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中国也逐渐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

虽然相比全球居领导地位的跨国公司,中国的跨国企业规模还较小,但是中国的跨国公司取得的成就也让人们感到惊叹。

为此,我们在该文中,我们通过分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以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地位与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1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概述1.1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的第一个阶段开始于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吸收海外直接投资。

这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第一个阶段。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第二个阶段是以出口为主,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为OEM代工生产。

OEM代工生产很好的结合了中国企业的低成本因素和国外公司的品牌优势。

从2001年,当时中国政府实行“走出去”的政策,鼓励中国企业向海外拓展,向海外直接投资。

从2002年开始,联想,海尔,华为和中兴等许多中国技术主导型的企业开始较为大手笔的向海外扩张。

Child和Rodrigues(2005)把这个阶段称之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

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3172.1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5万亿美元[1]。

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更多地来源于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从而降低成本的能力。

中国企业只有当能够以全球视角来审视并组织自己的企业时,才能够拥有真正的竞争力。

然而,这样的一种全球视角及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运作和组织需要的是海量的、复杂的“知识”及对其的管理。

就像身著昂贵西装并不能自然地被接受为贵族一样,中国企业需要的是更多的相关“知识”以陶塑自己的“气质”。

在迈向全球竞争的路途上,中国企业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起步。

下面的这篇文章就是对相应的离散个案当前的状况所作的一般性描述。

漫长的2年国内企业似乎是在弥漫着价格战的硝烟中,迎来了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

金山挑起“红色风暴”、长城创造“光屁股”PC,从IT市场的刀光剑影,到“万人所指”的中国电信被一拆为四,一年内电信资费两次下调;最让人揪心的是国内家电市场,“自杀性”的价格战从年初打到年尾,洋货国货,降声一遍,似乎正应了贺岁片《没完没了》的片名。

而最让人佩服的是,9家国内厂商决策上马“手机”,也要从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电信巨头的嘴里“虎口夺食”。

精彩场面,纷出不穷。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企业怎么了?这一切都是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而进行的预演吗?其实不尽然。

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众多国内企业采用价格战策略实际上仅仅是在争夺相对不多的国内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些企业,他们的目光则早已瞄向了国际市场,瞄准了跨国经营。

中国入世标志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质是:国际上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经济所提供的各种要素及机遇,同时,我国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为自己所提供的各种机遇和因素。

我国企业所能利用的国际经济为我们所提供的机遇与因素,不仅仅表现为我国企业对国际市场及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等因素的充分利用,而且也表现为对国际资本优势及国际产业优势的利用。

我国企业对国际资本优势及产业优势的利用,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必然产生两种趋势:资本与产业的整合,产业与产业的整合。

一、资本与产业的整合
所谓资本与产业的整合,就是指具有雄厚的货币资本实力的企业,利用自己在货币资本方面的优势,以全部收购的方式,或者以入主控股的方式,整合以生
产经营为中心的产业性企业,即整合主要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从而实现资本与产业的融合。

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两大类:一是资本经营,即通过买卖企业或者买卖资产,以及利用股票等金融工具的交易而实现增值的经营活动;另一类是生产经营,即通过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而实现增值的经营。

这两类经营活动都是企业正常的应有的经营活动。

这两类经营活动往往会以分工的形式统一于一个企业集团之中,例如,母公司的功能主要在于搞资本经营活动,而子公司则是偏重于生产经营活动。

但是,这两类经营活动在现实中更多地是相互分离地体现在不同的企业载体上。

例如,有的企业因为各种原因而拥有更多的货币资本,主要从事于资本经营活动,其特征表现为资本经营的优势;而有的企业则主要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生产某种产品或者服务,其特征表现为产业经营的优势。

正因为有的企业表现为资本的优势,而有的企业则表现为产业的优势,因而就出现了这两种优势有效组合的趋势:资本与产业的整合。

资本与产业整合的特征是:资本入主产业性企业后,主要是利用资本的优势而促进产业性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规模创新和市场扩张,从而提升产业性企业的档次,使产业性企业实现升级换代,但资本一般不自己去经营产业性企业,而是只追求资本的回报,因而即使在资本从产权上已完全控股产业性企业的条件下,资本也一般不派人担任产业性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而是只实施监督,因此,产业性企业的经营活动,基本上还是由从事于生产经营的职业经理人来完成。

也就是说,资本与产业的经营,是指资本利用产业性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势,为资本寻找回报的新增长点,而产业性企业则利用资本的资本优势,为自己再造更高的经营优势,提升自己的经营能力,因而资本与产业的整合,是一种优势互补的整合,是资本与产业实现了双赢。

资本与产业整合的条件是:第一,被整合的产业具有大的市场潜力,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无法进行高效运营,例如,有的因为资本不足而无法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更无法大规模进行市场拓展;又例如,有的是因为体制方面的原因而不具有活力,需要在国际资本的界入中升华自身的体制。

第二,被整合的产业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本基础,例如,有的被整合的产业原来已经具备优秀的经营人员梯队,或者是资本已经选择到了良好的经营团队,因而资本能够顺利地推动被整合产业的发展。

第三,资本具有极强的实力,具有整合产业的力量。

二、产业与产业的整合
所谓产业与产业的整合,是指国际上一些大的产业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产业升级,或者为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自觉地将一些加工制造业务向我国转移,与我国一些从事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合作;而我国的企业刚好需要这种合作,因为这种合作能够使我国企业利用国际上的大的产业集团的品牌优势及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使自己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降低自己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同时,我国也可以在与国际企业合作中使自己在加工制造方面的比较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产业与产业的整合,是一种优势互补性双赢组合。

产业与产业的整合,最适合于我国那些生产能力已明显过剩的企业。

我国有些产业的生产能力,明显地超出了我国市场的需求,出现了生产力过剩,而这些企业要靠自己走向国际市场,又有各方面的障碍,进入的成本太高,在这种条件下,我国这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就可以与国际上一些大的名牌企业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使我国过剩的生产能力的企业利用这些国际性大公司的品牌及营销
网络而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

外国的大的产业集团之所以愿意同我国的企业进行整合,是因为我国的企业在加工制造方面确实有比较优势,例如,劳动力比较便宜。

在发达国家,由于劳动者的休息时间远远大于我国,而工作时间又远远短于我国,因而在发达国家,同一台设备在同一时间生产的产品要远远少于我国。

但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比较便宜,产品的生产成本却又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也就是说,同样的设备,在发达国家可能赚的钱比较少,而在我国则能赚更多的钱。

正因为如此,所以发达国家的大的产业企业愿意同我国企业进行整合。

这种整合是一种互相发挥优势的整合。

因此,我国的生产力过剩的企业,例如家电企业,应该进行这种整合,成为国际大企业的加工基地。

在国际化的条件下,企业发展所遵循的应该是比较优势的原则,也就是在竞争中应强调自己的比较优势。

每个企业都强调了自身的比较优势,那么就会在国际分工中实现比较优势的相互结合,从而使国际资源得到充分的有效配置。

因此,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比较优势问题,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同国际上的企业的比较优势相结合。

我国一些企业利用自己在加工制造方面的比较优势同国际企业进行有效整合,虽然可能我国的企业丧失了自己的产品品牌,但是我国企业可以利用国际上名牌企业的品牌及销售网络等比较优势,使自己能够低成本地进入国际市场,这对提升自己的企业品位及档次,是极有意义的。

因此,在国际化条件下,我国企业确立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点及方法都必须要适应国际化的要求,立足于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