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兵进行曲》教学设计(聆听)一、教材分析《玩具兵进行曲》是德国作曲家耶塞尔创作的一首描写性标题音乐作品。
乐曲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玩具兵进行曲》这支曲子据说是作曲家回忆起小时侯做的一个甜蜜的梦,用梦境里的音乐写成。
二、教学目标感受《玩具兵进行曲》中玩具兵的音乐形象。
用加入身体律动的方式来体会和表现玩具兵不同的音乐形象。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身体律动来感知和表现玩具兵的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教学难点:聆听并记住音乐主题,分辨出玩具兵不同的音乐形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过渡语:同学们,在德国有一位作曲家,叫做耶赛尔,他是一位非常富有想象力的爷爷。
在他小的时候就做过一个和玩具有关的梦。
在梦中,他的玩具兵们一个个都活了,趁着小主人睡着的时候,偷偷地从玩具箱里溜出来了,他们敲着小军鼓,吹着小军号,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起游行呢!看!他们朝我们走过来了!老师已经准备好了小军号欢迎他们,你们的小军号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踏着整齐的步伐,吹起小军号,欢迎玩具兵的到来吧!(播放引子部分的音乐)。
聆听引子,带领学生做出吹小军号的动作,表现音乐。
(二)欣赏《玩具兵进行曲》1. 欣赏作品第一部分过渡语:玩具兵很有精神吧!现在他们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游行了!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游行时的音乐吧!(1)完整聆听第一段。
过渡语:同学们,第一段音乐已经听完了,你还记得玩具兵游行时的音乐吗?老师用钢琴弹给你们听一听。
(师演奏“游行”主题)。
(2)过渡语:请小朋友们用“嘣”这个字来唱一唱这段旋律吧!先慢速演唱一遍。
再加速演唱一遍。
(3)请你拿出手指,看着屏幕,和老师一起跟着小小玩具兵,来画一画这段旋律吧!(4)第三次聆听第一段,加入身体律动,表现玩具兵形象。
边做动作边听出玩具兵游行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过渡语:同学们,你们做得非常棒!让我们大家一起加入玩具兵的队伍,一起去游行吧!并用你的小耳朵仔细听听玩具兵游行时的音乐一共出现了几次?(老师带领学生加入动作来表现第一段音乐)。
2. 欣赏作品第二部分(1)聆听第二部分的音乐过渡语:小朋友们,你们做得真棒!玩具兵游行的音乐一共出现了四次。
下面的这段音乐中,请小朋友们仔细聆听,玩具兵们去了哪儿?他们都做了什么?听完后告诉老师。
学生给出不同答案。
(2)过渡语:小朋友们,你们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呢!下面请你和老师一起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现这段音乐中的玩具兵吧!再次聆听第二段音乐,加入身体律动。
3. 欣赏作品第三部分:过渡语:下面我们要听听这首作品中最后一段音乐了。
请小朋友们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最后一段音乐和我们之前听的哪段音乐最相似?问题二:这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1)第三部分音乐和第一部分玩具兵游行时的音乐最相似。
(2)在结尾的部分是不同的。
过渡语:这个时候,天已经快亮了,公鸡也打鸣了,小主人快要醒了,他翻了个身,把玩具兵们吓坏了,一个个慌慌地跑回玩具箱里。
小主人醒来后,发现玩具兵们正东倒西歪的躺在玩具箱里,原来刚才只是一个有趣的梦啊!(3)聆听尾声。
过渡语:让我们再来听一次结尾部分的音乐,你们能听出公鸡的声音和玩具兵逃跑的声音吗?(三)完整聆听过渡语:相信小朋友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完整聆听这首曲子了吧?让我们一起来听吧!聆听全曲,加入身体律动,表现音乐。
结语:小朋友们,今天大家和玩具兵们一起玩得很开心吧!有很多的作曲家都写过和玩具有关的音乐,请你回家后找一找,听一听。
小朋友们再见!教学反思:教材在此单元抓住了孩子们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以儿童大多钟爱玩具为主线,将“歌曲演唱”和“音乐欣赏”有机结合,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多元性与综合性。
此外,教材以孩子们喜欢和熟悉的玩具来贯穿全单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思想。
在本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以每个孩子的兴趣为最高宗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条主线贯穿全课。
自觉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1、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天真,又有很强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听、动、演、赏、创”使音乐感知隐隐成线,音乐能力环环相扣,音乐思维不断发展,音乐情感螺旋形上升。
在生动、活泼、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使音乐教育成为培养人、冶人、造就人的艺术。
2、在听赏《玩具兵进行曲》时,我引导孩子们创设一个“神秘的梦境”,把孩子们带入音乐的情境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而且在师生互动的游戏和活动中融洽了彼此间的关系,真正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动,还能让学生在趣味、开放的互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加深对乐曲的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3、本课还多处体现了鼓励探究学习、激发创新思维。
如在听赏乐曲时,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创编玩具走路的动作,以用来配合歌曲的演唱和体验乐曲的形象、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还有待进一步的培养和加强。
2、有些时候还忽略了一些音乐课上的“慢步者”,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参与的快乐,体会成功的喜悦。
《你的名字叫什么》教学设计(演唱课)一、教材分析《你的名字叫什么》是一首天真而富有童趣的创作歌曲,2/4拍,宫调式,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节奏规整,多为一音一字,词曲结合紧密,以亲切的询问名字的方式,自报,互相认识,作为友谊的开始。
