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精彩导入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精彩导入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积极提供学习的策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和教材成为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

教学方法上,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地位。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一、语文课堂导入的功能(一)激发学习兴趣的功能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主要原因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特殊的认识倾向,即发生了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之一,它会明显地提高人的活动效能。

由于学生饱尝欢乐,心情舒畅,当然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发展,使认识逐渐深化。

(二)促进智能发展的功能用附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刺激”作为课的起始,能增加学生欢乐之感的情绪体验,能鼓舞学生深化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

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一方面,从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智能的关系上看。

掌握知识、技能,并获得高学习效率,需要智能的较好发挥,而在发挥智能,掌握知识、技能,获得高学习效率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发展了原有的智能水平。

另一方面,从个性发展的过程上看。

智能与其他个性心理一样,也是通过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当一个人经常处在快乐——兴趣情绪下,不断发挥自己智能操作的潜力,使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优化,也会由量变到质变,促进智能水平的逐级提高。

另外,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和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提高积极性,为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承上启下拓展的功能如果课的起始就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能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程不断向高潮推进,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

(四)调剂学习情绪的功能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训练思维,热烈讨论等,不仅使教学民主化,而且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蔼。

心境处于愉快喜悦状态的学生,会排出师生间传统的紧张关系,消除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的“疑团”(例如:恐惧、畏惧、不敢接近、不敢质疑等),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尊重感、敬佩感。

(五)发挥美感的功能语文教学是一种美,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要真正展现语文内在的美。

通过多媒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很直观地为学生提供语文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学生美的心弦。

二、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一)针对性原则导入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其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

其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

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中学生多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入手等。

如果课堂教学导课时,教师的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讲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理,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胜地而留连忘返。

可见,具有针对性的导入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二)启发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系,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三)新颖性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然落空。

”一般说来,导入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

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在(四)趣味性原则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

”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五)简洁性原则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如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

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说着,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这只小壁虎是用水彩画成动画片的形象,不但不丑陋,而且显得很可爱。

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

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

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

教师这时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

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

学惊喜地说:哎呀,尾巴断了。

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这课书,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

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炼、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三、语文课堂导入的形式(一)开门见山导入法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

例如,揭示《草原》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

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二)设置悬念导入法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

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

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

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

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

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

于是,他就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

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枝箭。

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枝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

欲知诸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枝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箭》。

(三)比较旧知导入法也叫同中求异法。

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

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

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

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四)介绍作者导入法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五)联想导入法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

如讲《海底世界》之始用这样一段导语:“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色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群群海鸥。

然而说到海底,同学们了解的并不是很多。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会获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的了解。

”这样用人们对海面熟悉,而对海底较为鲜知的谈话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联想到大海,进而激发学生探知海底世界奥秘的兴趣。

(六)其他方法对答激发热情导入、利用课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歌曲绘画导入法等等,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有的形式相近,我们可以举一反三。

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新颖别致的艺术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

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一定要精练、灵活,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

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入艺术的作用。

精彩导入案例: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余映潮老师执教的《散步》导入:大家看一看大屏幕,一起读一下。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美文,一篇很美很精致的散文。

我们有三项阅读活动,读一下:理解文意,朗读活动,品味语言美文美教,名不虚传,由课堂导入就可见一斑。

余老师用形象优美的语言设计了一段饶有诗意的导入语,并让学生一起朗读出来,向学生展示了南方初春一幅幅迷人的画面。

“田野”“新绿”“菜花”“鱼塘”无不充满着春天的气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唤起了学生积极的联想。

而“相亲相爱一家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人与自然便和谐地融为一体。

这种“未品其曲,先动其情”的导入方式,一下子就紧紧攫住了学生的心,很快就进入到老师所营造的美妙、和谐、温暖的意境中。

二、恰当引用,先声夺人。

王崧舟老师的成名课《万里长城》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

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撼的古代建筑。

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