理实践的积累,企业战略理论的演进是一个不断反映、适应和互动发展的过程。
本文按照纵向发展的脉络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进行了梳理,对主要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概括和评述。
关键词:企业;战略;理论;演进Abstract:Followingwiththechangeofthecorpo-rateenvironmentandtheaccumulationofmanagementpractice,theevolvementofthecorporatestrategytheoryisakindofcoursewithcontinualreflection,adaptation,interactionanddevelopment.Thisarticletakesupalongitudinalviewonthecourseofthee-volvementofcorporatestrategytheoryandbrieflyre-viewsontherepresentativescholarsandtherepresen-tativeopinionforthosepredominanttheoryschools.Keywords:corporate;strategy;theory;evolvement组织-环境-战略的关系,历来是管理学家尤其是研究战略管理的学者们讨论的中心问题。
历史地看,伴随组织环境的变化,战略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适应的过程。
一、战略思想的孕育期最早的战略管理思想要追溯到20世纪初,法约尔(Fayor)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为六大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并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
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被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称之为企业战略的第一种观点。
1938年,巴纳德(Barnard)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分离出来,从影响企业经营目的的各种因素中产生了战略因素的构想,并提出组织要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这些隐含的战略管理观点对探索企业经营战略的含义做出了特有的贡献,有关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的基础。
被迈克尔・波特称之为企业战略的第二种观点。
可以说,自20世纪30年代末期至50年代后半期是组织战略研究的孕育期。
二、经典战略理论阶段战略管理的三部开创性著作是:1962年钱德勒(A.D.Chan-dler)的《战略与结构》,1965年安索夫(H.I.Ansoff)的《公司战略》,1965年安德鲁斯(K.R.Andrews)的《商业政策:原理与案例》。
1962年,钱德勒(Chandler)所著《战略与结构》一书的出版揭开现代战略管理研究的序幕。
钱德勒被认为环境—战略—组织理论的第一位研究专家。
在这本著作中,钱德勒深入研究了美国一百多家公司从1909年到1959年的发展情况,他认为,不同的组织形式是不同类型的增长方式的结果,并提出了著名的“结构追随战略”的论点。
他把组织战略划分为单一经营、主体经营、相关经营和不相关经营四种类型:单一的经营战略一般是与简单和职能化的组织结构相伴随;相关与不相关的经营战略是与多部门化的组织结构紧密相关;而在主体经营战略的企业中则不存在一致性的组织结构。
以安索夫(Ansoff)为杰出代表的计划学派把企业的经营活动看作是统一在战略指导下的相互关联的整体,通过目标、项目和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等。
在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中,安索夫首次提出“公司战略”这一概念,并将战略定义为“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去实现其目标和使命,包括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将要实施的方案”。
在研究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上,安索夫认为战略的四个构成要素是: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成长方向)、协同效应、竞争优势。
与战略四要素相对应,组织经营战略包括产品市场范围的划定、成长方向的确定、竞争优势的建立与协同效果的发挥。
安德鲁斯(Andrews)区分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他认为组织战略应该考虑四个要素,即市场机遇(mightdo)、公司能力(coulddo)、个人价值观和渴望(wantstodo)、社会责任(shoulddo)。
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
安德鲁斯认为,战略形成过程就是把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匹配的过程,这种匹配能够使企业内部的强项(Strength)和弱项(Weakness)与企业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相协调,战略就是实现四者的契合(fit),并由此建立了著名的SWOT战略分析模型。
20世纪60年代,安东尼(R.N.Anthony)、安索夫(H.I.Ansoff)和安德鲁斯(K.R.Andrews)的研究构成了战略思想的三安范式(Anthony-Ansoff-AndrewsParadigm)。
总体上,安索夫强调战略的计划,安德鲁斯强调战略的设计,但两者的核心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他们所主张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计划的思想和方法在战略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这部分是源于把二战中的计划经验成功应用到公司经营中,同时也是与20世纪50 ̄60年代的组织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特点相适应的。
但是,经典的战略理论也带有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于程序化和理性化,重视分析环境和适应环境,缺乏对组织竞争因素的分析,不注意竞争对手的考察等。
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适应学派的时代。
