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源流
传说武八段锦是由岳飞创制的,也有传说八段锦是由唐代的钟离权创造的,但这些说法并不十分可信。
在魏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关于“八段锦”锻炼方法的记载。
但最早出现“八段锦”名目的是宋代洪迈著《夷坚志》一书:“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
八段锦自宋朝以来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清末定型后,目前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于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起着重要的作用。
著名宋代大儒朱熹(1130-1200年)对八段锦有一段生动有趣的记述:“愚四十年前注《参同契》时,见吕四行八段锦,诧其老健,每窃笑之。
逮今思之《参同契》之学,实属屠龙术,不如吕四行之宰猪术也。
”朱熹酷爱《参同契》之学数十年,晚年时倍感八段锦之学,优于《参同契》,他幽默地评价《参同契》为“屠龙术”,八段锦为宰猪术,形象地描绘《参同契》为“杨春白雪,和之者寡”,八段锦在当时属于“下里巴人,和之者众”。
坐式八段锦又演化为十二段锦和十六段锦。
此功法至明代已基本定型,如冷谦《修龄要旨》、高濂《遵生八笺》、胡文焕《类修要诀》等皆有记述。
清乾隆时《寿世传真》易名十二段锦,其
后《内功图说》亦加整理记述,通行于世。
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查阅、考证,有以下基本认识:(1)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2)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可以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3)清末以前的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4)八段锦无论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练法,都同出一源,在流传中相互渗透,逐渐趋向一致。
现在流传的站式八段锦,一般是来源于清代梁世昌所编《易筋经图说》的附录《八段锦》。
但作者不详。
在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八段锦》一书,书中简要叙述了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锻炼要领,并根据定型的八段锦歌诀,图文并茂地详述由卓大宏、马风阁、唐豪所编的三套立式和马风阁所编的一套坐式的八段锦功法。
内容通俗易懂,发行印数极大,为八段锦的普及推广作出了贡献。
八段锦一般是由八种动作组成,每种动作称为一“段”。
每种动作都要反复多次,并配合气息调理(如舌抵上颚、意守丹田)。
八段锦的动作一般比较舒缓,适合各年龄段的人锻炼。
在姿势上分为站式和坐式两种,站式要求双脚微分与肩同宽,坐式要求盘膝正坐,具体动作各不相同。
站式和坐式都分别由8句话总结动作要领。
∙站式:(据称是清光绪年间整理改编的)
1双手托天理三焦
含胸拔背,自然站立,全身放松,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两手掌心向上,手指自然分开,中指尖相向,从胸腹前如“托天”状慢慢向上托起。
要真如“托天”一样用暗劲,做到“力从脚跟起,贯到泥丸宫”。
托到顶门后,掌自然向外、向上翻转,中指尖始终相向,如此继续向上托起,托到不能再高时,用暗劲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向上顶八次。
注意须用意、用暗劲向上顶,胳膊不可上下弯曲、晃动,臂肘始终是直的。
做完八个动作后,手臂自然向两边松垂下来,同时全身放松,自然松一口气。
稍歇一会儿后,再做下一遍运动,共做八遍六十四个暗劲动作。
“泥丸宫”,俗称顶门,即婴儿头骨未合处。
1左右开弓似射雕
含胸拔背,马步站立做到“三平”。
“三平”,即小腿与地面垂直,大腿与小腿连成直角,身背又与大腿垂直,做到“三平”很难,年老与体虚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适当站立即可,不可强求。
站好后,左手虎口张开,食指上指,其它四指如握弓背状,右手如拉弓弦,从胸前用暗劲左右拉开。
左手向左一直伸展,同时目
视左前方,如欲射大雕状。
左手完全伸展后,左右手依旧用暗劲一个伸,一个拉,左手向左再顶八次,然后自然松开、收回,同时全身放松,松一口气。
稍歇一会儿后,再换向右方做一遍,也顶八次。
如此左右各做八遍。
注意向左右用暗劲顶时,伸直的手臂不能弯曲或来回收缩,始终用的是暗劲,从外表上看不出来。
1调理脾胃双臂举
全身放松,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两手手指自然分开,相向,从腹前开始,右手掌心向上,向上慢慢托举;左手掌心向下,向下慢慢按压。
