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件工程-第8章第1节图文模板

软件工程-第8章第1节图文模板


8.1 概 述
5. 优点 结构化方法一经问世,就显示出了它的以下几大优点: (1) 简单、实用。 (2) 适合于瀑布模型,易为开发者掌握。 (3) 成功率较高,据美国1000家公司统计,该方法的 成功率高达90.2%,名列第二,仅次于面向对象的方 法。
8.1 概 述
6. 存在问题 结构化方法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对于规模大的项目,特别复杂的应用不太适应。 (2) 难于解决软件重用的问题。 (3) 难于适应需求的变化。 (4) 难于彻底解决维护问题。
3) 结构化分析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DeMarco等人提出了SA方法。 该方法旨在减少分析活动中的错误,产生系统的逻 辑模型,其分析的对象是结构化的功能说明;它实 施的原则是面向数据流,基于功能分解,靠人工复 审测试进行验证。
8.1 概 述
3. 基本思想 结构化方法总的指导思想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它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抽象与分解。 4. 特点 结构化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 它是使用最早的开发方法,使用时间也最长。 (2) 它应用最广,特别适合于数据处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第8章 结构化方法
8.1 概 述
结构化方法是软件工程产生以后首先提出来的软 件开发方法,它也是一种实用的软件开发方法, 由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构 成。本章主要介绍结构化分析和结构化设计,结 构化程序设计见3.5.2小节。
8.1 概 述
1. 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指根据某种原理,使用一
定的工具,按照特定步骤工作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遵循的原理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使用的工 具有数据流图(DFD)、数据字典、判定表、判定 树和结构化语言等。
结构化方法是从分析、设计到实现都使 用结构化思想的软件开发方法,实际上它由三部
8.1 概 述
2. 发展历程 1) 结构化程序设计
首先出现的是SP,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由Dijkstra提出 的,旨在控制程序编制中的复杂性问题。SP被称为软件发展 中的第三个里程碑,Dijkstra提出“GOTO语句可以从高级语 言中取消”,1966年Bohm和Jacopini首次证明了只要三种控 制结构(顺序、选择、重复)就能表达用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 的流程图所能表达的任何程序逻辑。他们的工作为结构程序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资料搜集
8.1 概 述
2) 结构化设计 20世纪70年代中期L.L.Constantine和
E.Yourdon提出和倡导了结构化设计。在SP取得 重大成功的影响下,Yourdon等人把结构化和逐 步求精的思想由编码阶段应用推广到设计阶段, 后来又扩充到分析阶段,形成了包括SD和SA在内 的基于数据流的系统设计方法。SD的目标在于控 制系统体系结构一级的复杂性,实施原则是基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