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的运动正确吗?
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在科技发展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习惯的今天,亚健康人群也日益增多,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也越来越充分,越
来越多人们加入到运动锻炼的队伍中来,比如有的人使用微信计步来衡量运
动量,有的人去健身房找私人教练进行一个规范的运动,然而我们的运动锻炼是正确的吗?是有效的吗?
运动也有处方
与我们服用药物一样,正确的运动是有处方的,它不仅仅局限于一天要走够10000 步,也不仅限于只要运动出汗就好了,它具有完整的体系。
运动处方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生理学家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及对一些重大疾病康复训练的需要,运动处方开始受到重视。
1969 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使用“运动处方”一词作为规范术语。
简而言之,运动处方是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健康水平,体力状况等)来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
它要具备个体化、合理化、定量化、趣味化和科学化的特点。
运动处方如何制定?
一个基本的运动处方要包括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度这四个方面。
运动项目:它是指做什么运动。
一般我们把运动分为有氧运动(如慢跑、健步
走、骑自行车、登山、游泳)、抗阻运动(如克服自身阻力的抗阻练习如引体
向上、俯卧撑,器械抗阻练习如卧推、负重深蹲)、柔韧性训练(如静力牵
拉、动态牵拉)、神经肌肉训练(如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步态训练、本体
感觉练习、太极拳、瑜伽、八段锦)。
运动强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运动量,分为高强度、中等强度、低强度。
处
方应明确靶强度或靶强度范围,来表示达到运动目的时有效且安全的运动强
度。
有氧运动时常用靶心率表示运动强度,即为了提高心肺机能时有效且安全的运动心率,一般用自己可运动到的最大心率(即用220 减去自己年龄)来衡
量运动强度。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要求靶心率要达到最大心率的40%-60%,高
强度有氧运动要求靶心率要达到最大心率的60%-90%。
柔韧性训练的强度要
达到有牵拉感或者紧绷感;神经肌肉训练目前没有推荐的强度。
运动时间:即每次运动所持续的时间,也是达到处方要求强度的持续时间。
中等强度的运动每天进行30 到60 分钟或每周进行至少150 分钟;高强度运动每
天进行20 到60 分钟或每周进行至少75 分钟。
柔韧性训练要求每个动作持续牵
拉10-30 秒,老年人可延长至30-60 秒;神经肌肉训练要求每天进行20-30 分
钟。
运动频度:即每周运动的次数。
运动间隔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运动处方的效果。
运动频度主要取决于运动方式及选定的运动强度与时间。
中等的有氧训练一周至少进行5 次,高强度的有氧训练一周至少进行3 次,而中强度和和高
强度的联合有氧运动一周至少进行3-5 次。
柔韧性训练一周至少进行2-3 次;神经肌肉训练一周至少进行2-3 次。
注意事项:为了避免运动后出现损伤,处方内要包括热身、正式运动、放松、牵拉这四个内容。
热身:至少5-10 分钟的轻度有氧运动
正式运动:至少20-60 分钟的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神经肌肉训练
放松:至少5-10 分钟的低强度有氧运动
牵拉:至少10 分钟的牵伸训练
同时运动处方中,必须指出禁止参加的运动项目、锻炼的自我监督指标及出现异常情况耐停止运动的准则等。
在制定和执行处方时,都必须严格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的原则,加强医务监督,充分考虑安全。
为什么运动要制定处方?
运动处方是具有很强针对性、有明确目的、有选择、有控制的运动疗法。
其作用主要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体脂等方面有重大作用。
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输氧能力、代谢产物的清除,调节肌肉的摄氧能力。
可增强呼吸系统的通气量、摄氧能力,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
可增强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肌肉协调性。
可促进消化系统的机能,加强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增进食欲,促进胃肠蠕动,防治便秘等疾病。
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能力,改善大脑皮质和神经、体液的调节
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调节。
时间长、中等强度的运动处方能有效地减少脂肪组织,达到预防疾病和健美的目的。
此外,运动处方对精神、心理也有良好的作用。
那么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关于糖尿病患者的处方。
运动强度:肥胖糖尿病患者以较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好,一般糖尿病患者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较为适宜。
运动强度较低的运动,能量代谢以利用脂肪为
主,运动强度中等的运动,则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运动项目:以有氧运动为主,可适当辅以抗阻训练。
完善的抗阻运动与有氧运
动结合,取长补短,既增加趣味性,又可动员更多的肌群参与运动。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利用哑铃、弹力带和盛满水或沙子的矿泉水瓶,针对大肌群进行抗阻运动,如上肢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胸部、腰腹部等大肌群。
关节状况较好的患者可选择登楼梯和跳绳等。
抗阻运动中以每组动作重复8~15 次感到疲劳为度,即为中等强度。
运动时机:建议餐后1~3 小时开始运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空腹血糖大于16.7 mmol/L、增殖性视网膜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合并急性感染及血糖低于4.0 mmol/L 的患者暂不适宜运动。
要注意的是,注射胰岛素后1~1.5 小时是胰岛素作用高峰,此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同时避免把胰岛素注射到运动活跃的部位使其吸收加速,而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若运动前血糖<5.6 mmol/L,应进食糖类后再运动;晚间运动后,如睡前血糖<7.0 mmol/L,预示夜间可能会发生低血糖,也需进食一定量的糖类。
最好叮嘱患者运动时,身上常备些快速补糖食品(如糖块、含糖饼干等)。
运动时间:每天至少30 分钟中度运动强度,若不能一次运动30 分钟,可分次进行,每次10~15 分钟。
每周至少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150 分钟。
要注意的是,每次运动前应进行5~10 分钟的准备活动,运动后进行至少5 分钟的放松活动。
但这段时间不能算作运动时间。
第一次开始运动的阶段可以稍短,每次10~15 分钟,以后视身体条件的不同逐渐延长,因人而异。
年龄小、病情轻、体力好的患者,可增加运动强度、缩短时间,而年老者和肥胖者可降低运动强度、增加运动时间。
运动频率:一般以每周运动3~7 天为宜,具体视运动量的大小而定。
如果运动间歇超过3~4 天,运动受益会受影响。
如果每次的运动量较大,可间
隔1~2 天,但不要超过3 天。
不经常运动的患者可从每天运动1 次开始,至少每周3 天,并逐渐增加至每周5
天甚至7 天。
抗阻运动可以每周2~3 次,隔天1 次,应避免连续两天进行。
另外,为避免低血糖,运动治疗过程中应对治疗药物(尤其是胰岛素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密切监测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