这首歌作为起始课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自然的条件,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陌生感,使学生对音乐课和音乐老师多一份亲切感。
歌曲在课本上采用儿童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配上活泼的插图,使学生看起来亲切,缩短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教学目标1.用听唱法学会用亲切的声音演唱《你的名字叫什么》,感受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节奏。
2.能有节奏地大声报出自己的名字,能合着音乐拍打节奏。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听唱法学会用亲切的声音演唱《你的名字叫什么》,能边唱边表演。
能用节奏“xx x”和“xx”说名字,感受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节奏。
教学难点:感受节拍的韵律,并能合着音乐行走。
四、教学过程(一)儿歌导入过渡语:同学们,现在我们要开始愉快的音乐课程了。
首先祝贺你们成为一名小学生,在你们的小学生活中,你身边的同学将成为你的好伙伴,今天的音乐课,我们就来互相认识一下,通过音乐和你身边的同学成为好朋友吧!听老师读儿歌同学们,请你跟老师一起读一读,并想一想,在红色节奏的地方你该怎么读呢?聪明的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如果你的名字是三个字,就请你按照上面的节奏读;如果你的名字是两个字,就请你按照下面的节奏读。
我们再来一次,请把你的名字加进去,让你身边的同学认识你。
再次读儿歌,熟悉节奏。
(二)学习歌曲1.聆听歌曲过渡语:现在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请你边听边想一想,你应该在什么地方把你名字的节奏拍出来呢?播放唱相信你们都找到了,现在老师再播放一次歌曲,请你在恰当的地方边拍手边按节奏说出你的名字。
再次播放歌曲。
2.学习歌曲①分句学习过渡语:现在我们来把歌曲中其他的句子唱一唱。
老师唱一句,你唱一句。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和第二乐句。
活动:分乐句教授歌曲。
过渡语:现在我们来唱一唱最后一个句子。
过渡语:现在我们就可以完整的演唱歌曲了。
别忘了把拍节奏说名字加进去。
(三)表演歌曲过渡语: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小朋友的演唱。
播放歌曲表演视频。
过渡语:请你们跟着视频里的小朋友一起表演,去认识你什么更多的同学吧。
播放视频。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还认识了你身边的同学。
希望你能尽快的跟你的同学成为好朋友,一起愉快的度过小学时光。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播放音乐。
教学反思:本节课《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时候,前面的两句“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歌词学生很快就学会唱,但到了第三句“我叫×××(××)我叫×××(××)”时,学生就有点云里雾里了:起先,我直接让学生念×××(××)的节奏,一两遍后就把学生的带进去按节奏唱,如“我叫晓明(王欢)”,接着我通过请学生起来并用歌唱和学生对话的方式,试图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聆听和回答中逐步巩固歌曲,同时也让学生起来相互用歌声对话。
但问题出来了,在歌唱中只有个别学生能够有意识的按节奏报出自己的;唱到最后,学生竟把“你的名字叫什么”唱成“我的名字叫什么”。
以上的现象说明了我还没真正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音乐节奏,还没能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当中,要解决这一点,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的教学语言需要更仔细的去设计。
我会继续努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不断的和学生磨合,去寻找更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口哨与小狗》教学设计(聆听课)一、教材分析《口哨与小狗》又译为《吹口哨的少年与小狗》。
它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1870-1943)于1905年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
它描绘了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
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
欣赏这部作品,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品中欢快活泼的情绪,培养学生健康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乐曲,体会乐曲的情绪——欢快活泼。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口哨与小狗》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能在聆听音乐中辨别音乐形象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聆听《口哨与小狗》1. 初听乐曲《口哨与小狗》音频,感受乐曲情绪。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聆听一首乐曲?你从乐曲中都听到了什么声音?师:同学们听到了哪种动物的叫声?除了小狗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自由回答。
2. 复听乐曲《口哨与小狗》音频。
师:主人与小狗在做什么?他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3. 讨论乐曲情绪。
师:乐曲的情绪怎样?我们能体会到小主人怎样的心情?你如何表达歌曲中的情绪?(可以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打击乐器或提醒学生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
)(二)课堂小结在快乐的音乐声中我们的课程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小动物的歌曲,希望大家喜爱小动物。
教学反思:考虑到孩子刚入学,对学校的一切都很陌生,音乐课虽然孩子还比较喜欢,但是一味的唱歌,或者安静的聆听,孩子根本没办法坚持。
特别是欣赏课,孩子没有长时间的训练,形成不了好的聆听习惯,更别提以后的听赏了。
所以我特地花了一课时的时间,带孩子围绕《口哨与小狗》来认真的聆听。
首先,我请小朋友完整地聆听一遍《口哨与小狗》,提示:这里面有小狗的叫声,听到后请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