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及其对策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及其对策

一.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内涵、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团队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西方现代企业,后因企业员工以其产生了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而迅速扩展至教育、管理、经济和社会领域。

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1]因此,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指以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为目的,针对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或学术方向,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由若干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相互承担责任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正式群体[2]。

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研究方向、研究项目、研究平台、专业人员、信息资源和制度文化等。

科研创新团队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共同的学术目标,这是团队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团队成员的工作追求和行动方向。

二、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活动基本组织管理模式是课题(项目)制。

课题(项目)制是指按照公平竟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项目)为中心、以课题(项目)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研究、和管理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

在改革开放初期,课题(项目)制极大地激发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但是,由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利益约束、引导政策等方面的原因,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组织表现为分散化和小型化,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单一学科、单一部门的团队多,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少,大多是在原来的学科组或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团队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我国高校的学科组织虽然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等方面经历了多次变革,但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校院系的三级结构、二级管理模式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型大学中行政色彩极浓的科层结构模式;就学校而言,具体表现为:学术权力集中于行政系统,行政行为包办科技创新团的学术事务现象比较严重,使团队的学术权力没有多少生存和发挥的空间;具有参与决策及管理职能的学术权力过于虚弱,代表学术的广大教授和学者的发言权和参与管理权不够,导致行政负责。

人、学科带头人的主从关系错位即使为了共同的学术目标组成了科研创新团队,由于受到长期形成的习惯势力和思想意识壁垒的影响,他们也普遍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存在一定困难。

除了体制障碍之外,团队内部也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科研团队成立后,
有些高校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团队支持和服务体系,团队内部管理滞后、混乱且责任不明确。

相当一部分团队负责人虽然是学术领域的专家,但是却缺乏相应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团队成员的选拔、培训、任务分配、激励等方面缺乏经验,使团队人员配置不合理,合作精神差,缺乏沟通交流、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持,从而导致团队绩效不高。

(三)团队运行机制不健全首先,领导机制简单化。

团队领导往往重外而轻内,将精力更多地用在团队之外,以便争取到更多的科研项目,赢得更多的外部资源和支持,而在团队的内部管理方面往往重视不足;其次,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现有的激励和评价体系一般比较重视集体和物质方面的激励,忽视针对个人和精神方面的激励,忽视对不同类型的团队、承担不同职责人员的分类评价,导致部分科研人员为了维护自己优秀团队管理而随波逐流。

(三)团队文化建设薄弱首先,团队深层次的和谐理念薄弱。

目前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中,团队结合得不够紧密,由于沟通不到位致使团队深层次的和谐理念薄弱,团队凝聚力不高,团队合作无法向深层次开展,对团队的总体绩效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近亲繁殖现象较为普遍,高校中有不少团队是研究生导师和其毕业留校的学生组成的“师徒合伙”类的小型团队,这类团队研究氛围和文化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并受团队负责人的影响很大,只重视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而不重视团队文化建设,难于形成合作互助、共同学习、互相激励、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这样既不利于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也不利于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很难有后续研究的动力,难以产生原创性的高质量成果;再次,学习创新理念薄弱。

团队往往只重视科研进展,而不重视成员的学习交流,没有形成鼓励团队成员创新和容忍创新失败的氛围,致使团队创新活力不足,因而很难产生创新成果。

(四)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
1.高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要以明确的科学研究方向为牵引。

明确的前沿性科研方向是促进优秀创新团队持续发展的动力,它既能够确保整个团队始终围绕既定目标,不偏离方向,又能通过远大的目标增强团队成员对自身团队角色和团队整体的认可度,从而调动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欲望。

2.科学筹划科研团队和创新平台的科技项目,搭建科研平台,合理整合校内研究
资源,创建多学科联合攻关、协调运行的制度保障3;其次,加强沟通学习,建立良性竞争和冲突解决机制。

首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在团队内部倡导生动、厚实、民主、团结的学术氛围。

如精心设计意蕴深远的团队标志,如实验室或工作室里悬挂领军人物的画像或是名言,或是通过定期举行某种典礼或仪式来表达和强化团队特有的价值观,强化团队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辱观。

其次,要积极倡导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力戒浮躁的创新团队文化,大力宣传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创新团队及其领军人物,树立品牌效应。

许多团队的杰出人物以及他们的传奇故事,是作为文化标准和价值观的模范和理想的化身而存在的,他们对于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感召力之强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最后,要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4.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确立高绩效的学习型组织在迅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传统的简单纵向组织管理模式很难对问题或机会作出快速反应,同时条块分割管理局面又导致资源过度分散。

根据具体的任务或工作流程来组织团队,并根据需要来配置人员,柔化部门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开通沟通渠道,使各种思想能向各方传递,增强学科的会聚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