右手托到头一侧时,掌心自然向外翻转,逐渐上举如“托天”状,手臂一直伸到不能再伸时,左手也下压,中指尖自然指向前方,压到不能再压时,腰带动上半身向左转,转到不能再转时,两手用暗劲一个向上举,一个向下压,同时两眼用力瞧右脚跟。
这样举、压、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连续做八次后,两手松回,上半身也转正,同时全身松一口气。
稍歇一会儿,再换过左手举,右手压。
如此反复左右侧各做八遍。
传统上这两段分开来做。
我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两段合起来做,效果更好。
做这两段动作时,两腿始终是站直的,不能稍打弯曲。
腰也不能来回扭动,而是始终朝一个方向转。
1五劳七伤向后瞧
1摇头摆尾去心火
全身放松站立,两脚分开,比肩略宽。
以腰带动上半身,如太极拳之“搂膝拗步”向右转,同时右手向右划,左手向右前方推,右脚、左脚以脚跟为圆心,自然外摆、内扣,两腿自然曲成弓步。
左手推到不能再推时,右手自然向下压在体一侧。
接着左手再用暗劲向前推八次。
再用太极拳之“搂膝拗步”法,左手从体前向左侧划,右手向左前方推,以腰带动上半身亦向左侧转来,注意此时头即上半身应尽量转向左侧,左脚、右脚自然外摆、内扣,这才是真正的“摇头摆尾”。
右手推到不能再推时,用暗劲向前再推八次。
如此左右反复,各做八次。
有的传授教人做这一节时,摇摇头,摆摆屁股就完了,这不能达到真正“去心火”的目的。
收功后,全身松一口气,休息片刻,再进行下一个动作。
1背后七颠百病消
全身放松站立,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
身体缓缓上引,脚跟自然离地,引到不能再引时,用两脚尖支撑全身站立,直到不能支持时,脚跟缓缓着地,随即松一口气,如此共做八遍。
此段过去作“背后七颠百病消”,用脚跟提起顿地,连做七次。
这个方法不好,脚跟顿地容易使脑部受到震荡。
我将“七颠”改为“起踮”,并改了运动的方式,如此才有益于健康。
1攒拳怒目增气力
马步站立,含胸拔背,上身、大、小腿做到“三平”;两手如卷饼式握拳,并以内劲紧贴腰间,拳心向上;两目怒视前方;用暗劲将右拳慢慢冲出,拳心自然翻转向下。
冲到不能再冲时,手臂已直,依势用暗劲再向前冲八次。
然后全身松开站立,自然松一口气。
稍休息一会儿后,换为左手冲拳。
如此左右各做八遍。
如卷饼式握拳,也是暗劲,这样拳才能攒得紧。
不但“攒拳”要“怒目”,“两手托天”、“左右开弓”、“单手举”、“往后瞧”以及后面要解说的“摇头摆尾”、“起踮”等,也要“怒目”。
“怒目”,能提起全身精神,使一身精、气、神贯足,也锻炼了眼睛视力。
戏剧大师如梅兰芳他们的眼神,也都是经过了锻炼的。
“怒目”二字,不可忽视。
两手攀足固肾腰
全身自然站立,放松;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两手用暗劲向后、向上、向前、向下连续慢慢划弧,指尖伸向足前;
手臂向下划弧时,上半身带同腰也一齐下划。
手伸到不能再伸时,依势用暗劲向足前下压八次,然后全身松开,恢复原站位,同时松一口气,稍休息一会儿,再做下一遍动作。
共做八遍。
这一段运动中,两腿始终是直的,不能打弯;两臂也不能弯曲。
有的人身子缺乏运动,比较僵硬,开始“攀”不到足,但锻炼久了循序渐进,也可渐渐“攀”到足。
有的人身子软活,手能很容易地“攀”到足,此时可用两手压足前的地面,或手臂稍曲,以两肘“攀足”,使两腿与腰部有绷紧的感觉,即可达到锻炼的效果。
这一段还有两个要领必须掌握,即“两手攀足”时,头颈必须完全放松,脑袋如垂瓜一般,两手臂也要完全放松。
下压“攀足”时,不能上下屈伸,而是用暗劲依次向下压。
有人认为,这样依法运动,不但能“固肾腰”,还能有效预防“脑猝中”,即脑血栓一类的疾病,因为这一套运动可使脑血管保持通畅,对健身强体大有益处。
但老年人做这套运动时,尽可能慢一点,以身体感觉舒畅为度,慢慢达到要求的标准。
也可在起床前,两手指肚(不可用指甲)紧贴头皮,从前到后梳头50次,使血液通畅,再下床做这套运动,则更觉适宜了。
站式八段锦动作的作用及其与经络的关系: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作用:通三焦经、心包经,促进全身气血循环,改善各种慢性病症状。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作用:疏通肺经,同时治疗腰腿、手臂、头眼部等疾病。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作用:调和脾胃两经的阴阳,增强人体正气,主治脾胃不和之症。
第四式,五劳七伤向后瞧,作用:疏通带冲二脉及胆经,治疗劳损引起的颈椎和腰椎疾病。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作用:通心包经、心经、小肠经,治疗心火旺所致的气血两虚、头昏目眩和脚步不稳,增强腰力、腿力和眼力。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作用:通肾经和膀胱经,强筋骨、固腰肾,治疗腰酸背痛,手脚麻木、腰膝酸软等症状。
第七式,攥拳怒目增气力,作用:疏通肝经、胆经,治疗气血两虚、头昏目眩、头重脚轻,增强臂力、腰力、腿力和眼力。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作用:利用颤足使得脊柱得以轻微的伸展和抖动,去邪扶正,接通任督二脉,贯通气血,消除百病。