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扶还是不扶(材料作文素材)

扶还是不扶(材料作文素材)

........
试题试卷 老人讹扶人交警 “扶不扶”不该是道选择题
正月初五下午,交警一大队的民警孟庆跟两个民警像往常一样在路上巡逻,遇到一名老人倒地,他立刻拨打120,并慢慢将老人扶起来。

救护车到来之前,昏迷的老人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小伙子你怎么撞我?”令民警哭笑不得,幸亏民警执勤执法时随身携带执法记录仪,才得以还民警清白。

记者提醒广大市民,看到有人摔倒,扶是要扶,但一定要保留相关证据,不能让好人心凉啊。

(2月10日新华网)
生活就像演小品,老人晕倒在地,行人绕开避行,只是没有了郝建。

民警扶起老人,立刻引爆那枚“定时炸弹”——“你怎么撞我?”。

所幸,警察携带有执法记录仪,证明这是场误会。

不过,这也生动刻画出扶人的高风险性。

“扶不扶”正成为一道闹心的选择题。

从彭宇、万鑫,到前不久为己正名自杀的吴伟青,无一不给人锥心刺骨的错觉:扶人必被讹,老人易倒、良知难扶。

然而,如若不扶,自己良心上又愧疚不堪。

扶不扶,山东民警并没有纠结于此,他毅然扶起老人,也扶起了社会良知和传统美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起码的道德良知,所以“扶不扶”不该是道棘手的选择题。

扶,是人心所向;不扶,亦别有苦衷。

试想,如果不是民警,而是路人扶起老人,会不会演绎一场现实版的《扶不扶》?彭宇们的遭遇,也是扶人者忌惮的。

不是不愿扶,也不是扶不起,其实往往是不敢扶。

当助人为乐随时可能引发沦为肇事者的风险,谁还敢助人,更别说乐起来。

虽然“扶”是必须的,但也要让扶人者有保障、无顾虑。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国民的道德良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在道德建设的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良插曲,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个案,就给予全面否定、裹足不前。

我们都会老,也都会摔倒,既是围观者,也将是当事人。

我们都应集体反思,而非一味地回避、抱怨。

在道德良知上,“扶”应该是下意识行为,不应存在“扶不扶”的选择困境。

“法者,定分止争也。

”道德建设需要“提速”,更需要法律“给力”,搀扶起道德良知、搀扶起公平正义,让助人不再是“高风险作业”。

不断健全法律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严厉打击肇事者、追责讹人者,大力弘扬助人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

人倒了,该不该扶?这本就不是选择题,更不该闹心。

就如民警所言“人倒了,必须得扶!”没错,因为你扶起的不只是老人,还是人心和社会的道德良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