人们发现战略规划无法应对现实中普遍出现的环境巨变,战略家越来越把环境的□郑立明企业战略理论的演进概述(上海政法学院,上海201701)经济综述280特区经济SpecialZoneEconomy2008年6月不确定性作为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激烈的国际竞争与不确定性使战略研究引进了脚本分析,即假设各种不同的市场环境,从而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对策来应付这些变化,管理不确定性成了战略的关注焦点。
林德布罗姆的“摸着石头过河(MuddlingThrough)”、奎因的“逻辑渐进主义(LogicIncrementalism)、以及明茨伯格和沃特斯的“应急战略(EmergentStrategy)”都把战略看成是意外和事后的产物,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所采取应急对策的总结。
另外,吉尔斯研究了壳牌公司的经验,提出战略规划是一个学习的过程(Planningaslearning)的观点。
三、竞争战略理论阶段随着企业战略理论和经营实践的发展,战略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竞争方面。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直将竞争战略理沦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
关于竞争优势的来源,普遍认可的分类:一是竞争优势外在论,以波特(M.E.Porter)的行业结构学派为代表;二是竞争优势内在论,以Wernerfelt的资源学派和Prahalad&Hamel的能力学派为代表。
20世纪80年代,波特(M.E.Porter)通过对美国、欧洲与日本制造业的实践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
借鉴产业组织理论中经典的SCP模式,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重点研究了如何预测商业机会、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及如何在行业中实施定位以建立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研究内容涉及竞争的方向、竞争的对手、竞争的目标、竞争的方针及策略等。
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所在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位势。
因而,竞争战略的选择应基于两点:一是选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二是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
显然,波特的观点是坚持企业利润和竞争优势的外生性,尤其强调外在市场结构不完全性的决定作用。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首次将企业战略分析的重点从企业转向行业(产业),从产业和竞争的角度来审视企业的战略过程,这种产业结构分析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的全新视角,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产业结构和竞争者行为的理解。
此外,价值链分析、行业吸引力矩阵、五力模型等成为战略的制定和选择的极为有用的分析工具,三大基本竞争战略也为企业指明了获得优势的具体途径,具有良好的操作性,比早期的战略理论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波特的理论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企业作为最小分析单元,侧重于产业的特性、发展趋势及产业内外相关企业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
这种分析模式过多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过分突出了市场力的作用,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特质与能力,也没有把企业的成长变化考虑在内。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3C(Competition,Change,Cus-tomer)为特征的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这些都让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竞争无常规,没有万能灵丹,也没有所谓的通用战略,单独用外部环境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差异无法解释某些企业的优异表现,即使是处于相同的外部环境下,企业也表现出不同的业绩,波特的理论对此无法做出进一步解释。
于是一部分学者开始转向寻找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开始把眼光从外部市场环境转向内部环境,并认为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1990年,哈默尔(G..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能力》一文,首次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后来成为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战略管理论文。
在对世界优秀公司的经验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
公司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在于“管理层将公司范围内的技术和生产技能合并为使各业务可以迅速适应变化机会的能力”即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公司所有能力当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它通过向外辐射影响而左右和综合其他能力发挥的效果并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成败。
核心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它们应成为公司战略的焦点。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论文发表掀起了核心能力研究的热潮,标志着战略管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战略理论的视野开始从企业外部深入到企业内部。
能力学派强调组织内部的技能和集体学习以及对它们的管理技能,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
其实,资源学派的类似观点早在1984年由沃纳菲尔特(BirgerWernerfelt)发表的“公司资源基础论”一文就提出来了。
沃纳菲尔特首次从战略研究的角度发展了潘罗斯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