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练习题 新文化运动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练习题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2.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

材料表明蔡元培( )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 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3.“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

”据此判断,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它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 B.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C.它是在推翻了封建制度后出现的 D.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4.胡适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那个名词就是‘科学’……直到民国八九年间梁启超先生发表他的《欧游心影录》,科学方才在中国文字里正式受了‘破产’的宣告。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传播的科学与理性主义宣告破产 B.梁启超反对新文化运动C.梁启超受到西方一战后反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D.胡适赞同梁启超的观点5.胡适曾经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可见,在他看来,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思想解放B.学习西方C.文化转型D.提倡科学6.百度对“近代化”词条的解释为: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

下列主张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是(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A.①② B.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⑤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科学C.改良与革命 D.进化与革新8.1919年,李大钊发文赞成“由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合与友谊的精神构成社会本身的法则”的道理。

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他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

1921年,梁漱溟发文,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

这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B.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保守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9.有学者评价新文化运动者“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能使恰当的制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对自我和社会的态度。

”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 )A.否定制度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B.吸取辛亥革命政治失败的教训C.认识到批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D.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深层反应10.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问题与主义”之争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A.全面近代化B.救亡图存C.工业化D.自由化11.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李欣淑的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李欣淑积极向上的心态B. 临时约法对自由的规定C.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D. 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1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

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C.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13.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

上述材料主要是想表明A. 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C. 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14.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 (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15.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16.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这种见解A. 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B. 否定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人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C. 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D. 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17.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对“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18.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 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 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19.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

由此表明(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 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20.阅读《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 清朝末年学生留俄体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的进步B. 20世纪20年代前期,留学人数增加与中共建立和国民革命兴起相关C. 20世纪20年代后期,学习内容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D. “以俄为师”一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的基本路径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 世纪60—90 年代,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

……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

1840 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他们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无从解决这个尖锐的时代矛盾。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张春海、陈叶军《百年回望:历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 世纪60—90 年代中国先进分子试图“找到调适点”的核心主张及其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大概念的含义。

(3)材料一、二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都没有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

这是为什么?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问题与主义”之争虽为时不长,但反映出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界异常丰富而活跃的动态,特别是反映出了各种流派混杂难分、阵线混淆的重要特征。

当时各界都在关注“社会”的革命或改良是时代的共同点。

有学者认为“问题与主义”的性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到现实政治等原因的影响被扭曲了……。

他们认为,在讨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当中,李大钊和胡适的分歧显然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共识大于分歧。

即使是分歧,也并不是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只是在具体认知上还不够辩证和全面。

“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认知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如何使主义、理论与实际更为紧密地结合。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胡适与李大钊共同开创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史。

归纳总结材料中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新文化运动绝不是一场纯粹的学术文化运动,其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并将之视为“救国之要道”。

可见,B项正确。

答案:B2.解析: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遭到惨败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许多爱国仁人志士要决心学习近代西方先进的文化。

蔡元培开始留心西学,研究西方文化,提出材料中“需要两个条件”,而直到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故A项错误;文化融合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相符,故B项正确;非常推崇儒家与材料中“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不符,故C项错误;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3.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辛亥革命后”“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指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故B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