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毕业生就业论文(共5篇)

高职毕业生就业论文(共5篇)

高职毕业生就业论文(共5篇)第一篇: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一、提升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方法1、出台配套的政府政策。

首先政府职能部门要增强监管、调控,根据市场要求综合判断,对高校设置艺术类专业进行合理的审批,避免高校盲目设置专业、盲目招生;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应考虑提升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经费,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实训、教学设施更新快、成本高造成了教学成本相对较高,职能部门应加大教育经费上的投入,逐渐与本科学生教育经费持平,保证高职院校教学基础建设更加牢固;2、高职院校自身增强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首先,是在教学上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兼顾的的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灵活、开放、富有弹性的艺术类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构建符合艺术类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培养社会亟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其次,艺术教育应认真深入的去了解、研究市场,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大背景下,顺应市场要求,改变原有的以资源为导向的陈旧观念转变为新形势下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树立高职艺术教育人才观,一切服从市场的需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品牌”专业,形成特有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

再次,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对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提升学历层次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就业指导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最后在当前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加速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增强教育产品的市场化水准,增强顶岗实习环节(即2+1中的1)管理,提升实习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边顶岗实习,边完成毕业设计,边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

3、社会要根据自身的要求、愿望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定。

这里谈的社会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及其家长,另一方面是接受学生的企业。

首先学生和家长在入学前的专业选择上要理性,不能盲目跟风,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选择专业。

学生入学后要有计划地学好课内外课程,全面锻炼自己的能力,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综合素质欠缺,要具备走进工作岗位之前必要的职场知识以及基本的工作能力,包括表达、分析、沟通、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国际礼仪等就业能力。

毕业时要理性就业,及早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让自己的就业观念更开放、更多元,让个人艺术专长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其次接收毕业生的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和目的合理选材,避免给企业和个人双方面造成浪费。

二、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展望虽然高职艺术类毕业生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但因为特殊的教育、行业背景,和自身的发展定位,其前景应该是比较乐观的,关键是我们要抓住十八大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个良好机遇,把专业做优、做强;关键是要在抓住市场需求这个指挥棒,以实现良性就业为导向,在狠抓办学特色上下功夫。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知识经济、数字地球已经充斥了整个社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职业院校的艺术类教育作为一种年轻的专业模式,无论是从其社会的关注、政府的投入、院校的专业的发展还是经验的积累都还远远不够,很多方面还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扶持和支持,在依靠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持续探索、尝试,寻求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职业的艺术教育新路子来,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再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篇: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建议一、增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那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非常高的,要想让学生一毕业就能“零距离”上岗成为可能,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无疑是学校的生命线。

德国的制造业水平很高,关键是有一支水平很高的高技能人才。

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总数中,兼职教师要比专职教师多得多,且绝大多数来自企业。

如柏林应用科学大学,全校教师800余人,兼职教师却高达500余人;职业学院专职教师则更少,如在教师总数为1680余人的德国斯图加特职业学院,兼职教师则多达1600余人,而专职教师仅为80人1。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主体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不但能够从事课堂理论教学又具备相对应的实践经验,熟悉企业实践运作模式的教师。

因此,作者认为,增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

如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师型”队伍建设采取“内引外培,专兼合用”的办法,一是从企业引进企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在学校担任理论和实训教学。

二是选派优秀的管理人员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每年保证三个月的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技术改进、产品研发等,逐渐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

三是聘请企业的技能大师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短时期内可能引不进来,引进多了对学校也不经济、更不划算,那捷径就是从企业中聘请学历高、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做兼职教师。

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共同体”创新“校企共同体”的双主体办学模式是破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及毕业生就业的瓶颈。

企业办学基础上的校企共同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以共谋发展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相约建设的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相互促进的利益体,是“以学校为主体”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双主体”办学形式,其共同要素是资源共享、师资共建、课程共定、教学共管、利益共享、优势互补、文化共融、基地共建;其特征是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如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校企共同推进了如上“八个共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校企文化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师资构成一体化、办学实体的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构建了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开办了30个“订单培养班”,订单培养学生人数达1439人,其总人数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34.6%。

2008级毕业生就业率达99.17%,企业满意率达到96%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实践证明,这种“政府搭台、校企共融、互促共进”的校企共同体是促进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第三篇: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1就业市场信息不相匹配目前,社会当中举行的招聘活动,数量众多、层次复杂、信息凌乱。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时效性和群体性特点,各院校的学制和管理体制不同,造成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无序性的现象。

就业信息不顺畅及有些中介机构的不合规,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在真实度和可靠性方面出现了部分不良现象,造成了社会当中的人才服务机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无法相互融合。

2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建议2.1管理部门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法规支持管理部门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积极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出台一系列适合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良性运转的政策、法规,努力解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有的各种问题。

在政策上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朝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助推各市场打造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有效的沟通平台。

此外,相对应管理部门要出台对应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并采用法律、法规有效保护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权益,实现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配置,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就业。

只有功能完善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功能。

所以,管理部门要简政放权,将高职院校毕业生人事关系、户籍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业务,逐步下放到各个就业市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权限和功能。

管理部门还要增强对各个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管,确保各项服务合法、规范。

另外,还应积极协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的贯通,对于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到基层就业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要在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各种保险关系等方面提供保障。

2.2高职院校要办出自身特色2.2.1以专业特色来支撑就业市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低的核心就是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市场的需求。

高职院校应突出办学特色,瞄准社会需求,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参照基准来进行人才培养,行业发展到哪里,人才培养就延伸到哪里,岗位发展到哪里,专业就设置在哪里。

同时,结合自身院校特色,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培育优势专业,设置相关的专业或专业群,适应其技术要求和岗位需求,做到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此外,各个专业均应吸引行业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办出特色。

还要走校企合作之路,努力探索和实践“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来培养学生,把毕业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适合岗位的合格人才,从而来支撑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2.2.2增强多方合作来完善就业市场走校企合作发展之路,是高职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各高校应以“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为立足点,通过多方合作来建立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生产性教学基地等,通过吸纳行业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用人单位合作成立行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整合资源,实现共享,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度。

同时,还要多方合作来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开展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达到专业学习就是岗位锻炼,坐在教室里进行专业学习是学生,到实训基地就是技术工人,实现从学校到单位的有效对接。

把学校培养和岗位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岗位,就是一名合格的有用人才,用人单位到达就业市场,就能招聘到合适人才,达到学生、学校、单位“三赢”的局面。

2.2.3采用各种方式来挖掘市场潜力高职院校要建立用人单位资源信息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交流,增强调研,制订人才培养和供需合作方案,使双方交流呈常态化发展。

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深挖市场潜力,广开就业渠道,将学校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各个用人单位,主动及时地向用人单位推荐适用的毕业生。

另外,发挥校友会、职教集团、行业协会的作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向行业单位展示学校实力与特色,展现毕业生风采,吸引单位眼球,促进就业市场良性运转。

2.2.4增强校校合作来打造区域就业市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必须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要依托区域经济和行业优势,增强校校合作,增强校际联系,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来扩大就业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才能使就业市场更加趋于健康良性发展。

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宣传政策法规,发布就业信息,开设网上招聘功能和信息查询功能,为供需双方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